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2345670wys888

    一、“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二、治法

      

    1 回陽救逆法

      由於陽氣衰微,陰寒內盛,陽氣不能達於四末而發揮溫煦作用,而使患者出現四肢厥冷,汗出,畏寒,脈微細甚則脈微欲絕的四逆湯證或出現手足逆冷、煩躁、吐利、頭痛的吳茱萸湯證(354,309,378條)。這類病以陰盛陽衰為主要表現,很少有發熱的表現,即使出現發熱的表現也是陰盛格陽的真寒假熱證,當兼有面色潮紅,舌質嫩胖,苔白滑,脈微細欲絕的表現時,當以四逆湯扶陽抑陰以救逆或用吳茱萸湯溫中散寒以救逆。

      

    2 清解陽明,蕩腑救逆法

      多由於陽熱內盛,鬱伏於裡不能外達而表現為四肢厥冷,但常有胸腹灼熱、口渴、煩躁、大汗出、脈洪大或滑數有力的陽明實熱證或便秘、腹滿疼痛拒按,神昏譫語,舌幹黃燥甚則焦黑起刺的陽明腑實證(335,350條)。此為陽熱內盛,格陰於外的熱厥證。除了手足厥冷外,還有邪熱內盛的表現。根據“熱則寒之”的原則,當視陽明熱邪成實與否而給予不同的治療[1]。如陽明氣分邪熱熾盛,尚未成實,可與白虎湯清解陽明以益氣生津。若邪熱內盛與燥屎互結形成陽明腑實證,則與大承氣湯釜底抽薪以救欲竭之陰。在臨床中若能把握其適應症加以靈活應用,往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 舒肝解鬱,條達氣血法

      此多由於精神刺激,情志內傷而使肝氣鬱結,肝失疏洩,少陰陽氣被鬱不能達於四肢而致四肢厥逆,常兼見胸脅滿悶,心中悸,腹中痛或情志抑鬱,喜嘆息,脈弦細等表現(318條)。肝主疏洩除了對飲食、生殖等方面的調節外,還主要表現在對情志的調節上,如情志不暢可使肝氣鬱滯,所以這種情況多見於青年女性[2]。因其平時多愁善感,故再治療時應以舒肝解鬱,條達氣血為治法,常選四逆散肝脾同治。現代醫學正由傳統的生物模式向現代的生物—心裡—社會模式轉變,因此對於這類疾病在進行藥物治療同時還應輔以心理治療。中醫在這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應當努力挖掘併發揚光大。

     

      

    4 養血通脈,溫經散寒法

      此類患者多由於素體不足,營血虧虛,寒邪乘之,寒性凝滯,以致氣血執行不利,脈絡不通,陰陽氣不相順接而表現為手足逆冷,兼有裡寒者還會出現腹痛、嘔吐、喜溫喜按,脈微欲絕等證。當以養血通脈,溫經散寒為治法,選用當歸四逆湯進行治療。若內有久寒者還應酌加吳茱萸、生薑以溫中散寒,如351,352條[3]。此條與前回陽救逆法都有寒厥的表現,同屬裡虛寒證,但兩者的病機不同,一為陰盛陽衰,溫煦失職;一為血虛寒乘,經脈失養,故其治療也不相同。在少陰重在真陽不足,治以回陽救逆,用四逆湯大辛大熱之品,藥少力專,可救將絕之陽。而本條以血虛為主,當以養血溫經通絡為法,不可過用辛燥之品劫陰。故在臨證時應認真分析病機,把握主要矛盾,方能切中肯綮,做到治病求本。

      

    5 清上溫下,安蛔止痛法

      此類患者多由於素體不足或勞倦失養等原因而使機體陰陽失衡,氣機不利,從而形成上熱下寒,蛔蟲內擾的狀態。臨床常有蛔蟲史或無蛔蟲史而有食後腹痛,嘔吐,煩躁不安,甚者蛔蟲上擾而厥逆的表現。根據其病機可選用烏梅丸寒熱並用,祛蛔止痛以治療蛔厥(338條)。

      

    6 湧吐痰實,暢達胸陽法

      這種厥證多由於痰實有形之邪凝結在胸中,以致胸陽被遏,不能達於四肢。常表現為手足厥冷,脈乍緊,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氣上衝胸,咽喉不得息,或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的症狀(324,355條)。因邪在胸中,其位高,本著“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治療原則,當用瓜蒂散湧吐在上之實邪。實邪得去,胸陽暢達,氣機通利,則手足逆冷,心下滿而煩之症自解。在《傷寒論》中瓜蒂散所治者共三條,即166,324,355條。這三條所論雖臨床症狀有所不同,但胸中邪實的病機相同,故其治法相同,均用瓜蒂散因勢利導以驅邪外出,這也是中醫“異病同治”辨證思想的體現。

      

    7 溫胃化飲,宣散水氣法

      本證由於患者素體陽虛或飲水過多以致於陽不化氣而使水停心下,阻遏陽氣不能達於四肢,四末失養而出現四肢厥冷,汗出不渴,心下悸動不安或輕輕振盪,胃脘有振水聲(73,356條)。根據“治病求本”的原則,應先治其飲,後治其厥,可選用茯苓甘草湯溫胃化飲以宣散水氣,使水邪去陽氣得通,其厥可愈。

      在臨床上應用時應注意與苓桂術甘湯證、苓桂棗甘湯證、五苓散證的鑑別。如苓桂術甘湯證系陽不化氣,水停心下而出現渴不欲飲,起則頭眩的表現,其病位在中焦;苓桂棗甘湯證是由於發汗太過損傷心陽,下焦陰寒之氣上衝,是欲作奔豚的治法,其病位在臍下;而五苓散湯證主由於發汗太過或陽氣不足以致水蓄下焦的水逆證,常表現為渴欲飲水,水入即吐的症狀;而茯苓甘草湯證的病位在上焦,以胃中有振水聲,舌苔滑為特徵。只要注意問診,掌握其病機特點和適應證,還是不難鑑別的。透過本法的分析使我們認識到張仲景辨證用藥的靈活性和深刻性,同時也告訴我們學習中醫一定要善於觀察和分析病機,只有這樣臨床用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8 清熱宣陽,益氣養陰法

      在《傷寒論》357條論述了關於寒熱錯雜,唾膿洩利的證治。本條的病變性質和治療用方較為複雜,其方麻黃升麻湯是《傷寒論》用藥最多的一章,共有14藥,後世醫家對其病變性質和治法有不同看法,但總的說來,其病機當是上熱下寒,氣陰兩虛,陽鬱不宣。臨床以手足厥冷,咽喉不利,唾膿血,瀉利不止,寸脈沉遲,尺脈不至為主要表現。當以清熱宣陽,益氣養陰為治法,選用麻黃升麻湯進行治療。

      由於醫家對此方褒貶不一,我們應當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用實踐來檢驗其合理性,在這方面程門雪做得很好。程門雪對此方曾先否定後肯定,用自己的臨床實踐證明該方的實用性和合理性。由於受現代醫學的衝擊和人為思維方式的影響,許多人開始對中醫的臨床療效產生了懷疑,最近甚至有人提出了“廢除中醫”的觀點。這一方面反映了中醫在某方面存在不足,另一方面也告訴我們要以科學的、實踐的態度來看待中醫,也只有這樣才能使中醫不斷顯示新的活力和優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朝為何要把鳳陽設為中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