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917430855004

    01.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千古絕唱,不過這首詞是借月詠懷,兼身世感慨,富有哲理意味。然於月色之景,終不逮矣,所以還需要另一首純粹寫月景的,所以我要推薦晁補之的《洞仙歌》。

    02.

    與蘇軾《水調歌頭》媲美的還有辛棄疾的《木蘭花慢》: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忽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固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成鉤?

    蘇軾中秋詞是賞月而懷人,詞意纏綿,又寄託人生感慨,曾感動千古以來無數華人。

    而辛詞一反常態,是送月,輕鬆幽默,想象出奇,妙悟月亮圍繞地球旋轉的科學常理。

    03.

    當然,辛棄疾的中秋詩詞,還包含有所寄託、隱喻時事的。

    如《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潛叔賦》: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 被白髮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該詞作於淳熙元年( 1174) 中秋,時稼軒再度出仕建康,詞風豪壯,寄託亦深。“斫去”二句, 化用杜甫詩句“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 但融入了特定的時代內涵。誠如賙濟所言: “所指甚多,不止秦檜一人。”在中秋感懷中暗寓壯志未酬、人已老去之憾,並寄託了作者剷除奸佞、恢復清明的志向。

    04.

    當然,在宋代寫中秋詩詞中,意境最美的當屬晁補之的《洞仙歌》:

    青煙冪處,碧海飛金鏡,永夜閒階臥桂影。露涼時、零亂多少寒螿。神京遠,惟有藍橋路近。 水晶簾不下,雲母屏開,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將許多明,付與金尊,投曉共、流霞傾盡。更攜取、胡床上南樓,看玉做人間,素鞦韆頃。

    該詞寫中秋賞月,語言精煉工麗,清婉娟秀,意遠韻長,如人間仙境。

    如果說張孝祥的過洞庭是空靈清遠,得“清”之美學之旨。

    那麼晁補之這首就得“逸”之美學之旨,神姿高秀,才氣飄逸。

    尤其末一句“玉做人間,素鞦韆頃”,讓人激賞。

    05.

    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鑑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髮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永珍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這是我認為,寫洞庭之景,寫得最空靈,最清遠壯美的詩詞,沒有之一。作者說妙處難與君說,倘若我置身於這樣的景色中,那種“妙處”怕也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了。這是一首天時地利人和的詞作,換作其他人,其他時間,其他地點,任何一個因素變動,都不能得。唯獨是張孝祥,“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景與情與心境和諧共生,才能寫出這樣的詞。

    結尾好一個扣舷獨嘯,難抑豪氣,激動,人生難得有此情此景,能夠令人渾然忘我。這樣的景色心境不適合浮一大白,也不適合對酒當歌,唯獨一“嘯”,還要扣舷,才能毫無違和感,才能不迫不露,與情境融為一體。

    06.

    我再推薦一首正宗的寫月的詞,王沂孫的《洞仙歌》:

    漸新痕懸柳,淡彩穿花,依約破初瞑。便有團圓意,深深拜,相逢誰在香徑?畫眉未穩,料素娥、猶帶離恨。最堪愛、一曲銀鉤小,寶簾掛秋冷。千古盈虧休問,嘆慢磨玉斧,難補金鏡。太液池猶在,淒涼處、何人重賦清景?故山夜永,試待他、窺戶端正。看雲外山河,還老桂花舊影。

    晁補之的是寫中秋滿月,以“金鏡”譬之,雖華美,卻不算新奇。王沂孫寫的是新月,以“一曲小銀鉤”譬之,得纖巧幽微之質。“寶簾掛秋冷”柔美幽渺,略帶淒涼之感,令人堪憐,既顯示出新月的渺小無憑,又反襯出夜空的浩瀚。

    07.

    杜甫·《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避,況乃未休兵。

    離開故鄉的許多年裡,走過那麼多地方,看過那麼多不同風月,在記憶中,唯有故鄉之月,皎潔如玉,一直懸在心中。

    (未完·待更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啤酒雞怎樣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