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孫權為什麼229年稱帝?因為220到229年,曹丕多次攻打東吳,如果東吳被滅,蜀國馬上就亡了,所以,為了分擔東吳的壓力,諸葛亮就只有北伐了,但與其說是北伐,不如說是演習,因為每次都是佯攻,曹魏一動,馬上就退回來了。

    三國鼎力通常是這種模式,兩個弱國互相取暖,不能讓對方被打倒,就像我們在支援北極熊一樣,如果他倒了,我們就慘了

  • 2 # 竹杖芒鞋181851981

    1.當國家內部矛盾多,難以有效快速調節時,往往透過找到一個各種勢力都認可的方式將矛盾暫時緩和,通常是戰爭方式,將國家力量綜合起來,一致對外,維護國家內部團結。益州本來勢力就跟複雜,益州本土士大夫,劉璋時期留下來的勢力,劉備帶過來的荊州勢力,矛盾很多。

    2.諸葛亮想在自己有生之年能夠完成自己的心願,不辜負劉備託孤。

    3.益州易守難攻,前面很多例子都證明如果偏安一隅,遲早會被人吞併。

    所以必須北伐

    不得不北伐!

  • 3 # 汐水柔情

    在戰亂時代,不是說你生養休息,人家就不來打你,你生養休息的時候,別人難道就不是在生養休息?凡事是相對的不是絕對,攻打別人是要看當時形式的,那麼下面就來分析一下諸葛亮是否應該北伐:

    首先在三國,前中期誰也吞不了誰,這是什麼原因,因為三國的軍事力量相當嗎?還是說三華人才相當,這都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在於天時,東吳孫權明君,曹操都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在群全治理下東吳政權穩定,人才充足,民心所向,佔有天時;魏國曹操、曹丕、曹睿三代君主都是明君,曹操,曹丕就不說了,這兩人的治國能力不送質疑,曹睿大家不瞭解,他也是個了不起的明君,所以魏國不到軍事力量強大,政權也非常穩定,人才更是多,中原是生產人才的基地,中國大部分出色的人才都來源於中原,所以魏國也佔有天時;蜀國君主劉備、劉禪,劉備也是明君治國很一般,劉禪治國就更糟糕了,不過他們很幸運有諸葛亮這樣的治國能臣,蜀國在諸葛亮治理下,蜀國比其他兩國都要好的多,蜀國的也佔有天時優勢。

    既然三個國家都佔有天時優勢,任何一個國家想吞併另外一個國家,短時間是無法完成了,即使你軍事力量強大,統帥軍事才能也非常高,但是處於弱勢放,統帥軍事才能也高,強國也照樣滅不了弱國,弱國可以採取守勢,強國不可能採取強攻,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即使你利用強攻手段取得勝利,你將會被另一過吞掉,所以在天時優勢時代時,是很難做到一統天下。既然在這樣的條件下諸葛亮為何要屢屢北伐,逆天而行?

    蜀國處於三國最弱的一方,連出兵都困難,所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可見蜀國的路有多難走,更別說出兵攻其他國,等走到了,人都疲憊不堪,如何打仗,別人趁勢攻擊,很可能被滅,因為對方的軍事力量比蜀國要強多倍,蜀國怎麼打得贏,蜀國既然打不贏,諸葛亮是無知,如果是無知,第一次北伐失敗,就應該吸取教訓,何須來第二次,第二次失敗,就應該停止,蜀國北伐不能成功,怎麼又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這是強行逆天而行,中國歷史上也只有諸葛亮敢這麼做了,就憑他這種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永不言棄。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不能成功,生養休息發展蜀國不好嗎?北伐的目的何在?

    根據當時的形式,三國都是明君,三國如果沒有戰爭,常此下去,三國國力都會增長,那麼在三國之中,蜀國將增加最慢,不是諸葛亮治國能力不去他國,而是蜀國的發展前景不如其他兩國,從軍隊上來說,諸葛亮北伐時,蜀國總兵力不過十二萬,東吳超過二十萬,魏國超過五十萬,如果各自發展十年,東吳能增加十萬軍隊,魏國能增加四十萬軍隊,蜀國增加十萬都困難,這是由於蜀華人口決定的,加上劉備把精兵敗光,歷史蜀國經過十年發展,培訓出二十萬軍隊,都是新兵,沒有實戰經驗,如何作戰?等你蜀國有二十萬軍隊,魏國都差不多有百萬軍隊了,你又如何與魏國相比呢?魏國為何會發現這麼快?這是由於地理位置決定的,中國經濟重心,人才都集聚在中原也就是魏國,而蜀國很多都是山地,人口居住少,不要說三國時期,就是在21世紀的今天,雲貴川三省,面積加起來不少,但是在面積上每個省至少有80%以上都是山地沒人居住的山地,其他省我不清楚,但是貴州省有93.7%都是山地,哪怕是貴州貴陽省會,雖然是國際避暑之都,但是貴陽的廣告都是,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山圍繞城,城圍繞山,當你來到貴州後你會發展,貴州唯一不缺的就是山和樹,在城市裡面你都能見到山,去鄉下就不說了。

    所以在三國明君治理下,三國不可能實行生養休息,就如同現代的中國與日本,幾十年前日本人口沒有中國多,但是在軍事上比中國要強,但是今天中國發展在很多科技武器上都遠遠超過日本。沒有戰爭可以讓本國發展,但是同時他國也是在發展,只是看誰發展快罷了。戰國時期秦國在七國之中算是比較小的國家了,為何能一統天下?主要是秦朝經歷三代名君治理,重用人才改革,使得秦國越來越強大,而此時其他國家的君主由明君變成了昏君,國家發展在倒退,春秋五霸,霸主地位為何屢屢換主,就是因為一個霸主去世後,後代開始昏庸無道,國家發展開始倒退,而其他國家的由昏君變明君,國家開始強大起來了。每個國家稱霸時都是明君,再後來的國家之中,只有秦朝的君主一致處於明君,經歷三代君主,中午吞併了其他國家完成一統,可惜第二代君主就是昏君,區區幾十年秦朝滅亡,才兩世。

    所以在三國蜀國不伐魏,差距會越拉越大,如果伐魏不斷騷擾,消弱魏國,阻礙魏國發展,這樣才能拉小兩國之間的差距,魏國有多強,別人諸葛亮用幾萬軍隊就能跟魏國幾十萬大軍抗衡,覺得魏國不怎麼樣,蜀國能跟魏國抗衡主要是統帥的軍事才能高,你看看東吳十萬大軍,連個曹睿都打不過,慘敗而歸,連名將曹真,張頜,郭淮,司馬懿這些用兵高手都還沒有用上,就敗成這樣子了。可見諸葛亮在面對這麼強勢的敵人時,還能佔優勢,這也主要是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決定的。

    從諸葛亮的北伐事蹟來看,諸葛亮北伐期間,不強攻,不冒險,糧草不足,及時撤退,明顯目的在於消弱敵人,而不是滅掉魏國,而且當時的蜀國也滅不了魏國。所以諸葛亮北伐是沒有選擇的選擇,事實也證明,蜀國損失比較小,魏國損失遠遠高於蜀國,雖然沒有動搖魏國根基,但是卻阻礙了魏國的發展,所以個人覺得諸葛亮北伐是正確,目的在於阻礙魏國發展,弱小兩國之間的差距,延長蜀國,等待天下有變,不得已而為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滬劇歷史上,生活中走下舞臺的馬莉莉是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