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漢史趣聞

    秦國時的六國,和韓信時代的六國在體量上是不一樣的。戰國時期的六國,可以說他們的根還在,是獨立的王國,各國之間的實力是差不多的,所以,他們相持了很多年,誰都滅不了誰。

    韓信時的六國已經發生了質變,這時候的六國已經被秦始皇蹂躪了一遍,可以說,被秦始皇統一後的六國已經是千瘡百孔了。

    因為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把能蒐集起來的武器(金屬)全部給融掉了,把能煥發人性的書全部給燒燬了。

    可以說,這時候六國的根,已經被秦國拔掉了。

    秦末在亂世之後,六國又紛紛立了後人來重新建立起了國家。這樣的國家,實力時不可能和秦國來比的。在加上本來就弱小的六國,還不能一心,互相猜忌,尤其是在楚漢爭霸的時候,以項羽和劉邦集團為代表的雙方在打仗,六國的諸侯都在隔火觀望,他們想的是誰更強就幫助誰,把弱的一方滅了。

    韓信滅魏國,魏國魏豹就是一會跟隨項羽,一會又跟隨劉邦。韓信來滅他的時候,有勢力的諸侯王都沒來救他。他也就理所當然的別滅了。

    韓信滅趙國的時候,趙國二十萬大軍被韓信打敗,主將陳餘是個書生,仗著自己人多勢眾,他就沒把韓信放在眼裡,敗了於是活該。

    燕國更是不戰而降。

    齊國更倒黴本來劉邦、項羽打仗,和他齊國沒關係,他們誰都不幫也說的過去,誰知,就在這時劉邦派了酈食其去了齊國,說服齊王幫助劉邦打項羽。

    齊王剛答應酈食其幫助,韓信就打了進來。就是這麼一個措不及手,齊國被韓信滅了。

    趙國和齊國都是當時的大國,這兩個國家一滅,整個天下初步也就定了下來。

    說實話,其實這時候的六國諸侯王,就如同牆頭草一般,沒有深厚的積累,也沒有高人輔佐。只要有個軍事天才出現,收拾他們也是分分鐘的事。

    這就是韓信能比秦收拾六國更有利的地方。

  • 2 # 使用者94738516596

    這兩個時期的六國實力和秦始皇統一的時候怎麼能同日而語,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才統一天下,前後幾百年。雖然秦始皇繼位的時候,六國已經沒有之前那麼強大了,但是那時候基本上都是一個完整的國家。

    就拿楚國來說,從白起開始,水淹鄢城,幾十萬軍民被淹死,到後來破郢都,楚國被迫東遷,漢中幾千裡地包括郢都被秦國佔領了,秦國還設立了南陽郡。很多人都覺得楚國已經是不入流的國家了,楚國確實是弱小了,秦國可以說隨便欺負了,但是到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候,秦始皇開始排李信為主帥,還有蒙恬率領二十萬大軍伐楚,結果慘敗,最後不得已排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才把楚國滅了。

    再看看長平之後的的趙國,經過長平之戰,趙國瞬間從超級大國淪為二流國家,看似弱小,可是邯鄲保衛戰趙魏楚聯軍把秦軍從邯鄲一直追到秦國西河,還把秦國長平勝利的戰果全部吐了出去,還上黨於韓,割河東於魏。到了秦始皇當時滅趙也是一波周折,當時秦國挑起燕趙之間的戰爭,然後秦國以援燕抗趙之名攻趙。秦始皇十一年也是王翦親率30萬大軍,但是一開始也受到趙軍阻擊,不得已放棄,最後兩年之後,也就是秦始皇十三年再度伐趙,但是當時有李牧在,也是讓秦軍沒有得到便宜。之後秦始皇十五年,秦軍又開始兵分兩路,大舉伐趙。但是在李牧的統帥下,秦國還是沒能滅了趙國,不過雖然李牧神勇,但是畢竟當時秦趙兩國勢力差距太大,趙國損耗太大。之後秦始皇十七年,趙發生大旱災,秦國再次伐趙,秦國用反間計使趙王罷免李牧,司馬尚等,之後邯鄲被攻破。

    這只是其中兩個國家,秦國當時來說已經是很難打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時候有百萬大軍,尚且艱難統一。

    再看看韓信當時面對的是些什麼人。除了項羽,當時來說還有誰。當時這些國家都是一些殘兵敗將建立的,也都是項羽分封的,常山王張耳,西魏王豹,雍王章邯,趙王趙歇,韓王韓成,燕王臧荼,齊王田榮等等還有很多,這些人先不說有多大的勢力,在歷史上有多少聽過他們的名字。

    統治者不行,而且手下大將也是沒有一個,秦滅六國的時候,趙國李牧楚國項燕等等這些都是給秦國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可是到韓信的時候,這些所謂的王,不是降楚就是降漢,而且都是一些見風使舵的主,能和秦始皇的時候比嗎?就拿張耳來說,本是趙相,被項羽封了常山王,之後還和韓信聯合滅趙。

    一句話,韓信滅的這些對手,徒有戰國七雄之名,雖然是什麼齊國,趙國的,但是和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候相比,實力差距太大。

