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22551757647

    【本草匯言】

    《名醫別錄》:氣味甘,大寒無毒,主治暴中風,風痺,胸中大熱,止煩悶,消渴勞復。

    《開寶本草》:大寒,療暴中風,風痺,胸中大熱,止煩悶。

    《本草衍義補遺》:《本草》大寒。泛觀其意,以與石膏、芩、連等同類,而諸方治產後胎前諸病,及金瘡口噤與血虛自汗、消渴尿多,皆陰虛之病,無不用縮手待盡。哀哉!《內經》曰:陰虛發熱大寒能補,正與病對。薯蕷寒而能補,世或用之,惟竹瀝因大寒置疑,是猶因盜嫂受金而棄陳平之國士也。竹瀝味甘,緩,能除陰虛之有大熱者。大寒者,言其功也,非以氣言,幸相與可否。若曰不然,世人吃筍,自幼至老者,可無一人因筍寒而有病;瀝即筍之液也,況假於火而成者,何寒如此之甚?

    《本草綱目》:竹瀝性寒而滑,大抵因風火燥熱,而有痰者宜之。若寒溼胃虛腸滑之人服之,則反傷腸胃。丹溪謂大寒,言其功不言其氣,殊悖於理。謂大寒,竹性雖寒,亦未必大寒也。

    治子冒風痙,解射罔毒。又治牙疼。

    《本草經疏》:竹瀝,竹之津液也。經雲大寒,亦言其本性耳。得火之後,寒氣應減,性滑流利,走竅逐痰,故為中風家要藥。凡中風之證,莫不由於陰虛火旺,煎熬津液,結而為痰,壅塞氣道,不得升降,熱極生風,以致猝然僵仆,或偏痺不仁。此藥能遍走經絡,搜剔一切痰結,兼之甘寒能益陰而除熱,痰熱既祛則氣道通利,經脈流轉,外證自除矣。其主胸中大熱,止煩悶者,取其甘寒清熱益陰之功耳。觀古人以竹瀝治中風,則知中風未有不因陰虛痰熱所致,不然,如果外來風邪,安得複用此甘寒滑利之藥治之哉?

    簡誤:寒痰,溼痰,及飲食生痰,不宜用。

    《本草蒙筌》:少加薑汁調服。每瀝一杯,加生薑自然汁二匙。卻陰虛發熱,理中風噤牙。小兒天吊驚癇,入口便定;婦人胎產悶暈,下嚥即蘇。《衍義》雲:胎前不損子,產後不得虛。止驚悸,卻痰涎。痰在手足四肢,非此不達;痰在皮裡膜外,有此可驅。但世俗反以大寒,置疑不用。殊不知系火煅出,又佐薑汁,有何寒乎?

    《藥鑑》:氣寒,味苦辛平,痰家之要藥也。必用薑汁佐之,方行經絡。故痰在四肢者,非竹瀝不能開。痰在皮裡膜外者,非加薑汁不能除。痰在胸間者,當用竹瀝,風痰亦用。能治熱痰,又能養血清熱。有痰厥不省人事幾死者,得竹瀝灌之立醒。

    《景嶽全書》:味甘,性微涼,陰也,降也。治暴中風痰,失音不語,胸中煩熱,止煩悶消渴。丹溪曰:凡風痰虛痰在胸膈,使人癲狂,及痰在經絡四肢、皮裡膜外者,非此不達不行。

    《本草備要》:瀉火,滑痰潤燥。甘寒而滑。消風降火,潤燥行痰,養血益陰,竹之有瀝,猶人之有血也,故能補陰清火。利竅明目。治中風口噤,痰迷大熱,風痙癲狂,煩悶《產乳方》:妊娠苦煩名子煩,竹瀝不限多少細服,《梅師》加茯苓煎。消渴,血虛自汗。然寒胃滑腸,有寒溼者勿服。《經疏》雲:中風要藥。凡中風未有不因陰虛火旺,痰熱壅結所致。如果外來風邪,安得複用此寒滑之藥治之哉?丹溪曰:痰在經絡四肢、皮裡膜外者,非此不能達行。又曰:味甘性緩,能除陰虛之大熱者,寒而能補,胎後不礙虛,胎前不損子。世人因《本草》大寒二字,棄而不用,然人食筍,至老未有因寒而病者。瀝,即筍之液也,又假火而成,何寒如此之甚耶?《治法》雲:竹瀝和米煮粥,能治反胃。竹茹即刮取青皮,竹瀝如取荊瀝法。薑汁為使。姜能除痰,且濟其寒。

