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goisg809
-
2 # 捨不得確實我
每一首方劑的組成自然要根據辨證及立法的需要,但是在藥物的配伍組成上還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關於中藥的配伍組方原則,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所論述。《素問至真要大論》說:“主病之為君,佐君之為臣,應臣之為使”。元代醫家李東垣說:“主病之為君,兼見何病,則以佐使藥分治之,此治方之要也”,“君藥分量最多,臣藥次之,佐使藥又次之,不可令臣過於君。君臣有序,相與宣攝,則可以御邪治病也”。明代醫家何柏齋說:“大抵藥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輔治者,臣也;與君藥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經及治病之藥至病所者,使也”。綜《內經》及歷代醫家所論,方劑組成原則的君、臣、佐、使概念大致如下:君藥: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是方劑中不可缺少的主藥。臣藥:包含兩方面的意義。其一,為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的藥物;其二,是針對兼病或兼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佐藥:具有三方面意義。其一,即配合君、臣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症狀;其二,用於減弱或消除君藥或臣藥的毒副作用,或可以制約君藥或臣藥的峻猛藥性;其三,是用於反佐的藥物,也就是說,當病重邪盛之時,人體可能出現“拒藥”現象,即服藥後立即發生嘔吐,這時適當配合與君藥性味相反的藥物可以減輕或消除“拒藥”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所用的與君藥性味相反的藥被稱為反佐藥。使藥:具有兩方面含義。其一,有引經藥之義,即發揮引導方中諸藥到達病所的作用;其二,具有調和方中諸藥的作用。以麻黃湯為例,該方出自張仲景的《傷寒論》,是治療外感風寒表實證的代表方劑。方中有麻黃6g,桂枝4g,杏仁9g,炙甘草3g。其中麻黃辛溫,有發汗解表散寒,宣肺平喘之效,為君藥;桂枝甘溫,解肌散寒,調和營衛,具有加強麻黃解表散寒功效的作用,為臣藥;杏仁苦溫,既可降肺氣以助麻黃平喘,又可散風寒以助麻黃、桂枝發汗,為佐藥;甘草甘溫,調和諸藥,為使藥。在臨床實際中,並不是每一個方劑都必須具備君、臣、佐、使,有時君藥和臣藥沒有毒性,藥性也不峻烈,可以不使用具有減低其毒性或減緩其藥性的佐藥。有時君藥本身就具有引經的作用,則無需使藥。有時一味藥組成一個單方,只有君藥,而無臣藥和佐使藥。有時十幾味甚至幾十味藥物組成一個方劑,君藥或臣藥可能有兩味或者更多味藥。總之,要了解中醫方劑學這一組方原則,在臨床中要結合實際情況在這一原則指導下靈活加以運用。
回覆列表
在明確病因病機的基礎上,確定治療方法(或原則),根據治療方法組方。既是依法統方。組方時注意君臣佐使。方子的變化時時根據病機而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