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荊軻與秦舞陽入秦後,秦王在咸陽宮隆重召見了他,在交驗樊於期頭顱,獻督亢之地圖,圖窮匕見,荊軻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劍擊成重傷後為秦侍衛所殺。
行刺失敗後,秦王政大發雷霆,優先派遣軍隊攻打燕國。王翦很快攻克了薊城,燕王喜和太子丹退守遼東。秦將李信緊追不捨,燕王喜殺了太子丹,準備把他的人頭獻給秦王。
荊軻刺殺失敗的原因,一為本人武藝不精,秦始皇的武力值也不低。據《史記》記載,秦始皇三十五年,年將五旬的始皇帝依然精力旺盛,“日理萬機”,事無鉅細,都要親自處理,每天竟“以衡石量書”。二為沒有一個好的助手。燕太子丹不信任荊軻,在荊軻要走的時候,荊軻說:還要等一個朋友與我同走。而太子丹卻認為他是在推遲不想去,荊軻很生氣,說:眼下太子認為我拖延了時間,那就告辭決別吧!本以為很厲害的秦舞陽到了行刺時卻嚇得渾身發抖,於是秦王只讓荊軻一個人上前。如果荊軻有了一個得力的助手,行刺的成功率將會大大提高。
歷來,荊軻不畏死亡,大義凌然,反抗暴秦,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荊軻和高漸離之間的友情,一直為人所推崇。“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蕩氣迴腸的詩句也被永遠銘記。
如果荊軻成功刺殺了秦始皇,是不是天下會陷入混亂呢。當時秦國已經吞併了南韓,趙國的都城邯鄲已被攻破,趙幽繆王也被俘虜,即使剩下的魏、齊、燕、楚聯合起來也不一定是秦國的對手。況且,齊王建聽信後勝的話,一直奉行著兵不出國的中立政策,各國在行動上也不能一致。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降,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積累了豐厚的家底。司馬錯滅蜀,秦人有關中沃野之利,又有巴蜀的鹽鐵之利,北有鄭國渠,南有都江堰,函谷關易守難攻,地緣環境優渥,用張良的話來說就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即使荊軻能夠成功,秦統一的程序可能只會延後幾十年。
除了荊軻刺秦較為人所熟悉外,《史記》還記載三宗針對秦始皇的暗殺事件。
燕華人高漸離,擅長擊築,是荊軻的好友,曾經在易水邊給荊軻送行。
荊軻死後,秦王政吞併了天下,立號為皇帝。他沒有忘記荊軻給自己帶來的驚嚇與恐懼,於是下令通緝太子丹和荊軻的門客,門客們都潛逃了。
高漸離遂改名換姓給人家當酒保,隱藏在宋子這個地方作工。
時間長了,他覺得很勞累,聽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擊築,走來走去捨不得離開。高漸離常常張口就說:“那築的聲調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侍候的人把高漸離的話告訴主人,說:“那個傭工懂得音樂,私下說是道非的。”家主人叫高漸離到堂前擊築,滿座賓客都說他擊得好,賞給他酒喝。
過了不久,高漸離考慮到長久隱姓埋名,擔驚受怕地躲藏下去恐怕沒有盡頭,就不再隱藏自己的身份,把自己的築和衣裳從行裝匣子裡拿出來,改裝整容來到堂前,滿座賓客大吃一驚,離開座位用平等的禮節接待他,尊為上賓。請他擊築唱歌,賓客們聽了,沒有不被感動得流著淚而離去的。
宋子城裡的人輪流請他去做客,這訊息被秦始皇聽到。秦始皇召令進見,有認識他的人,就說:“這是高漸離。”
秦始皇憐惜他擅長擊築,特別赦免他的死罪,但事先讓人薰瞎了他的雙眼以防行刺。
不想高漸離雙目雖瞎,卻灌鉛於築中,在始皇聽其擊築著迷不留意時,慢慢接近秦始皇,奮起用灌鉛的築擊打始皇。
高漸離乃以鉛置築中,復進得近,舉築樸秦皇帝,不中。
由於失去了視覺,高漸離最終沒有打中,並以身殉。
自此秦始皇再也不敢接近以前曾為東方六國的百姓。
於是遂誅高漸離,終身不復近諸侯之人。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29年),秦始皇在第3次巡遊途中途經博浪沙,隨行車隊突然遭到一個120斤(約30公斤)重的大鐵椎撞擊,但大鐵椎砸在了另一輛車上,行刺失敗,秦始皇沒有受傷 。
張良是博浪沙行刺事件的主謀,張良曾是南韓貴族,祖上五代都擔任南韓宰相,秦滅韓後,張良打算復仇。
出於滅韓之恨,他幾乎散盡家財尋求勇士謀劃刺殺秦始皇,後來找到一個大力士,以大鐵椎撞擊秦始皇的車駕,可惜惜誤中副車,秦始皇為此大索十日,追捕甚急。張良改名換姓,逃到下邳躲藏起來。
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公元前216年(秦始皇31年)一個晚上,秦始皇與四名武士一起,在咸陽一帶微服出行,但在蘭池宮附近遇上一眾強盜襲擊,情勢危急,幸而最終擊斃企圖襲擊秦始皇的強盜。由於懷疑事件另有主謀,故在關中地區搜尋二十天。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為微行咸陽,與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盜蘭池,見窘,武士擊殺盜,關中大索二十日。
