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期(0-1歲)
剛出生的嬰兒,雖然腳的外形看起來已發育的很完整,但大部分骨質是沒有骨化的軟骨。所以在寶寶一歲之前,儘量不要讓寶寶過早學步。
幼兒期(1-2歲)
這個時期的孩子從爬行、站立,到蹣跚學步,雖然能夠獨立行走,但步伐還不夠穩定。骨骼、肌肉、關節等都處於發育階段,足底稚嫩的肌肉還不足以支撐足弓,所以足弓起不到吸震作用,但腳底厚厚的脂肪墊能夠緩解一些來自地面的衝擊力。
小童期(3-5歲)
腳底脂肪逐漸減少,腳後跟部分由於站立和走路的承重逐漸增大,正在發育的足弓開始顯現出來。這時足肌力量依然很小,是開始形成穩定關節的重要階段。踝關節軟弱不穩定,容易造成損傷而且不易被察覺。
中童期(6-9歲)
腳的形狀和步態都已逐漸接近成人,但腳仍處於骨骼鈣化,關節、肌肉、韌帶的發育時期,也是形成穩定關節及有力足弓的重要階段。
大童期(10-14歲)
進入青春期時,孩子的腳骨骼長度已與成人相近,基本停止生長,但骨骼骨化融合、關節發育還在繼續。由於此時身高體重和運動量的加大,給腳帶來的壓力也很大。需要加強鍛鍊來形成堅強的足肌,並加強腳跟部的防護。
(以上內容摘自侯景國 丘理《健康兒童始於足下》一書)
所以你看,孩子的腳大約到了15歲以後才算基本發育完全。從幼年到青少年的這十幾年之間,孩子的腳真的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風雨霜劍嚴相逼”呀!
我諮詢過美國註冊自然醫學醫生、香港足脊保健專家孔憲明教授,孔醫生也說:孩子的腳部是最脆弱的,因為孩子的腳部骨骼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任何不適宜的壓力和外傷很容易引起腳的畸形,如出現扁平足、拇指外翻、足外翻、八字腳以及膝蓋損傷等問題。
2、給孩子選鞋子的常見誤區
美國生物力學專家斯蒂文博士認為:鞋子最重要的機能就是緩解受到的衝擊力並將其吸收。
所以鞋子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保護足部,如果我們給孩子買的鞋子起不到應有的保護腳的功能,一次兩次三次一千次,可能不會造成什麼損傷,但是如果媽媽們不會選鞋,長期都讓孩子穿著不合格的鞋子,那一定會給孩子帶來腳部病症。
有的媽媽說了,即然鞋子重要,那我們都去正規商場買就好啦,買品牌鞋,買貴的,應該就沒什麼問題了吧。
以下是媽媽買鞋子的幾個常見區誤,我們來詳細說一說:
誤區一
喜歡買大一碼
相信所有的媽媽都是一樣的,給孩子買鞋喜歡買大一碼,買衣服買大一號,因為孩子長得實在太快了,如果不買大一碼,鞋子很快就不能穿了,但是實際上,這是錯誤的。
所以給孩子買鞋能買大一碼嗎?答案是不能!
專家建議:
給孩子買鞋不能買太大,因為:
1、鞋子太大起不到固定腳的作用,腳會亂竄,孩子容易形成內八、外八、O型腿、X型腿。
2、鞋子太大就起不到支撐孩子腳後跟的作用,容易崴腳。
3、鞋子太大容易傷害腳趾,引起腳趾損傷和變形。
那麼要給孩子買正正好的鞋子嗎?孩子的腳長得太快了,大小正好的鞋子才買回來馬上就會穿不了的!!!
以兜媽的經驗,我一般是給孩子買大半碼,孩子的腳後跟離鞋大概一個手指的距離就差不多。這樣既不會穿幾天就小了,也不會太大起不到保護腳的效果,重點是,給孩子買鞋一定要帶孩子親自去試!!!
