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溫長卿
-
2 # 季我努學社
提到鳳陽,可能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想到鳳陽花鼓,想到小崗村,想到沈浩,可以說這是一個見證中國改革開放歷史發展的視窗。其實,鳳陽的故事早在明朝就已經有了,甚至一度和明王朝貴族們息息相關。
中都鳳陽
“鳳凰鳴兮,於彼高岡;梧桐出兮,於彼朝陽”,鳳陽是明朝的中都,位於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在春秋時期名叫鍾離子國,因為是朱元璋的家鄉,又距離太湖、巢湖等魚米之鄉比較近,調配物資極為方便,所以在明朝建立之初便被定名為“鳳陽”。先後耗費八年建立,作為帝鄉,鳳陽的建立不只是朱元璋家鄉情結的寄託,還是皇子們的教育基地。洪武年間,朱元璋先後帶領皇子們再次體察民情、訓練軍事,“冀其知稼穡艱難而思所以保富貴也”。
此外,鳳陽的帝鄉情結對朱元璋和明王朝的影響還體現在藩王以及朱元璋的后妃們多是鳳陽府人。除了皇室如此,當初跟隨朱元璋的徐達、郭英等人都是鳳陽縣或者與其接壤的地方人士,以鳳陽為紐帶的地緣情結成為他們結親的重要因素。
生於斯,長於斯,最終朱元璋希望葬於斯。於是鳳陽一度被定位皇陵所在之地,也就成為獲罪藩王關押之地。貶為庶人、貶回老家鳳陽閉門思過成為懲罰藩王們的最直接的方式。
皇陵
明初皇室及其王公大臣們對鳳陽的建設使得鳳陽當地的文化在全國及其邊疆地區有了一定的流傳,其中音樂在教化民眾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典型的比如朱載堉在父親鄭王朱厚燒去世後辭爵故里,在音律方面潛心研究,建立了十二平均律,製作了世界上第一架 定音樂器:弦準,成為鋼琴理論的鼻祖。寧王朱權被奪去兵權之後也是潛心著書,其他許多被貶在此的藩王憂悶之際也會以鳳陽民歌為曲調進行音樂的創作,這些歌曲在全國其他地方的流傳正是王府音樂以鳳陽民歌為基礎的再一次創作。
鳳陽花鼓已經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雖然之後中都鳳陽因為生態環境的惡化、生產方式落後等因素逐漸沒落,但是作為龍興之際,它在明朝初年還是發揮了特有的價值。
-
3 # 楚邾
都城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都城選址無疑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明初,對於都城的選址,曾有過多種方案,如開封,如南京,而鳳陽也是其考慮之一,但因劉基的勸阻而罷。洪武二年(1369)九月,正式下詔以鳳陽(時名臨濠,洪武七年始賜名鳳陽)為中都。
對於朱元璋以鳳陽為中都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其一,朱元璋的個人情感。臨濠是朱元璋“龍興之地”,也是其祖先陵寢所在的“國家根本重地”,並於鳳陽建皇陵,所以在家國觀念的影響下,朱元璋的家鄉觀念是定都臨濠的重要原因。
其三,淮西官僚集團的支援又是一個重要因素。據學者統計,朱元璋南略定遠時的24人,多是朱元璋的同鄉,其中包括徐達、耿再成、耿炳文、陸仲亨、周德興等人,後來全部受封或者追封為公侯,此外,洪武一朝鳳陽府還有30多人受封或追封為公侯,由此可見,淮西官僚集團是洪武朝一支重要的勢力。所以,對於建都問題,他們也利用朱元璋對家鄉的感情,提出建都臨濠府。
回覆列表
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為何選擇在鳳陽建中都?毫無疑問,太祖本人的出身籍貫是直接因素。鳳陽府的前身,元代的濠州及其首縣鍾離縣治所位於濠水入淮處,在歷史上從未做過大國的首都。其背後則是太祖希望定都中原的整體規劃。
明太祖雖以長江以南的應天(南京)、宣城、徽州、常州各地為基地取得天下,在應天稱帝建立明朝,但一直有在中原地區建都的想法。洪武八年太祖在中都宮殿落成時說:
當大軍初渡大江之時,臣每聽儒言,皆曰: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頑。既聽斯言,懷之不忘。(朱元璋《中都告祭天地祝文》)【洪武初期明朝的三個京都位置圖】
起初,明太祖打算定都於北宋故都汴梁。洪武元年八月,明太祖將大梁定為北京,應天為南京,理由是大梁所在的“中原土壤,四方朝貢,道里適均”,宣佈要在兩京之間“春秋往來巡狩”。(《明太祖實錄》卷34)這種建都於中原、方便徵收各地貢賦的說法,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對都城位置的一種理想觀念。《史記·周本紀》載周公稱洛邑“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
當年明太祖親自前往大梁,一面安排下一階段的北伐事務,一面考察當地情況。考察之後,明太祖卻認為當地經元末戰亂之後,“民生凋敝,水陸轉運艱辛,恐勞民之至甚”。(朱元璋《中都告祭天地祝文》)放棄了大梁建都計劃。汴梁雖有汴河可以溝通江、淮,但明太祖恐怕無暇對當時經常決口遷移的黃河下游水道做全面的整頓,故知難而退。
【開封市旅遊景點清明上河園中設定的“汴河”】
接下來就是明中都的登場了。洪武二年九月,明太祖以故鄉臨濠為中都。此前,明太祖曾和群臣討論建都地點,他認為元末戰亂後“中原生齒百不存一”,若建都於長安、洛陽、開封等地,營建新都所需的“錢糧力役盡資江表”,會給江南帶來過重的負擔。北平雖有元朝舊宮可用,但北平“地非中土”,不宜定都。而臨濠北有淮河,南有長江,“以險可恃,以水可漕”,是他中意的新都地址。(朱元璋敕撰《皇明寶訓》卷3)明太祖把他的家鄉濠州說得既屬於中原,又有江淮水道漕運之便,聽起來是非常的理想。不過就算建都江淮之間,又為何不能選擇淮安、徐州這樣同樣靠近水道的歷史名城呢?這自然是他的思鄉之情在起作用了。
【明中都遺址航拍圖,皇城規模猶可辨認】
需要注意的是,明太祖此時是準備將來遷居中都的。洪武十六年他在紀念鳳陽龍興寺(原皇覺寺)建成的碑文裡說:“洪武初,欲以山前為京師,定鼎是方。”至於鳳陽建都計劃如何失敗,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此外,為何臨濠叫做“中都”呢?因為從地理位置上看,濠州差不多就在北京開封府和南京應天府之間。南北之間自然就是“中”了。洪武六年將國初設立的“臨濠府”改稱“中立府”,可能取原鐘離縣的諧音而兼顧“中都”之義。至於鳳陽這個名字,要到洪武七年,參照“鳳鳴岐山”的典故,將把當地比作周朝王業崛起的根基岐山周原。
參考文獻:楊永康,《朱元璋罷建中都與明太祖實錄的隱諱》,《南京師大學報》,200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