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眾地
-
2 #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水稻的出米率,是衡量水稻品質和水稻價格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影響水稻出米率的因素與施肥、水稻品種、含水量、灌溉方式等都有一定的關係。所以,提高水稻的出米率需要從多種因素來考慮。
首先是施肥。相對來講,氮肥的用量越高,水稻的出米率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而降低。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氮肥用量過高,會造成水稻生殖生長的障礙,影響水稻的結實率。而且,氮肥用量過高,還會增加水稻籽粒中蛋白質的含量。而蛋白質分子是很難像澱粉分子那樣緊實的連線在一起還能逐漸的脫水、硬化。所以,過量的施用氮肥對水稻的出米率有著直接的影響,還是建議您合理的施用氮肥、適當的增加鉀肥來提高水稻的出米率。
其次是水稻的品種。水稻的品種對水稻出米率有著直接的影響,因為不同品種的出米率是一些品種的特性。比如說我們黑龍江墾區種植的龍粳25、空育131、龍粳31等圓粒水稻品種的出米率就比較高,一般都能打到67%以上。在黑龍江的一些地區種植龍粳25,在賣糧的時候甚至不需要測出米率,只需要檢測含水量就可以了。而對於其他的一些大粒型品種以及類似的墾稻等系列品種來講,在出米率方面就有一定的劣勢,最好的時候也只是在65-67%之間。
還有一點是水稻籽粒的含水量。從事水稻加工以及水稻種植的朋友都知道,水稻籽粒含水量超過18%,水稻籽粒是磨不出米的,籽粒中的水分在碾磨的過程中會散發出來,使得籽粒相互粘連在一起;而在籽粒含水量低於14%的情況下,也會因為水稻籽粒過於乾燥而造成水稻籽粒過脆,也會大幅降低水稻籽粒的出米率。一般情況下,圓粒水稻的出米率最佳的含水量是在14.5-16%之間。所以,收穫之後需要適當的晾曬降低含水量。
最後就是灌溉方式。相對來講,種植的過程中有過1-2次的曬田過程對提高水稻出米率有一定的作用。主要原因在於人工控制田間含水量、創造一個乾旱的環境,對提高籽粒中的有機物含量有一定的作用。而籽粒中可以硬化的澱粉不就是有機物嗎?所以,建議你在水稻進入分櫱盛期前後進行1-2次的曬田過程。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
3 # 天天行3
怎樣管理水稻,能提高出米率?
我們地區歷來流傳著這麼一句農諺:"稻耘三遍不用摏,棉削九次不用胖"。意思是水稻勤耘除了滅盡雜草爭肥爭光外,還能活化土層,增加土溫,促進根系的新陳代謝,從而達到谷飽稃薄米粒重。當然那時是缺肥,少藥又靠天的年代,與當今無可比擬。但管理上的大頭是精耘細耘,耒提高米粒的質量。
為今之計,提高出米率的關鍵是:實施配方施肥,控氮增磷鉀。合理的水漿管理,達到促控平衡。科學的病蟲防治,保證能青稈黃熟。重中之重是我們已從爛田中解放出來,改變了面對黃土背朝天的耕種方式,以拋秧,直播、寬行,機插等方式栽種,又以化肥飄飄,化學農藥澆澆,從中是身上不沾泥,開車管田頭的少爺式種田務農。出現的問題,是偏氮,偏重(農藥)偏長(灌水)的三偏,導致出米率不高,長相上叫做"自道好,爛稻草"。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提高出米率:一是把握住以尿素為主要氮肥的用量,"千斤糧百擔肥"(1斤尿素摺合一擔肥)其用量按所種品種的生產指標,按千斤指標的氮肥用量,不超百斤而增減。並做到早稻施磷,晚稻施鉀分別為50和30斤。不忘穗期的二次磷酸二氫鉀的根外追肥。二是把握住淺水勤管,及時露田,達到淺水發了棵,曬田控苗,溼溼燥燥潮田割稻,。三是及時封殺雜草,堅持二查二定的病蟲防治,保證有三張功能葉到黃熟。只有這樣收穫的稻穀出米率才能與眾不同!
-
4 # 巧手科技興農
有幸看到這一話題,不吐不足以為快。談談“怎樣管理水稻,能提高出米率?”只談黑龍江區域,外地僅供參考。
本人以為如何提高出米率,“兩氮重疊”首當其衝!
品種如何選則?非常重要都心知肚明。此文不述。如何控水管理的問題,及注重“三青三黃”的短文中,之前一一講過。這裡不提也不重複,請諒解。
所說的“兩氮重疊”就是真對廣泛施用“大頭肥”深感擔憂。每年6月20號一次性將化肥老三樣(氮磷鉀)最後一次施完,並美其名曰“分櫱肥”。肥量之大讓稻苗難以忍受。錯誤之大稻農卻渾然不知!至使惡果層出不窮,卻不知道理何在?出米率不高首當其衝。其二稻穀比加大。其三是稻株長勢給人以可喜的叚象,最後卻樂不起來。經不住一點風霜,貪青,倒伏,空癟,讓你惡夢不斷,投入與產出之差不斷萎縮,沒帳算沒利潤讓人只有望地興嘆!
