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拾遺輯

    有個歇後語,叫韓信用兵,多多益善,講的是韓信與劉邦的故事。韓信認為劉邦只能帶十萬兵,而自己卻再多的兵都能帶。可見韓信對自己的軍事才能,有十足的自信。

    還有一個叫“背水一戰”的成語,也是講韓信的軍事能力。背水一戰中,韓信置死地而後生,最後以少勝多,成為了古代戰爭中的一個經典案例。

    這場戰役,說的是楚漢時期,漢王劉邦出漢中,與項羽爭天下時,手下大將韓信與當時的諸侯王趙歇的趙軍,在井陘的一場戰役。所以,背水一戰也稱為“井陘之戰”。

    當時韓信帶了3萬漢軍,趙軍20萬人。韓信在井陘口,背對綿蔓河排兵佈陣(如圖1),後無退路,前有數倍於己的趙軍。最後漢軍卻擊敗了趙軍主力,生擒了趙歇,大獲全勝。

    圖1 山西省壽陽縣綿河

    韓信的背水佈陣,是兵法大忌。連當時的將士都不解,戰後就有人向韓信說此疑問,於是就有了韓信那句,流傳後世的“置之死地而後生”一話。

    很多人認為,韓信背水一戰,是因為身處絕境,從而激發了將士們決一死戰的鬥志,最終決定了這場戰役的勝敗。如果單純這樣理解,那帶兵打仗的事情,就實在太容易不過。將部隊放入絕境,然後統帥等著將士們打勝仗就可以了。

    其實,背水一戰,不僅僅是置之死地而後生。韓信能打贏這場仗,也不是拍拍腦袋,想個點子就贏了這麼簡單,對手也沒抗日劇裡的日本人那麼低智商。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來說說井陘之戰的具體經過。

    公元前207年十月,項羽率領十八路諸侯,攻入咸陽,殺了秦王子嬰,秦朝滅亡。第二年2月,項羽分封各路諸侯為王(如圖2),劉邦被封為漢王。

    圖2 項羽分封諸王版圖

    諸侯爭霸,暫告一個段落。雖然項羽表面上號令天下,但十八路諸侯都各懷鬼胎。三個月後,齊、代兩國就發生了叛亂。在項羽忙著平亂時,劉邦趁機向北擴張,很快擊敗了雍王章邯,並迫降司馬欣和董翳,平定了三秦。

    圖3 劉邦平定三秦

    隨後,拜韓信為大將,開始了與項羽爭奪天下的東進出漢中之路(如圖4)。

    圖4 劉邦出漢中路線圖

    這是井陘之戰的背景。

    劉邦和韓信各領一路軍,兵分兩路。公元前205年,韓信渡過黃河,不費一兵一卒,降服了西魏王魏豹。然後跨越太行山,繼續進攻趙國後裔趙歇。

    漢軍到達井陘地界後,在綿蔓河以西三公里處紮下營寨(如圖5),趙軍扼守於井陘口。漢軍要渡過綿蔓河,還需要透過十來公里的狹窄驛道才能抵達井陘口(如圖6)。

    圖5 漢軍紮寨處

    圖6 綿蔓河、井陘口地理位置

    井陘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如圖7),居高臨下,易守難攻。何況,在井陘口以西有近十里的狹窄驛道,非常不便於部隊的展開和進攻。

    圖7 井陘口照片

    這就是兩軍當時所處的地理位置,趙軍二十萬大軍,以逸待勞迎戰漢軍,而且還佔盡地勢。而漢軍三萬部隊,遠征作戰,雖然剛降服了魏王豹,土氣高漲。但此時部隊距離大本營漢中已有一千來公里(如圖8),軍用物資全靠遠端運輸,補給困難。

    圖8 漢中到井陘直線距離 850多公里

    在戰爭中,後勤補給究竟有多麼重要?五十年代那場仗,美華人十三個後勤兵供應一個士兵,而我們卻是一個後勤供應35個兵。我們缺彈藥,缺糧食,甚至禦寒的衣服都缺,最後損失慘重。

    如此境地的韓信,若想只靠士氣來打贏這場仗,實在是難於上天。

    韓信清楚兩軍的懸殊之處,趙軍也知道。當時趙軍主帥陳餘手下有一名將之後——李左車,李左車是戰國名將李牧之孫,著有《廣武君略》兵書留傳後世,軍事才能不凡。李左車分析,趙軍兵力數倍於漢兵,又扼守要塞,韓信強攻肯定攻不下來。而漢軍後勤補給困難,只需要斷了漢軍的糧草,韓信戰不能戰,退無可退,不出十天半個月,肯定就能擊敗漢軍。

    於是李左車向陳餘諫言,但陳餘覺得漢軍長途奔波,兵少且疲,應該趁韓信立足未穩,以守為攻,打漢軍個措手不及。

    而這時的韓信也沒急於進攻,選擇在與趙軍一河相隔的地方安營紮寨,一來可以防止趙軍反攻,二來也需要摸清敵情,以便制定進攻策略,可謂攻守兼略。

    在派刺探打聽清楚趙軍的意圖後,韓信將部隊分成了三個部分。先派了二千輕騎兵,每人手持一面漢軍戰旗,悄悄的繞到趙軍大營的側翼埋伏。接著在三萬部隊裡,分了一萬人,趁夜悄悄渡過綿蔓河,在河東背靠綿蔓河列陣。剩下兩萬有作戰經驗計程車兵,作為主攻部隊,準備進攻井陘口。

    韓信之所以選擇背水列陣,其實是跟漢軍當時的兵員組成結構有關係。在《史記》中記載,將士問韓信為何選擇背水列陣,韓信是這麼說的:

    “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

    說明韓信當時背水列陣的那一萬士兵,有不少都是剛從老百姓變成軍人的新兵。新兵不像老兵那麼訓練有素,臨陣倒戈的事情,在歷史上屢見不鮮。為了防止新兵逃跑,還不如先斷了他們的後路,避免處於前後受制的境地。

    一切安排妥當後,韓信親率兩萬部隊,經過驛道,攻擊井陘口的趙軍。韓信煞有介事的和趙軍糾纏了很久,最後佯裝不敵,邊打邊退。一退,就退到了綿蔓河邊,和背水列陣的那一萬新兵會合在了一起。

    背水列陣的一萬士兵加入戰鬥後,讓趙軍的進攻顯得吃力了不少。但主帥陳餘認為自己有兵力優勢,對方在河邊又已退無可退,於是將大營留守的所有部隊都調往綿蔓河邊,意求一舉全殲漢軍。

    此時的韓信,即使有逸群之才,也已經危機萬分。但是,之前佈置的二千輕騎兵卻開始發揮作用。由於趙軍傾巢而出,輕騎兵部隊毫不費勁的就奪取了趙軍的大營,並在營寨豎起了兩千面漢軍戰旗。

    營寨被拔,趙軍軍心已破。趙軍士兵四處逃散,即使誅殺逃兵,也無法阻止潰兵之勢。最後,趙軍主帥陳餘戰死,趙歇被擒,韓信也因此一戰成名。

    井陘之戰,韓信為什麼能贏?

    背水列陣,防止內亂;調虎離山,誘出趙軍;暗度陳倉,端趙軍營寨。一切的一切,都需要運籌帷幄。如果那時趙軍沒中計,如果二千輕騎兵沒能拔下營寨,或者在輕騎兵拔下營寨前,韓信在綿蔓河邊沒能頂住。所有環節,即使其中一個出了錯,那韓信的三萬部隊,都將全軍覆沒在綿蔓河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E.T.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