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陽光沐浴大道

    井田制能使百姓有飯吃,不去想的造反。分封制使得一代一代的封王一直封下去,封地越來越少,不能凝聚強大勢力,對朝廷沒有威脅,減少了地方封王尾大不掉的局面

  • 2 # 手機使用者23255590438

    土地就是皇權,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周王朝對諸侯、貴族平均、一視同仁的象徵,避免諸侯為了土地紛爭,消除諸侯與王朝的矛盾,隨著王權的沒落和生產力的發展,逐漸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 3 # 伊森3號

    不只是西周,古今中外的國家,必須要解決利益分配的問題。只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分配的形式不同,利益共同體對於自己利益的極大化追求,導致越來越不均衡,最終重新洗牌,推到重建。

  • 4 # 欲雲談史論今

    對於西周來說,其立國的三大制度就是藉田制、分封制、宗法制。之所以強調是藉田制而不是井田制,是因為井田制之說,很可能是後人理想化出來的模型,藉田制的說法更為確切。

    藉田制是在周人內部很早就實行的一種農耕文化公社制度。其特點是,在農業生產水平和貨幣經濟尚不夠發達的年代,採取勞役租的形式組成一種社會成員相對較為平等的生產模式。在藉田制下,公田為社會成員共同耕作;作為耕種公田的報酬,每個社會成員都可獲得一塊私田,以滿足家庭成員日常生活的需要。正是因為公田是藉助民力而耕種,所以這種耕作制度才被稱為藉田制。在藉田制下,周人推出了所謂的鄉隧制度:“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互相擔保);五比為閭,使之相授(互相托付);四閭為族,使之相葬(家中有喪葬之事時互相幫忙);五族為黨,使之相救(在遭到兇禍之時可互相救助);五黨為州,使之相賙(音周,遇到經濟困難時可互相救助);五賙為鄉,使之相賓(使各家都尊賢敬德)”(《周禮·地官·大司徒》)。從《周禮》描述的“鄉”組成形式可見,在藉田制下的周人社會生產模式,就是一種原始的農村公社生產模式:在公社裡人人平等,“社員”們一起勞動、興修水利、平整道路,一方有難則八方支援,農閒之時還需進行半軍事化的集體狩獵活動(如春蒐、夏苗、秋獮、冬狩),即所謂的“三時務農,一時講武”。

    正是因為藉田制下,人們人人生活都有保障且公社成員地位相對平等,所以在商周之交時,藉田制才更具備獨特魅力。因為商人社會整體上還處於奴隸制社會,底層奴隸基本生存權都無法得到保障。此時,周武王有鑑於此,及時推出了“帝藉”制度——將周人固有的藉田制套上祭祀上帝的名頭,向商人進行宣傳——只要商人投奔周人,加入藉田公社,就可立馬得到一塊土地,自謀其生。因此,在商周之際,藉田制的推廣,對商人底層奴隸而言,就是一場土地革命!牧野之戰,周人是以少勝多;周人之所以能獲勝,就是因為商人軍隊中的奴隸兵大部分倒戈;而這些奴隸兵倒戈的重要原因,就是因為這場土地革命!

    所以,藉田制無疑是支撐西周統治的一項重大基礎經濟制度。

    對於分封制,在周人推翻商人統治的過程中,其重要性一開始並不突出。

    周人第一次東征之後,也象徵性地進行了分封。但第一次分封,最主要目的是為了統戰。這次分封物件的選擇,最主要是古時歷代帝王之後,如黃帝、堯、舜、夏禹、商湯等等的後裔。這是因為此時周人天下並不穩固,為了最大程度地團結天下人,周人就必須得采取這樣的“統戰”措施。當然,周人內部也有少量功臣獲得了分封,但數量極少,僅限於管叔、蔡叔、霍叔、周公旦、姜尚等等核心成員。分封他們的目的,也是佔據中原商人勢力範圍的幾個關鍵地理位置,防止商人造反。

    周武王去世後,武庚聯合管叔、霍叔、蔡叔造反,天下頓時大亂:北到山西,南達江蘇,東至山東半島,西至河南上蔡,都發起了叛亂。為了平息叛亂,周公旦一度忙得“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可見形勢之危急。因此,單憑周王室實力,實在是難以平息這麼大範圍內的反叛之火。

    為此,周公旦毅然推出了第二次分封:把天下未歸順之地按人頭劃分給功臣和姬家叔伯兄弟,鼓勵他們用武力去征服和佔領這些地方。在分封制的強大激勵之下,周人最終花了三年左右的時間,就平定了如此廣大範圍內的叛亂!

    所以,分封制雖然在周人第一次東征時效用並不大,但是在周人第二次東征時,卻是一項決定性的舉措。這就是所謂的“封建親戚,以番屏周室”。周人徹底穩定了天下之後,分封制與宗法制互為表裡,更是成為了周人統治天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有學者就評價,分封制與宗法制的推出,使得周朝比之前中國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朝代都更接近於一個完整的國家。

    由上可見,藉田制、分封制、宗法制就是西周統治的三大基礎制度。

  • 5 # 山堅海闊

    這個問題很難說,孔子之所以崇拜周朝的統治,就在於孔子之前周朝的統治使人民心服口服,孔子很想繼續這個美好的社會,但是模仿的不像。造成儒生師而好古,好古非今。至於說為什麼周朝用之能夠五百年的穩定,三百年的亂而不倒?孔子的記載一定是有問題的,至少成敗的細節我們現在是無法瞭解透徹。

  • 6 # 歷史百家爭鳴

    在西周時期,井田制與分封制是西周的統治基礎,井田制也是分封制的經濟基礎,沒有井田制也不會有分封制。分封制起到維繫、調整奴隸主階級內部關係,保證奴隸制國家對奴隸和平民進行統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隸制國家強盛的政治保證。井田制規定了奴隸制生產關係的主要內容,是決定奴隸制經濟形態存在、發展和西周政治統治的經濟基礎。井田制是一種國有土地制度,井田制的確立,意味著天下土地都是歸周天子所有,而天下的土地是根據分封制分下去,即周天子分地給諸侯,諸侯分地給大夫,大夫分地給士,士分地給庶,一層一層地分,一層一層的種,每一層留下自己用的糧食,剩下的一層一層上繳,即所謂"四封之內,莫非王土;食土之茅,莫非王臣。"分封制也是一種基礎,因為分封制下,劃分成了不同的等級,不同等級之間都要對他的上一層效力,最終的目標是效忠周天子。

    可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生產力的提高,井田制開始遭到瓦解。可這井田制是西周的經濟基礎,經濟基礎遭到了削弱,也意味著周天子地位的下降,天下的土地不只是周天子的土地,貴族們掌握著大量土地,這樣就影響了分封制。井田制的瓦解動搖了分封制,各諸侯國之間不再需要依靠周天子獲得土地,他們自己也可以大量佔有土地,而不需要經過周天子的同意,周天子越來越不受諸侯們尊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oppo創始人是哪個國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