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3鮮生

    羅氏沼蝦“滴星”病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又該如何進行防治呢?

    一、什麼是“滴星”病?

    “滴星”病的主要症狀表現在拉網後沼蝦攝食減慢,有遊塘、趴邊現象,死亡蝦多以成蝦(6cm以上)居多,通常為軟殼蝦,多爆發在藍藻氾濫的塘口。肉眼觀察病蝦,蝦體有輕微水腫現象,少數有附肢、胸肢折斷現象等。檢查發現蝦鰓上有藍藻附著,肝胰腺發生嚴重病變,肝肝腫大、發黃或糜爛。

    二、發病時間

    高郵養殖區域一般在放大水之前(大棚養殖後期)開始零星出現“滴星”現象,發病範圍並不廣,這一時期大棚養殖特點主要表現在:投料增加;部分大棚水體富營養化嚴重;藍藻開始爆發;底質明顯惡化等現象,而在放大水後,由於羅蝦活動範圍的擴大及水質情況的好轉,“滴星”病開始逐漸消失。待進入7月份以後,隨著輪捕的進行,在加上高溫天的影響,“滴星”病在這一時期集中爆發,拉網第二天就開始出現大量死亡,死蝦多以大規格蝦為主,蝦體發軟。

    三、發病原因分析

    前面講到,高溫期間發病的蝦塘及病蝦有以下幾個特點:

    1、藍藻多

    高郵地區羅蝦養殖密度大多在8-10萬尾/畝,為了趕在6月份出第一網蝦買個好價錢,放大水後基本上都是在喂高蛋白蝦料(45蛋白以上),高蛋白飼料投餵的增加意味著水體N、P元素含量的增多,這也為藍藻爆發創造了良好的營養條件,再加上高郵地區羅蝦養殖塘口比較集中,如:司徒三千畝,共用同一條外河水現象普遍,一家塘口換水也有可能導致外河水藍藻的爆發繼而影響其他打算換水的養殖塘口。

    2、富營養化嚴重、底質差

    大多數養殖戶會在投餵高蛋白飼料的同時,也會投餵大量的螺螄肉,雖然螺絲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羅蝦的生長速度,但需要注意的是剩下沒吃完的螺螄肉會滋生有害病菌,再加上高郵地區增氧效率普遍不高(不到500W/畝),水體增氧能力和淨化能力無法滿足池塘的物質和能量迴圈汙染水體,容易在池底形成氧債,如遇到高溫天,很容易引起翻塘事故。

    3、羅蝦肝胰腺壞死、腫大

    羅蝦的全年養殖過程一般在10月份完成,為了趕在有效時間內上市,使用高蛋白飼料促生長的心理逐漸佔據上風,這也為後期發生“滴星”病埋下伏筆。大棚期間,由於投餵量比較少,影響不是太大。放大水後,隨著投餵量的增加,高蛋白飼料導致羅蝦肝胰臟負荷加大,從而引起羅蝦抵抗力下降,病菌有機可乘,造成肝胰臟病變。

    4、抗應激性性差、蝦體發軟

    拉網及挑蝦時間較長,會造成抗應激性差及軟殼蝦死亡。拉網也會對一部分健康蝦造成機械損傷,引起細菌感染。同時在拉網的過程中,會造成底質有害物質進入水體,造成水質渾濁,有機質增多,造成缺氧。

    四、防治措施

    “滴星”病的發生並不是單個因素引起的,而是在整個養殖過程中水質環境的不斷變化、養殖管理方式的缺乏及溫度變化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從大棚放苗開始就要實施科學合理的養殖管理,降低後期“滴星”病的發病機率。

    1、水質調控和底質改良

    不管是大棚養殖還是外塘養殖期間,水質的優良與否是羅蝦能否健康養殖的關鍵前提,在高密度養殖、高蛋白投餵的今天更是如此。因此,在日常養殖過程中應注重水環境管理,大棚期間可以定期使用生物類改底產品進行改底,有機酸類產品(聚合多元有機酸、解毒劑、複合維生素等)淨化水質。後期外塘養殖期間,如遇到高溫天可以使用過硫類產品(複合過硫酸氫鉀鈉、高效離子增效劑、淨水劑等),在淨水改底的同時還能為水體提供氧。

    2、注重保肝護肝

    肝臟是羅蝦最大的功能器官,其健康程度決定著羅蝦的養殖能否成功。大棚期間在飼料中新增保肝護肝中草藥類產品,不僅可以提高肝臟的排毒能力,還能促進肝細胞的自我修復能力。同時也要定期潑灑複合維生素,提高羅蝦苗的機體免疫力,增強體質贏得保苗戰,為放大水後提料做好準備。