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荊軻與秦舞陽入秦後,秦王在咸陽宮隆重召見了他,在交驗樊於期頭顱,獻督亢之地圖,圖窮匕見,荊軻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劍擊成重傷後為秦侍衛所殺。
行刺失敗後,秦王政大發雷霆,優先派遣軍隊攻打燕國。王翦很快攻克了薊城,燕王喜和太子丹退守遼東。秦將李信緊追不捨,燕王喜殺了太子丹,準備把他的人頭獻給秦王。
荊軻刺殺失敗的原因,一為本人武藝不精,秦始皇的武力值也不低。據《史記》記載,秦始皇三十五年,年將五旬的始皇帝依然精力旺盛,“日理萬機”,事無鉅細,都要親自處理,每天竟“以衡石量書”。二為沒有一個好的助手。燕太子丹不信任荊軻,在荊軻要走的時候,荊軻說:還要等一個朋友與我同走。而太子丹卻認為他是在推遲不想去,荊軻很生氣,說:眼下太子認為我拖延了時間,那就告辭決別吧!本以為很厲害的秦舞陽到了行刺時卻嚇得渾身發抖,於是秦王只讓荊軻一個人上前。如果荊軻有了一個得力的助手,行刺的成功率將會大大提高。
歷來,荊軻不畏死亡,大義凌然,反抗暴秦,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荊軻和高漸離之間的友情,一直為人所推崇。“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蕩氣迴腸的詩句也被永遠銘記。
如果荊軻成功刺殺了秦始皇,是不是天下會陷入混亂呢。當時秦國已經吞併了南韓,趙國的都城邯鄲已被攻破,趙幽繆王也被俘虜,即使剩下的魏、齊、燕、楚聯合起來也不一定是秦國的對手。況且,齊王建聽信後勝的話,一直奉行著兵不出國的中立政策,各國在行動上也不能一致。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降,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積累了豐厚的家底。司馬錯滅蜀,秦人有關中沃野之利,又有巴蜀的鹽鐵之利,北有鄭國渠,南有都江堰,函谷關易守難攻,地緣環境優渥,用張良的話來說就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即使荊軻能夠成功,秦統一的程序可能只會延後幾十年。
除了荊軻刺秦較為人所熟悉外,《史記》還記載三宗針對秦始皇的暗殺事件。
2.高漸離暗殺未遂燕華人高漸離,擅長擊築,是荊軻的好友,曾經在易水邊給荊軻送行。
荊軻死後,秦王政吞併了天下,立號為皇帝。他沒有忘記荊軻給自己帶來的驚嚇與恐懼,於是下令通緝太子丹和荊軻的門客,門客們都潛逃了。
高漸離遂改名換姓給人家當酒保,隱藏在宋子這個地方作工。
時間長了,他覺得很勞累,聽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擊築,走來走去捨不得離開。高漸離常常張口就說:“那築的聲調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侍候的人把高漸離的話告訴主人,說:“那個傭工懂得音樂,私下說是道非的。”家主人叫高漸離到堂前擊築,滿座賓客都說他擊得好,賞給他酒喝。
過了不久,高漸離考慮到長久隱姓埋名,擔驚受怕地躲藏下去恐怕沒有盡頭,就不再隱藏自己的身份,把自己的築和衣裳從行裝匣子裡拿出來,改裝整容來到堂前,滿座賓客大吃一驚,離開座位用平等的禮節接待他,尊為上賓。請他擊築唱歌,賓客們聽了,沒有不被感動得流著淚而離去的。
宋子城裡的人輪流請他去做客,這訊息被秦始皇聽到。秦始皇召令進見,有認識他的人,就說:“這是高漸離。”
秦始皇憐惜他擅長擊築,特別赦免他的死罪,但事先讓人薰瞎了他的雙眼以防行刺。
不想高漸離雙目雖瞎,卻灌鉛於築中,在始皇聽其擊築著迷不留意時,慢慢接近秦始皇,奮起用灌鉛的築擊打始皇。
高漸離乃以鉛置築中,復進得近,舉築樸秦皇帝,不中。
由於失去了視覺,高漸離最終沒有打中,並以身殉。
自此秦始皇再也不敢接近以前曾為東方六國的百姓。
於是遂誅高漸離,終身不復近諸侯之人。
3.博浪沙行刺事件公元前218年(秦始皇29年),秦始皇在第3次巡遊途中途經博浪沙,隨行車隊突然遭到一個120斤(約30公斤)重的大鐵椎撞擊,但大鐵椎砸在了另一輛車上,行刺失敗,秦始皇沒有受傷 。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九年,始皇東遊。至陽武博浪沙中,為盜所驚。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張良是博浪沙行刺事件的主謀,張良曾是南韓貴族,祖上五代都擔任南韓宰相,秦滅韓後,張良打算復仇。
出於滅韓之恨,他幾乎散盡家財尋求勇士謀劃刺殺秦始皇,後來找到一個大力士,以大鐵椎撞擊秦始皇的車駕,可惜惜誤中副車,秦始皇為此大索十日,追捕甚急。張良改名換姓,逃到下邳躲藏起來。
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4.咸陽暗殺事件公元前216年(秦始皇31年)一個晚上,秦始皇與四名武士一起,在咸陽一帶微服出行,但在蘭池宮附近遇上一眾強盜襲擊,情勢危急,幸而最終擊斃企圖襲擊秦始皇的強盜。由於懷疑事件另有主謀,故在關中地區搜尋二十天。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為微行咸陽,與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盜蘭池,見窘,武士擊殺盜,關中大索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