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世界史圖鑑

    當奧地利對塞爾維亞正式宣戰時,這個定時炸彈就已經無法停止它的倒計時。面對這一場必將引發的戰爭,沙皇只是半心半意地動員了對奧匈帝國的俄軍,但是卻沒有動員與東普魯士對陣的俄軍。因為這對於整個戰局而言,並沒有任何作用。

    奧匈帝國和德國曾經希望將這一場戰爭維持在區域性範圍內,如同第三場巴爾幹戰爭,但是軍事同盟和列強的競爭已經廣泛地參與到這一衝突當中。

    沙皇除了動員對奧匈帝國作戰的俄軍之外,還進行了全國總動員,但是依然對普魯士採取保守轉檯。在奧匈帝國宣戰48小時以後,俄國開始進行實質性的部署階段,在當時幾乎東歐地區的所有俄羅斯軍區,都已經進入戒備狀態,而其有三個俄羅斯的主力軍隊直接威脅著德國,當時俄國決定增加90萬現役兵力,徵召400萬後備軍。這一兵力足夠對任何國家產生威脅。

    原本沙皇的本意是想借此將德國和奧匈帝國嚇唬住,但不爆發戰爭,但是適得其反。按照德軍事先擬定的計劃一旦開戰,就要在俄國作戰爭動員之前,率先做出戰爭反應。威廉二世確實一直在奉獻自己的世界政策。但是臨近戰爭時他顯然退縮了,他曾經去問小毛奇是否可以只在西面保持防守,但是小毛奇的回答是隻有一個選擇施蒂芬計劃。

    這場戰爭也鍛鍊和誕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諸多戰爭狂人,阿道夫,希特勒,古德里安,隆美爾和戈林。這些二戰時期的知名人物全部在此時,威廉二世的軍營中像諸多年輕的德國軍人一樣陷入狂熱。沙皇雖然進行了戰爭總動員,但是他依然害怕,因為戰爭的過大影響造成沉重的社會壓力和經濟負擔進而引發革命,這也被此後俄國的現實所認證。

    當時的沙皇和外交大臣一致認為,德國必須要在未來幾年的發展前提下才能發動戰爭。原本沙皇想要在歐洲稱霸及計劃在1917年,但是巴爾幹的局勢已經不容沙皇等待片刻,實際局勢的發展已經違背了俄國自己的部署,而對於俄國的動員真正放在心上的便是德國,德國並非其他國家,它的整個國家擁有著軍隊的超強效率。

    戰爭爆發以後,當明確俄國要介入這場戰爭時,共計約200萬人的受過優良訓練的軍隊,便已經發動應對俄國的全國戰爭動員。當時的法國同樣也面臨著巨大的軍事壓力,法國總司令曾警告政府,除非有充足的時間讓法軍做好準備投入戰場,否則法國有可能無法抵禦德國的攻擊。考慮到當時俄國的同盟關係,再加上德軍的動員對於自己的威脅,法國也進行了實質性的戰爭準備。

    雖然法國為了國內混亂局勢,希望對德國保證在邊界線內不發生衝突,但是對於德國而言,這足以對法國開戰。1914年幾乎所有的歐洲人對20世紀列強將展開怎樣的戰爭沒有什麼概念,人們認為戰爭的風險是可以接受的,過去的戰爭似乎都是區域性戰爭,而且都以列強的相互妥協,共同瓜分殖民地為結果。但是當第一支參加1戰的軍隊開赴前線時,這場戰爭的爆發程度,持續的時間以及其狂熱遠遠超乎了幾乎所有地球人的想象。

    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之間的戰爭迅速演變成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爭。在1914年8月4日德軍進入中立的比利時,英國意識到如果德國控制了整個亞歐大陸,對英國將是不利的。而英國以保障比利時的中立地位為藉口向德國發動了撤軍的最後通牒,被其拒絕隨後向德國宣戰。這樣以歐洲為主要戰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而在半個月以後協約國也完成了軍事部署。法國動員了140萬人,比利時有12萬人,英軍遠征軍7萬人,開往整個邊境地區。

    而在西歐戰區兩大集團共投入了300多萬人參與這場戰鬥,而軍隊主要部署在凡爾登西北。對於一戰,當時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明確的概念,包括其發動者奧匈帝國和德國,也曾認為可以將進攻塞爾維亞維亞的戰爭區域性化,最多就是一個第三次巴爾幹戰爭,但是列強之間的矛盾衝突以及混亂而又碩大的同盟體系使得這一次巴爾幹戰爭牽一髮而動全身。當所有的同盟條約都生效的時候,巴爾幹戰爭已經不可避免地演變為一戰。

    所有的國家都有著對戰爭的狂熱,但是在戰爭臨近爆發的前一刻,哪一個國家都沒有十足的勇氣,並且透露了想要避免戰爭的可能,但最終這種可能只是各個領導者的閃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實中早婚的人和晚婚的人,誰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