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吱吱喳喳猴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號自如,廣東廣州府東莞縣人(一說為廣西藤縣人),明末抗清名將,愛國將領。

    袁崇煥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初授福建邵武知縣,後官至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多次擊敗後金軍的進犯。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

    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於崇禎二年(1629年)擊退皇太極,解京師之圍後,魏忠賢餘黨以“擅殺島帥(毛文龍)”、“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朱由檢認為與後金有密約而遭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並抄沒家產,實則家無餘財。有《袁督師遺集》存世,今人輯有《袁崇煥集》。

  • 2 # 漢東樓主

    袁崇煥,字元素,號自如,在年輕時候就有志於去辦理邊疆事務。

    袁崇煥於萬曆四十七年在北京參加廷試而中進士。

    天啟二年,他到北京來報告職務。在北京和友人談話時,發表了一些對遼東軍事的見解,引起了御史侯恂的注意,便向朝廷保薦他有軍事才能,於是獲升為兵部職方主事,被派到中央政府的國防部去辦事。

    袁崇煥任兵部主事不久,王化貞大軍在廣寧覆沒,滿朝驚慌失措。

    自萬曆四十六年到那時,四年多的時間內,覆沒了明軍數十萬大軍。明軍打一仗,敗一仗,山海關是不是守得住,誰都不敢說。

    就在這京師中人心惶惶的時候,袁崇煥騎了一匹馬,孤身一人出關去考察。不久他回到北京,向上司詳細報告關上形勢,宣稱:「只要給我兵馬糧餉,我一人足可守得住山海關。」。若在平時,他上司多半要斥責他擅離職守,但這時朝廷正在憂急旁徨之際,便升他為兵備僉事,派他去助守山海關。

    他到山海關後,作為遼東經略王在晉的下屬,初時在關內辦事。王在晉見他任事幹練,很是倚重,派他出關到前屯衛去收撫流離失所的難民。袁崇煥奉命之後,當夜出發,在荊棘虎豹之中夜行,四更天時到達。前屯城中將士無不佩服。

    王在晉奏請正式任他為寧前兵備僉事。袁崇煥本來是沒有專責的散官,現在有了駐地,身當山海關外抗禦清兵的第一道防線。

    天啟二年九月,孫承宗派袁崇煥與副將滿桂帶兵助守寧遠,這是袁崇煥領軍的開始。

    袁崇煥到後,當即大張旗鼓、雷厲風行地進行築城,袁崇煥與將士同甘共苦,善待百姓,當他們是家人父兄一般,所以築城時人人盡力。次年完工,城高牆厚,成為關外的重鎮。這座城牆是袁崇煥一生功業的基礎。這座城牆把滿清重兵擋在山海關外達二十一年之久,如果不是吳三桂把清兵引進關來,不知道還要阻擋多少年。

    好景不常,天啟皇帝熹宗越來越喜歡做木工,魏忠賢的權利越來越大,儘量發揮他地痞流氓性格中的無賴、無知、無恥、以及無法無天。

    魏忠賢喜歡文官武將送他賄賂。孫承宗帶兵十多萬,糧餉很多,應當大量剋扣下來轉奉給他「九千歲」才是。孫承宗不肯這樣辦,魏忠賢於是派了個小人高第去代孫承宗遼東經略。高第一到任,立刻就說關外之地不可守,要撤去關外各城的守禦,將部隊全部撤入山海關。袁崇煥堅守不撤,高第不敢對他怎樣,只是下令將錦州、右屯、大小淩河、松山、杏山的守兵都撤去了。

    滿清看出了明朝的虛實,知道袁崇煥無人支援,於天啟六年正月大舉渡遼河攻寧遠,兵十三萬,號稱二十萬。二十三日攻抵寧遠。

    大敵終於攻來了。

    在這緊急關頭,袁崇煥奮發了英雄氣概,成功的以紅夷大炮擊退了清軍;而努爾哈赤更在這一役中受傷過世。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第一次寧遠大捷。高第因不援寧遠而免職,袁崇煥升為右僉都御史。三月,復設遼東巡撫,由袁崇煥升任。

    天啟七年五月,皇太極打敗北韓後再度轉而攻寧遠。這一戰,袁崇煥再度擊潰了清軍,明朝稱為「寧錦大捷」。

    袁崇煥立了大功,朝廷方面卻只升他官一級。主因是他在政治上屬於魏忠賢的敵對派系。而魏忠賢更叫一名言官彈劾袁崇煥。袁崇煥只得自稱有病,請求辭職,魏忠賢立刻批准。

    崇禎元年四月,袁崇煥再度被起用。這時魏忠賢已死。袁崇煥回任之後,寧遠、錦州、薊州都因欠餉而發生兵變,當時自然不能與清兵開仗,於是與皇太極開始了和談。皇太極對和談向來極有興趣,立即做出有利的反應。

    崇禎二年,皇太極再度領兵來犯。但這次,皇太極知道袁崇煥守在東路,攻打不進,於是由蒙古兵作先導,繞道西路進攻。袁崇煥得訊立即兵分兩路。西路由袁崇煥率領,在要隘馬升橋與清兵接戰,每一仗都勝。但北路援軍卻遭到了重大挫敗。當援軍到達三屯營時,總兵朱國彥竟緊閉城門,不讓部隊進城。援軍只得在尊化城外大戰,被清軍阿濟格所部的左路軍包圍殲滅,主帥趙率教中箭陣亡。尊化陷落,巡撫王元雅自殺。

    袁崇煥得到趙率教陣亡、尊化陷落的訊息,於是兩日兩夜急行軍三百餘里,比清軍早到二天,駐軍於北京廣渠門外。兩日後兩軍在廣渠門外大戰,清軍不支而退。就在這時,清兵捉到了兩名明宮派在城外負責養馬的太監,皇太極心生一計,派了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寧完我、巴克什、達海等人監守。到了晚上,鮑承先與寧完我二人一皇太極所設的密計大聲「耳語」,互相說道:「這次撤兵,並不是我們打了敗仗,那是皇上的妙計。你沒見到嗎?皇上單獨騎馬逼近敵人,敵人軍中有兩名軍官過來,參見皇上,皇上和袁都師已有密約,大事不久就可成功。」

    這兩名太監睡在旁邊,將兩人的話都聽得清清楚楚。皇太極命守者假意疏忽,讓其中一名太監逃回北京,將聽到的話稟報了崇禎。

    崇禎三年,袁崇煥以「叛逆」和「擅主和議」的罪名被處凌遲並且「夷三族」。袁崇煥被綁上刑場,劊子手依照規定,一刀刀的將他身上肌肉割下來。百姓紛紛叫罵:「漢奸!」北京城的百姓認定,去年清兵圍城是他故意引來的。除了北京城裡的百姓外,天下都知道袁崇煥是冤枉的,連北韓的君臣百姓都知道他的冤枉,為他的被害感到不平。

    袁崇煥死後,骸骨棄在地下,無人敢去收葬。他有一個姓佘的僕人,半夜裡去偷了骨骸,收葬在廣渠門內的廣東義園。那姓佘的義僕終身守墓不去,死後就葬在袁墓之旁。佘君的子孫世世代代都在袁崇煥墓旁看守。直到民國五年,看守袁墓的仍是佘君的子孫,他們說是為了遵守祖宗的遺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了避免校園踩踏事故發生,上下樓梯時,我們應該遵守那些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