本人在營銷自家產品“水田人力施肥器”之時節,是業務需要。正是這個節段,廣袤稻作區被我基本全部年年跑遍。映入眼簾都是灌水施肥繁忙一片。秧苗本來己經茂盛墨綠,主人用心良苦可見一斑。
不知農戶是被誤導還是無知?可能是從眾心理隨大流,也許認為普遍的錯誤就不是錯誤?往往是大家一齊願天願地自認倒黴?明明是走入誤區難以自拔卻心甘情願!
“兩氮重疊”的原因之一:春寒乍暖,土壤之中微生物沒有活力,是氣溫低所至,可為客觀規律,客觀因素這是必然。所以,底肥,苗肥,施用氮肥是明智之舉。特別是逐年不斷的桔杆還田,桔杆腐爛轉化也需要氮肥,考慮到與水稻爭奪養份的矛盾,致使這段時間氮量有增無減。這無可挑剔!
然而,時至6月下旬,微生物活力顯現,導至土壤自然釋放氮量猛增不斷。你卻把“大頭肥”施在這個時節,引起“兩氮重疊”秧苗濃綠瘋長,讓你先喜後憂!
原因之二:“喜人叚象”有害無益。秧苗吸收過多的氮肥之後,所有的植物規律是:急需釋放體內過份的氮量就要努力增生葉片,稻根無須下扎,也無力速生。葉長而薄,無效分櫱猛生,身材高大威猛,稻穗長而粒多。眾人誇讚連連,自己心裡美滋滋,只能是得到充分的自我安慰而已。
這樣的長象,結實度能高?出米率也能好?真是豈有此理!沒爬窩先偷著樂吧你。更不提什麼“三黃”?一直青綠到秋收只見一“黃”。見黃生厭,見黃找蟲子,找病因大有人在。至於出米率不高,帶著皮賣講它何用?沒份量架不住我堆大。
所以,欲追求提高產量,先求穩產,豐年當做災年管。正確理解執行真正“三青三黃”,才能實現高出米率的增產增收。
這裡還要說明一個問題:出米率低不光是“兩氮重疊”造成的,控水的問題更要注重!以前短文“三青三黃”之論點。讓你去一改以往,不讓你隨大流進誤區讓人很難受!欲想增收就要改變觀念,細思量去品嚐,力爭理解其中道理,頂住壓力,真的很難受!要怪只怪你非要指著種水稻去討生活。其實暈暈呼呼隨大流,幸福指數最高,但是貼地皮的糧價讓你危機重重。
切記,早日走出誤區,一改以往,用先進科學管理技術去實現利潤增長,而這樣的利潤卻沒有的增加絲毫成本。我們何樂而不為?感興趣請關注,會看到很多論述。——慶安巧手致謝。
回覆列表
水稻出米率是指實際出米量佔加工前稻穀總量的百分率,評定稻穀質量的重要指標,類似的指標為整精米率(長度達到完整米粒長度3/4以上的百分率)。生活中碾米大多會講出米率,而不會說整精米率,在加工檢測、品種審定上,主要講整精米率。正常情況下, 水稻的出米率會高於整精米率。
水稻出米率與品種遺傳特性、種植季節、氣候環境、栽培管理及烘曬過程等有關。一般粳稻出米率要高於秈稻,細長型的稻穀出米率低於短粒、圓粒稻穀。秈稻品種的整精米率多在50%-65%,不同的品種有差異,如絲苗米代表品種象牙香佔的整精米率52.5%,美香佔2號的整精米率63.7%-67%。在南方雙季稻區,一般早稻的出米率相對較低,中稻要比早稻好,一季晚或雙季晚稻較高。所以,要想水稻出米率高,首先要選好一個水稻品種,綜合看氣候特點、產量、米質、抗性等因素選擇。
第二,水稻灌漿成熟期的氣溫會影響出米率。一般遇高溫逼熟或持續低溫陰雨,水稻灌漿成熟會受影響,出米率會下降。再生稻品種因播種提前,成熟期容易遇高溫熱害,因此頭季稻的米質下降,出米率也會下降;2020年長江中下游雙季晚稻遇低溫寒露風,結實率降低,出米率會下降。因此,要想水稻出米率高,第二步是根據當地氣候合理安排播種期,錯開高溫或低溫時段抽穗灌漿。
第三,栽培管理,包括水肥管理及病蟲害防治。偏施氮肥容易出現貪青晚熟,病蟲害加重及發生倒伏,這3種情況的結果都是造成水稻產量、出米率降低。水稻缺素,不合理打農藥造成藥害,水稻後期管理不當造成早衰,這些也都會影響產量和出米率。因此,要想水稻出米率高,第三步便是科學水肥管理,控氮增磷鉀、補充矽鋅等微量元素,根據病蟲草害發生情況合理選藥用藥防治。
第四,烘曬方式。稻穀收穫後以往多采取曬穀,如今不少用烘乾機烘乾稻穀水分。若烘曬過程脫水過快,或者含水量過低,稻米的爆腰率(裂紋米)增加,出米率會降低。因此曬稻穀不能暴曬時間長,烘乾機烘乾要設定好時間和烘乾溫度,從而提高稻穀的出米率。這是保證加工時水稻出米率的關鍵一步,要注意哦。
第五,加工方式。不同的加工方式其出米率有差異,特別是加工細長型稻穀,很考驗加工裝置及加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