    《本經逢原》:竹葉兼行肌表,故能療瘡殺蟲;竹茹專清胃腑,故能止嘔除煩;竹瀝善透經絡,能治筋脈拘攣,痰在皮裡膜外,筋絡四肢,非竹瀝不能化之。純陰之性,雖假火逼,然須薑汁鼓動其勢,方得應手取效。《千金》治風痱身無痛,四肢不收,志亂不甚,有竹瀝飲子。詳《本經》療筋急,專取竹瀝之潤以濡之也。《千金》治四肢不收,則兼附、桂、羚羊之雄以振之也。一以舒急,一以收緩,妙用不可思議。或言竹瀝性寒,僅可施之熱痰,不知入於附桂劑中,未嘗不開發溼痰寒飲也。惟胃虛腸滑,及氣阻便秘者誤投,每致呃逆不食,脫瀉不止而死。不發則已,發則必暴,卒難挽回也。

    《本草崇原》:朱震亨曰:竹瀝滑痰,非助以薑汁不能行。

    《本草求真》:〔批〕清皮裡膜外燥痰。

    竹瀝專入經絡皮裡膜外。甘寒而滑,治專消風降火,潤燥行痰,養血益陰。凡小兒天吊驚癇,陰虛發熱口噤,胎產血暈,痰在經絡四肢皮裡膜外者,服之立能見效。蓋瀝之出於竹,由血之出於人也。極能補陰,長於清火,補陰亦由火清而致。性滑流利,走竅逐痰,故為中風要藥。以中風莫不由於陰虛火旺,煎熬津液成痰,壅塞氣道,不得升降,服此流利經絡,使痰熱去,氣道通,而外症愈矣。故火燥熱者宜之。時珍曰:竹瀝性寒而滑,大抵因火爍熱而有痰者宜之。若寒溼,胃虛腸滑之人服之,則反傷腸胃。筍〔批〕竹筍。性滑利,多食瀉人,僧家謂之刮腸篦,即此義。朱氏謂大寒,言其功不言其氣,殊悖於理,謂大寒為氣,何害於功。若脾胃腸滑,寒痰溼痰,食積生痰,不可用也。

    《得配本草》:淡竹瀝,薑汁為之使。畏皂刺、油麻。

    甘,寒。治狂悶,利九竅。療破傷中風,止因觸胎動,養血明目。凡痰在經絡四肢胸膈及皮裡膜外,非此不達不行。

    和薑汁,治中風熱鬱之痰;合地黃,治時症陰虛之熱。

    腸胃寒溼者禁用。

    《本草經解》:竹瀝氣大寒,秉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少陰腎經;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氣味降多於升,陰也。

    暴病皆屬於火,火熾風生,以致僵仆,或偏痺不仁,竹瀝甘寒,可以清熱緩急,所以主之。

    胸中者,太陰脾經經行之地,脾陰虛,則胸中大熱矣,甘寒清熱,所以主之。

    腎者水也,心者火也,水不制火,則心中煩悶而消渴矣,其主之者,甘寒可以壯水而清火也。

    勞復也,傷寒熱病癒後,勞碌而復熱也,其主之者,亦以甘寒能補能清耳。

    《本草分經》:甘、苦,寒、滑。消痰降火,行經絡四肢皮裡膜外之痰,凡痰因風熱燥火者宜之。薑汁為使。虛者與參同用,使人參固其經,竹瀝通其絡,則甘寒氣味相得益彰。

    【現代藥理研究】

    1. 竹瀝有鎮咳、祛痰、平喘作用。

    2. 竹瀝有促進小腸推進運動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開100萬汽車的人,都在做什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