  • 3 # 錦翼

    秦始皇面對的六國,那是什麼樣的六國?那都是幾百年的大樹。

    就算韓趙魏是晉國分裂出來的,那也是經營了幾百年的家族。

    樹大根深。

    秦始皇想砍掉那有那麼容易。

    秦始皇也要數代經營,遠交近攻,一會和親,一會打仗,一會送人,一會給錢……

    這才將六國消滅掉。

    韓信面對的是啥六國啊。

    那都是看天下大亂,秦失其鹿,手下一幫親戚一攛掇,沒準咱們的春天也來了,於是也紛紛起事。

    但是這些官二代官三代們,勇武比不過項羽,智謀比不過劉邦。

    他們手下都是一些乘機發財的酒囊飯袋,怎麼跟這兩個比。

    所以這六國不是大樹,是草。

    還是牆頭草。

    一會依附劉邦,一會依附項羽。

    當初項羽殺掉義帝,劉邦召集六國去跟項羽打,結果幾十萬人的軍隊在彭城被項羽三萬人就打敗了。

    慫的一逼。

    這樣的六國談什麼戰鬥力。

    齊國被酈食其一個人就勸降了,當然韓信不服,又把齊國給打了。

    燕國自己就投降了。

    韓王也叫韓信,為了區分大家都叫他韓王信。韓王信早早就跟了劉邦,後來被劉邦懷疑造反,投降了匈奴。

    趙國倒是能打,但完全不是韓信的對手。

    所以說韓信滅到的六國是草,秦始皇滅掉的六國是百年大樹。

    不一樣的。

  • 4 # 鯤鵬之心

    你沒有玩過王者或吃雞嗎?一堆白銀打半天,這是春秋、戰國,兩個王者打白銀,這是楚漢!

    韓信,可以說是中國軍事發展史上的一座巔峰,將兵不厭詐發揮到極致,極為擅長心理戰,佯動迷惑對手!死在他的劍下,不是他們太差。跟韓信和項羽生在同一個時代,只能說是同時代英雄的悲哀!

  • 5 # leftmorning

    呵呵,問得好:戰國時期,六大國經營了幾百年了,大家都有家底啊,逐個消滅當然耗費時間;而在楚漢相爭初期,那些所謂的國不過空有名號而已,而且凝聚力也不能跟戰國七雄時期相比;個人愚見

  • 6 # 所以然者

    第一,當年的六國各自經營了7、8百年,即使立國較晚的三晉也經營了200多年,各種關係盤根錯節、根深蒂固。各國的老百姓也像今天世界各國一樣,有著各自的愛國情結、忠君思想,面對入侵時那就是反侵略戰爭,抵抗的堅決度更強烈。而韓信滅掉的國家都是新成立的,多數跟原來的國家還沒什麼聯絡,如燕王臧荼,代王陳餘。國家的影響力、勢力遠沒有到達基層組織,基礎不穩定。換成文言文:民未附,對新國家都沒什歸屬感,來不及得民心。

    第二,各國的軍隊數量有限,軍隊忠誠度也有限,過去抗秦是保家衛國,現在面對新政權,他們不知道該效忠誰,武臣拿下趙國後將領們紛紛自立就是這個原因。軍隊素質下降,不再是過去的正規軍,多數是臨時召集起來的(抓壯丁),打勝仗還好,打敗仗就一鬨而散,並且不會像過去還能回到部隊,都回老家了。基層組織不完善,逃回老家也不會有人追究。所以,一旦打敗仗就徹底輸光老底,沒有整軍再戰的可能。

    第三,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將兵器和關隘都消除了,至少魏、趙、齊等國的內長城被拆除了,所以一旦打起仗來很多地方無險可守。同時臨時發動起來的老百姓也沒有合適的兵器,那時候多是募兵制,盔甲、兵器需要自備。

    第四,書同文、車同軌的文化影響,秦始皇讓大家有了統一成為一個國家的概念,大家眼界不再侷限於效忠某一個諸侯。這點很重要,看看現在的臺灣,你就會明白。

    第五,韓信個人能力的確超一流,只要敢反抗,那就只有一個結果——死。

  • 7 # 張不叄讀秦史

    因為此六國已經非彼六國了。

    總有人習慣說,秦始皇滅六國,是因為他繼承了歷任秦王打下的基業,任何人處在當時他的形勢下,都能輕而易舉滅國,這種說法太過想當然。秦國所面對的六國,都是從戰國甚至春秋時代延續下來的諸侯國,至少都發展了數百年,無一不是樹大根深,很多國家也都有過輝煌歷史,無論從硬實力(經濟、軍事實力)還是軟實力(民眾的認同度)而言都很強,就算是到了戰國末期奄奄一息,也是瘦死駱駝比馬大。

    拿楚國為例,秦國崛起之後,對楚國的戰爭不知取得了多少次勝利,但是當滅楚之戰開始,楚國仍然能在危急關頭凝聚起國力,給予李信的秦軍以重創。後來王翦出山,又彙集了全國的兵力,仍然不敢直攖其鋒,而是在漫長的對峙中等待戰機。

    至於所謂的秦末六國,不過一群草頭王而已。一兩個王室子弟,甚至僅僅是六國貴胄,憑藉自身血統作為噱頭,拉起一幫遊民就匆匆稱王立國,地盤不過是幾座城池,軍隊也就是一群散兵遊勇,糧草也無非是搶掠而來,將領的軍事素養更不用說,項羽一勇之夫已經被贊為天下名將,這樣的“諸侯國”就好像浮萍蓬草,看起來聲勢浩大其實毫無根基,風一刮就全跑了。章邯一個文職大臣率領刑徒都能把他們打得七零八落,面對這樣的對手,韓信能把他們逐一滅掉也不足為奇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羊湯灑在了坐墊上,如何去羊肉羶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