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浪1987

    《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中的混沌是五行山中大妖王,化身為書生面相的道人,以吃童男童女維持妖身妖術,狡猾狠毒,原形是山海經中的混沌巨獸,大嘴可以吞噬世間一切。

    頭號反派妖王“混沌”是一個在原著中並不存在的形象。在影片大部分時間裡,“混沌”以一種冷麵書生的形象出現,最後現出原形時則是一副滿口獠牙的六足巨蟲形象。

    “混沌”一詞,在中國古代創世傳說中,本指宇宙天地時空尚未分化時的原始狀態。漢代緯書《易緯乾鑿度》中對宇宙生成的過程描述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渾沌→天地→萬物。“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似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似質具而未相離,謂之混沌。”也就是說,混沌是指氣、形、質三者渾然一體,尚未分離的狀態。《莊子·內篇·應帝王第七》中講述了一個“七竅出而渾沌死”故事。大意為:南海之帝“倏”,北海之帝“忽”,中央之帝曰“渾沌”。三帝相會,倏忽為報答渾沌的款待,見大家都有五官,而渾沌卻無七竅,於是為其鑿七竅。日鑿一竅,七竅出而渾沌死。漢代《神異經》之《西荒經》中對混沌的描述是:“崑崙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腹無五藏,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牴觸之,有凶德則往依憑之。”這裡的混沌長象是類似於狗,長毛,四足,無爪,有眼不見,有耳不聞,能行無步,直腸無臟腑,好壞是非不分的東西。

    上述傳說中,雖然“混沌”有蟲形(六足四翼為昆蟲的特徵)、龍形(海之帝當是龍)、犬形的區別,但是共同特徵是無面目五官的分化,象是一個肉塊。《大聖歸來》中的妖王採用無面目的大蟲形狀,符合古籍中對“混沌”的描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跟據攝影“白加黑減”的原理,白色的月亮應該加光,但是往往拍月亮時要負補償,這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