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12457624716

    現在還有好多家長,就怕孩子缺了什麼營養,尤其是微量元素,只要能補,那就立即補,千萬不能輸在“營養線”上,很多家長擔心孩子缺營養,就想著帶孩子去醫院查檢視看缺不缺,需不需要補。但是到底什麼是微量元素,有什麼用,該不該查呢?這個問題很多家長卻不是太清楚。

    首先,各位家長可以看看,國家衛計委對於微量元素檢測的態度: 早在2013年,國家衛計委就已經下發通知,對於兒童微量元素檢測做出了指導和建議。 檔案的態度很明確: 微量元素檢測不宜作為常規體檢專案。 為什麼國家衛生主管部門會單獨為微量元素檢測發一份檔案進行規範呢? 因為曾經有一段時間,兒童微量元素檢測存在過多、過濫的問題。 各種不負責任的宣傳,使家長甚至許多醫療機構的專業人員,都把微量元素檢測當成常規專案,當成是評價兒童體內營養素狀況的依據和標準。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曾專門就這一問題進行論證。

    結論是: 大多數醫療單位微量元素檢測結果,在診斷微量元素缺乏方面,參考意義不大。 臨床上診斷相應微量元素缺乏,需在兒科醫生詳細病史評估及體格檢查的基礎上,根據需要選擇正確的檢測方法和實驗室指標進行檢測。 一方面,衛生主管部門和專業機構都在給微量元素檢測“潑冷水”;另一方面,各地的微量元素檢測卻依然開展得如火如荼。 家長一定疑惑,寶寶到底要不要做這項檢測呢? 弄清這個問題,我們要先從微量元素是什麼說起。

    什麼是微量元素 在決定要不要做微量元素檢測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微量元素是什麼。 說到微量元素,家長朋友們可能會想到各種兒童補鐵、補鋅、補鈣的保健品,也可能回憶起上學時,元素週期表上那一排排抽象的字元。 目前多數科學家認為,生命必需的元素共有28種。 在這28種生命元素中,按體內含量的高低,可分為常量元素(或稱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常量元素,指的是佔體重0.01%以上的化學元素。如碳、氫、氧、氮、磷、硫、氯、鉀、鈉、鈣、鎂等。全部這類元素共占人體總重量的99.97%。 微量元素,指的是佔體重0.01%以下,且為人體所必需的一些化學元素。如鐵、矽、鋅、銅、碘、硒、錳等。全部微量元素只佔人體總重量的約0.03%。 雖然微量元素在體內微乎其微,但這些元素在生命活動過程中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什麼是微量元素檢測 瞭解了微量元素,我們再來看一份比較常見的微量元素報告單模板: 大家對照咱們前面提到的微量元素定義就會發現,檢測專案並不只針對“微量元素”。 其中,“鈣”、“鎂”都屬於常量元素,而“鉛”則屬於可能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元素,雖然含量甚微,但也不應歸為微量元素。 檢測這些元素,是因為長久以來,家長都非常關注寶寶是否“缺鈣”,是否存在“鉛中毒”,使得鈣、鎂、鉛等非微量元素也成了微量元素檢測中的必查專案,讓這項檢測變得名不副實。

    手指血?頭髮?不同檢測方式有何區別 目前,用於微量元素檢測的標本主要是頭髮和血液(包括靜脈血和末梢血)。 以頭髮作為檢測標本。取樣方便,可以讓寶寶免受採血的疼痛,看起來是一個不錯的方式。但頭髮受清潔程度、髮質、個體生長髮育程度和環境汙染等多種因素影響,甚至殘留的洗髮液都會干擾檢測結果,所以這種檢測方式得出的結果臨床價值非常有限。 透過手指取血。取血過程中,可能會有組織液或外界的同種元素混入,造成結果偏低或樣本汙染,也不是可靠的方式。 透過靜脈取血。這種檢測方式,採血過程中干擾因素相對較少,能比較準確地反映血漿中各元素的含量。

    目前有一些不正規的藥店、母嬰店,推廣免費檢測微量元素的專案: 把帶有電極的小夾子夾在寶寶小手或小腳上,透過儀器配套的電腦,很快顯示出鈣、鐵、鋅、硒等各種微量元素的數值。 這種方法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完全是商家推銷產品的道具,各位家長切莫上當! 從上述幾種不同標本型別的比較來看,似乎靜脈取血檢測微量元素更可靠。 但是,使用靜脈血檢測微量元素,就能真正反映寶寶是否缺鈣、缺鋅、缺鐵麼? 答案也是否定的。 因為血液中的微量元素不能等同於這種微量元素在體內的含量。

    血液微量元素結果≠體內含量 剛才我們講了,透過抽靜脈血可以檢測血液中各元素的含量。 那麼,它為什麼不能用來確定寶寶是否真的缺什麼微量元素呢? 這是因為,微量元素在人體內不是均勻分佈的,有的元素在血液中含量很少。 這個問題,我以鈣元素在體內的分佈和功能為例,向大傢俱體介紹一下。 鈣是我們體內非常重要的一種常量元素。 人體內的鈣含量約1~1.25kg,佔體重1.5~2%。 體內99%以上的鈣,都分佈在骨骼和牙齒中,是骨骼和牙齒的必需結構成分。 剩餘不足1%的鈣,分佈在血液、體液及全身各組織器官中,參與多種生理活動。如參與激素釋放、促進血液凝固、調節心律等等。 鈣元素對神經組織有特殊的作用。 如果血液中鈣離子濃度下降,會導致神經組織過度興奮,觸發肌肉收縮,就是我們平時常說的“抽筋”。 如果血液中鈣離子濃度過高,則抑制神經活動,長期還可能導致腎結石、骨骺過早閉合等問題。 因此,為了保證血液中的鈣離子濃度基本恆定,我們人體進化出了一套應對機制。 骨骼中的鈣,是人體鈣元素的儲存庫和緩衝區。 當血液中鈣離子濃度降低時,會迅速動員骨鈣源源不斷地進行補充;反之,若血鈣濃度升高,機體會將其沉積於骨中儲存起來或經腎臟排出體外。 這一機制保證了血液中鈣離子濃度在不同年齡、性別的個體中無明顯差異,始終保持著一個基本恆定的濃度。 所以,我們能夠明白兩個問題: 透過抽血測得的鈣,不能反映體內的鈣總量。 血液中的鈣離子不足體內鈣總量的1%,且濃度保持動態平衡,其水平不能反映體內鈣總量及整體狀況。 某種元素的攝入量,不能等同於吸收和利用的情況。 鈣的吸收與利用也並不僅僅與鈣元素本身的攝入量有關,維生素D和甲狀旁腺激素水平、肝腎功能等,都對鈣的吸收利用有重要影響。 除鈣元素之外,人體內的鐵元素主要分佈於紅細胞內;鋅元素主要存在肌肉與骨骼中;銅元素則主要儲存在肝臟…… 所以說,血液微量元素檢測,測得的只是血漿內各元素水平,其結果不能反映體內微量元素整體狀況,也不能作為體內微量元素缺乏的診斷依據。 透過血液微量元素檢測,評價兒童體內營養素狀況,是一個誤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樣的男朋友,我還要繼續跟他在一起嗎?我覺得他已經不愛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