    3、科學使用增氧機

    前面講到,高郵地區增氧功率普遍不高,儘管有當地特色大炮加持,但並不能保證水體溶氧充足,當這種情況遇到長時間高溫天氣,大面積翻塘事故的發生也不奇怪。經大量走訪發現,高溫期間,上層水的溶氧是底層水溶氧的好幾倍,底層水溶氧達不到羅蝦正常生長所需的3mg/L,長期缺氧會造成底部病菌滋生,羅蝦生長緩慢,“滴星”發病率上升。因此科學合理的使用增氧裝置最為關鍵,如:建議在11-2點時間段開啟增氧機2或3個小時,因為此時蝦塘中的上層溶氧量基本達到飽和狀態;晴天上午不要開增氧機,若此時開啟增氧機不僅會破壞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過程,還會攪動底質增加耗氧;如果遇到陰天情況,白天開增氧機基本起不到什麼作用。放養密度高的蝦塘有可能會缺氧,此時可以把高郵當地特色大炮開啟。在遇到緊急情況時,粒粒氧(包被複配高效離子增氧、活性吸附劑、增效劑),緩解缺氧狀況。

    4、拉網前後的正確處理

    拉網時機要選擇得當,儘可能避開羅蝦蛻殼期,在拉網前3-4天,全池潑灑巨能鈣(奈米級活性有機鈣、維生素、微量元素等),補充水體鈣離子,遇到蛻殼不遂等情況嚴重時,可適當增加用量,促進羅氏沼蝦硬殼,同時提高沼蝦機體免疫能力。拉網當天提前在水體潑灑粒粒氧(包被複配高效離子增氧、活性吸附劑、增效劑),2小時前潑灑VC應激靈(酯化VC、氨基酸、免疫多糖等)以提高羅蝦的抗應激能力。拉網後第二天使用解毒應激靈(強效解毒劑、複合有機酸、絡合劑等)進行解毒一次,降解水體中的有害物質。

    5、正確應對藍藻爆發

    每年7月份也是藍藻的集中爆發期,如果池塘有少量藍藻的話,7天1次進行一次改底,定期使用藻毒分解素(強效解毒劑、氨基酸、微量元素等)降解藍藻產生的毒素。當大量爆發時,使用殺藍藻產品可以快速控制藍藻、顫藻的生長繁殖,並適當換水,促進藍藻的死亡。

    到目前為止,市場上並沒有針對“滴星”病而生產專一的有效產品,主要是因為這種病害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我們樹立“病害防治、防重於治”的思想觀念,積極做好羅蝦養殖的病害防治工作,“養蝦先養水”注重水質調控,為羅蝦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才能降低病害的入侵,確保羅蝦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 2 # 壯家黑炭

      羅氏沼蝦滴星病怎麼防治?羅氏沼蝦病害較少,但是因生活在水中,發生蝦病不易察覺,所以首先要做好預防工作,平時注意觀察蝦在水中的活動情況,發現蝦病要及時治療。

      一、疾病流行情況

      每次拉網過後,沼蝦都會出現零星死亡的現象,一般不會出現大批死亡,死亡的沼蝦一般都個體比較大,處於脫殼期的沼蝦也較多。

      二、病蝦症狀

      拉網後沼蝦吃食狀況不好,且每天早上都有一部分沼蝦在塘邊緩遊,蝦攝食能力下降,並零星出現死亡,病蝦有的胸肢、腹肢折斷,有的尾扇不全,有的甲殼上有黑斑。解剖可見沼蝦肝臟發白、腫大,腸內無物並帶有發炎症狀。

      三、病因分析

      1、拉網時造成的機械損傷,拉網後消毒不徹底,加上沼蝦因為應激反應吃食狀況又不好,抵抗力差,細菌趁虛而入,造成細菌感染,所以發病的沼蝦都是零星出現死亡。

      2、高密度養殖及投餵高蛋白飼料,羅氏蝦的飼料蛋白最高可達到45%,導致沼蝦肝臟負荷加大,從而引起沼蝦抵抗力下降,抗應激能力差,所以拉網時會出現較強的應激反應。

      3、拉網時遇上沼蝦脫殼高峰期,此時拉網易造成蝦體受傷,脫殼不遂而引起死亡。

      四、防治對策

      l、在生產過程中,定期在餌料中新增(如肝膽泰樂、生命元、黃金多糖等)保肝、免疫保健產品。

      2、高溫期間適當降低飼料蛋白,儘量停喂螺絲肉或冰鮮。

      3、拉網前2—3天,全池潑灑應激硬殼靈,促進羅氏沼蝦硬殼,同時提高沼蝦機體免疫能力。

      4、避開沼蝦脫殼高峰期,,拉網前如果發現沼蝦有松殼現象,應推遲拉網時間。

      5、拉網當天做好增氧工作,提前6小時全池拋灑原子氧等增氧產品,下網前一小時全池潑灑黃金多糖以提高羅氏沼蝦的抗應激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做生意,不做廣告推廣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