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汽車概況
-
2 # 天和Auto
中國產汽車發動機不如外國好?
這種說法是有很大偏見而且對技術一無所知的,“外國”概念很大、“外國”也有很多低端機和問題機,同理中國產主機也有很多優秀的量產機型。
“外國的月亮圓”是改革開放之後西方文化入侵對華人觀念的改變,從衣食住行的點點滴滴可以看到華人已經被徹底“西化”,傳統文化被視為落後、堅守傳統文化的群體被視為異類,這是非常危險也非常可悲的。
但這也是開放過程中必然會經歷的改變,只是應該從文娛傳媒各個領域開始引導中國文化的復甦了。
話歸正題:在汽車領域曾經可以有偏見,但思考問題的方式要隨著技術發展同步改變。
初期的中國產汽車品牌在技術方面一窮二白,這點絕對不否認;個人經歷了中國產汽車接近20年的發展,在初期使用的中國產車質量確實令人非常遺憾,發動機技術之落後有高油耗低效能的通病;整車製造的把控環節水平也很低,甚至某些品牌可以用“小作坊”來形容。
在這一階段使用過中國產汽車會有很大的偏見,但同時也要感謝這些中國產車讓更多人買得起用得起,如果沒有這些車估計同期只能選擇摩托車或電瓶車;所以看問題也要辯證一些,不能只看到缺點。
而在2010年之後中國產汽車開始了技術研發的快速升級,發動機從採購到逆向研發、從逆向到正向研發已經湧現出一批優秀的內燃機,其次還有世界領先的電動機,如果從初期的落後一直堅持關注到這一階段直到今天,應不會再有這種偏見!
1、長城4B15-1.5T渦輪增壓發動機為正向研發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優秀機型之一,高壓共軌直噴技術在一線水平,CVVL連續可變氣門升程技術與國際一線主機廠水平相當,缸蓋整合排氣歧管可以用排氣的溫度快速加溫冷卻液、熱機銷量遠超一眾合資內燃機;峰值功率124kw、峰值扭矩285N·m(1400-3000轉)的水平有幾臺“外國機”做到了?
2、比亞迪487ZQA-2.0T渦輪增壓發動機是比較早使用直噴技術的中國產機,全鋁合金材質、高壓噴油技術、進排氣可變正時調節、液冷渦輪增壓器、雙質量飛輪和中空充鈉氣門等技術難道落後嗎?新款機型熱效率達到38%也沒有幾臺“外國機”做到了,引數雖然保守但與DCT匹配的老款中型SUV也做到了9秒內破錶,這臺發動機也是先進的。
3、其次正向研發的優秀機型還有江淮汽車的1.5T直噴增壓機,DVVT雙獨立可變氣門正時系統、低慣量增壓器有不錯的動力和油耗表現;吉利1.8T直噴增壓機效能比較強勁,而且質量足夠穩定,雖然是逆向研發但完美的解決了原型機燒機油的問題。
這些發動機的技術水平可以說絕不輸於同級別“外國機”,而外國發動機也有如德系燒機油、漏油,日系本田、韓系伽馬動力機油增多的問題,中國產增壓機的技術水平也至少超過日系,除了近期的美系車稍微穩定一些以外合資三強似乎是問題不斷。
面對這些競品為什麼穩定的中國產發動機要被評價為落後或不好呢?如果十年前能說這話還無力反駁,但今天仍這樣理解真就是心態的問題了;不能見不得中國產貨好啊,否則早晚會回到幾十萬買臺普桑還要憑票購車的荒唐時代。
其次發動機除內燃機以外還包括電動機,中國產的電動機不論是乘用汽車還是大型的交通工具使用的電動機均有世界領先的水平,這也是導致博格華納、西門子、安川等供應商連合資車的份額都在逐漸丟失的原因。
同時汽車電動化也是很多中國產車企即使有內燃機的技術儲備也停滯了研發升級的原因,瞭解過的一些車企或主機廠已經有比較先進的V6、V8等機型的成功測試,只是時代的發展不再需要這些機器了。
中國產車在逐步升級而且升級的速度已經是飛速的,外國車企經歷了百年的發展才有今天的水平,中國產車企只是在短短的十幾年中完成了這一進步已經令人刮目相看了。
只是大部分人經歷了這個時期所以感覺比較慢,這就像看著孩子一天天的成長總覺得沒有什麼變化,但作為旁觀者反而會看到這種成長,不用戴有色眼鏡看待民族汽車工業;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3 # 他們叫我希望哥
拋去各位回答中國產發動機技術積累等原因,同樣是發動機就表現性而言是有區別的!比如我所從事的平行進口汽車,同樣是一個地區生產的車型,但是在各個國家的進入和技術標準是不一樣的,舉個簡而言之的例子:豐田霸道車型,中東版就比中國產發動機表現性好,因為中東的道路,高溫、沙塵天氣對發動機要求高,同樣生產發動機,中東的高溫調校必須跟上中東當地的要求,久而久之,消費者心中就會產生國外發動機更好的概念,同樣的發動機,只是調教區別而產生的一些小差異!
回覆列表
發動機結構及製造
發動機零部件結構製造模仿比較容易,拆開一個發動機,看一下,將各個零部件拆分設計,然後組裝就完成了,這個步驟大家都可以做,應該是每一個技師的必修課。但是我們不知道各個零部件製造誤差,這個製造誤差為什麼這麼設計,各個零部件之間裝配標準,螺栓扭矩大小等等!
機械製造意義深遠,精密結構件絕不是粗製濫造,每一個零部件都有它存在的意義,裝配過程中,重要零部件必須用扭矩扳手精密操作!
發動機製造技術顧然重要,但發動機控制更是其技術之核心!發動機控制只有一個發動機電腦,裡面到底怎樣的邏輯,鬼知道,我們只能根據發動機結構設計進行猜測,但那只是皮毛,早期中國科研人員,是不可能接觸到國外發動機控制一丁點兒關係,到現在為止,仍然是皮毛,目的就是技術保護!
發動機控制技術現在發動機基礎邏輯控制由大陸或博世提供,但發動機裡面真正的調教全部由研發中心提供,進氣量,噴油量,點火提前角,可變正時,EGR,扭矩控制等等,哪一個都夠我們研發幾年時間,綜合起來就更難!
現在來講,能為純正技術奉獻的也只有高校研究所了,許多課題組拿到國家或省部級課題,潛心研發,且不說研發好壞,但確實有這麼一批人在做,由於條件有限,將自己的研發成果企業應用化又是一大難題,這就涉及到產學研結合問題!
其實發動機研發技術真正的困難是由於中國工業技術實力太過薄弱,大部分人研發能力不足,這一方面還需要慢慢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