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出自宋 呂大鈞和叔甫著《呂氏鄉約》
德業相勸
德謂:見善必行,聞過必改,能治其身,能齊其家,能事父兄,能教子弟,能御僮僕,能事長上,能睦親故,能擇交遊,能守廉介,能廣施惠,能受寄託,能救患難,能規過失,能為人謀事,能為眾集事,能解鬥爭,能決是非,能興利除害,能居官舉職。凡有一善,為眾所推者,皆書於籍,以為善行。
業謂:居家則事父兄,教子弟,待妻妾,在外則事長上,接朋友,教後生,御僮僕。至於讀書、治田、營家、濟物、好禮、樂射、御書,數之類皆可為之,非此之類皆為無益。
......(很長,省略)
鄉約的意思是:鄉約是鄰里鄉人互相勸勉共同遵守,以相互協助救濟為目的的一種制度。是透過鄉民受約、自約和互約來保障鄉土社會成員的共同生活和共同進步。
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周禮·地官·族師》曰:“五家為比,十家為聯,五人為伍,十人為聯,四閭為族,八閭為聯。使之相保、相受,刑罰慶賞相及、相共,以受邦職,以役國事,以相葬埋。”中國最早的成文鄉里自治制度,可能是北宋學者呂大鈞、呂大臨等幾兄弟於神宗熙寧九年制定的“呂氏鄉約”(原名“藍田公約”)。這個鄉約的四大宗旨,是使鄰里鄉人能“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
明代,朝廷大力提倡和推廣鄉約,《南贛鄉約》應運而生,影響最廣,其為民眾自動的鄉村組織。明代發展的一套以鄉約、保甲、社學、社倉為整體性的鄉治系統,到了清代被棄而不用。明清以來漢人和滿人推行的鄉治和制定的鄉約,大多明文化,不少帶有官主官治傳統,即按照封建禮義的道德規範,對民眾進行教育和約束。以上供參考。
這句出自宋 呂大鈞和叔甫著《呂氏鄉約》
德業相勸
德謂:見善必行,聞過必改,能治其身,能齊其家,能事父兄,能教子弟,能御僮僕,能事長上,能睦親故,能擇交遊,能守廉介,能廣施惠,能受寄託,能救患難,能規過失,能為人謀事,能為眾集事,能解鬥爭,能決是非,能興利除害,能居官舉職。凡有一善,為眾所推者,皆書於籍,以為善行。
業謂:居家則事父兄,教子弟,待妻妾,在外則事長上,接朋友,教後生,御僮僕。至於讀書、治田、營家、濟物、好禮、樂射、御書,數之類皆可為之,非此之類皆為無益。
......(很長,省略)
鄉約的意思是:鄉約是鄰里鄉人互相勸勉共同遵守,以相互協助救濟為目的的一種制度。是透過鄉民受約、自約和互約來保障鄉土社會成員的共同生活和共同進步。
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周禮·地官·族師》曰:“五家為比,十家為聯,五人為伍,十人為聯,四閭為族,八閭為聯。使之相保、相受,刑罰慶賞相及、相共,以受邦職,以役國事,以相葬埋。”中國最早的成文鄉里自治制度,可能是北宋學者呂大鈞、呂大臨等幾兄弟於神宗熙寧九年制定的“呂氏鄉約”(原名“藍田公約”)。這個鄉約的四大宗旨,是使鄰里鄉人能“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
明代,朝廷大力提倡和推廣鄉約,《南贛鄉約》應運而生,影響最廣,其為民眾自動的鄉村組織。明代發展的一套以鄉約、保甲、社學、社倉為整體性的鄉治系統,到了清代被棄而不用。明清以來漢人和滿人推行的鄉治和制定的鄉約,大多明文化,不少帶有官主官治傳統,即按照封建禮義的道德規範,對民眾進行教育和約束。以上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