誤區二
買鞋子越軟越好
以前兜媽買鞋總是喜歡買軟一點的,認為孩子會穿著舒服,哪個軟買哪雙,原來這是完全不對的。
對於足弓沒有發育完全的孩子來說,走路需要路面一個反衝的力來與腳對抗,這樣孩子的腳才能省力一點。
原來電視裡的廣告裡說鞋子多軟多軟,鞋子可以這樣扭那麼扭,我們認為多好多舒適,原來都是不對的。丘理老師還說,太軟的鞋子不但孩子不適合穿,大人也不適合穿。
給孩子買鞋要買硬一點底的鞋子,不能買太軟,因為:
1、太軟的鞋子孩子走路會比較累、比較費力。
2、底太軟的鞋子起不到保護足弓的作用,容易形成腿型和關節的損傷。
誤區三
給孩子穿別人的舊鞋
哥哥姐姐的舊鞋子最好不要穿,因為:
每個人走路都有自己的步態,走路時腳的受力部位也不一樣,如果一定要穿舊鞋,一定要看一下鞋子的鞋底。
如果鞋底完好,沒有磨損,那麼是可以穿的,但是,穿之前要換個鞋墊。
那些送出去的鞋子,我能把它們再要回來嗎?好在,我一般都挑比較新的鞋子送人,太舊的也實在不好意思送。
所以,如果一定要穿別人的舊鞋,請媽媽們檢查一下鞋底,如果鞋底沒有磨損,是可以穿的,但是穿前一定要換個鞋墊。
嬰兒期(0-1歲)
剛出生的嬰兒,雖然腳的外形看起來已發育的很完整,但大部分骨質是沒有骨化的軟骨。所以在寶寶一歲之前,儘量不要讓寶寶過早學步。
幼兒期(1-2歲)
這個時期的孩子從爬行、站立,到蹣跚學步,雖然能夠獨立行走,但步伐還不夠穩定。骨骼、肌肉、關節等都處於發育階段,足底稚嫩的肌肉還不足以支撐足弓,所以足弓起不到吸震作用,但腳底厚厚的脂肪墊能夠緩解一些來自地面的衝擊力。
小童期(3-5歲)
腳底脂肪逐漸減少,腳後跟部分由於站立和走路的承重逐漸增大,正在發育的足弓開始顯現出來。這時足肌力量依然很小,是開始形成穩定關節的重要階段。踝關節軟弱不穩定,容易造成損傷而且不易被察覺。
中童期(6-9歲)
腳的形狀和步態都已逐漸接近成人,但腳仍處於骨骼鈣化,關節、肌肉、韌帶的發育時期,也是形成穩定關節及有力足弓的重要階段。
大童期(10-14歲)
進入青春期時,孩子的腳骨骼長度已與成人相近,基本停止生長,但骨骼骨化融合、關節發育還在繼續。由於此時身高體重和運動量的加大,給腳帶來的壓力也很大。需要加強鍛鍊來形成堅強的足肌,並加強腳跟部的防護。
(以上內容摘自侯景國 丘理《健康兒童始於足下》一書)
所以你看,孩子的腳大約到了15歲以後才算基本發育完全。從幼年到青少年的這十幾年之間,孩子的腳真的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風雨霜劍嚴相逼”呀!
我諮詢過美國註冊自然醫學醫生、香港足脊保健專家孔憲明教授,孔醫生也說:孩子的腳部是最脆弱的,因為孩子的腳部骨骼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任何不適宜的壓力和外傷很容易引起腳的畸形,如出現扁平足、拇指外翻、足外翻、八字腳以及膝蓋損傷等問題。
2、給孩子選鞋子的常見誤區
美國生物力學專家斯蒂文博士認為:鞋子最重要的機能就是緩解受到的衝擊力並將其吸收。
所以鞋子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保護足部,如果我們給孩子買的鞋子起不到應有的保護腳的功能,一次兩次三次一千次,可能不會造成什麼損傷,但是如果媽媽們不會選鞋,長期都讓孩子穿著不合格的鞋子,那一定會給孩子帶來腳部病症。
有的媽媽說了,即然鞋子重要,那我們都去正規商場買就好啦,買品牌鞋,買貴的,應該就沒什麼問題了吧。
以下是媽媽買鞋子的幾個常見區誤,我們來詳細說一說:
誤區一
喜歡買大一碼
相信所有的媽媽都是一樣的,給孩子買鞋喜歡買大一碼,買衣服買大一號,因為孩子長得實在太快了,如果不買大一碼,鞋子很快就不能穿了,但是實際上,這是錯誤的。
所以給孩子買鞋能買大一碼嗎?答案是不能!
專家建議:
給孩子買鞋不能買太大,因為:
1、鞋子太大起不到固定腳的作用,腳會亂竄,孩子容易形成內八、外八、O型腿、X型腿。
2、鞋子太大就起不到支撐孩子腳後跟的作用,容易崴腳。
3、鞋子太大容易傷害腳趾,引起腳趾損傷和變形。
那麼要給孩子買正正好的鞋子嗎?孩子的腳長得太快了,大小正好的鞋子才買回來馬上就會穿不了的!!!
以兜媽的經驗,我一般是給孩子買大半碼,孩子的腳後跟離鞋大概一個手指的距離就差不多。這樣既不會穿幾天就小了,也不會太大起不到保護腳的效果,重點是,給孩子買鞋一定要帶孩子親自去試!!!
誤區二
買鞋子越軟越好
以前兜媽買鞋總是喜歡買軟一點的,認為孩子會穿著舒服,哪個軟買哪雙,原來這是完全不對的。
對於足弓沒有發育完全的孩子來說,走路需要路面一個反衝的力來與腳對抗,這樣孩子的腳才能省力一點。
原來電視裡的廣告裡說鞋子多軟多軟,鞋子可以這樣扭那麼扭,我們認為多好多舒適,原來都是不對的。丘理老師還說,太軟的鞋子不但孩子不適合穿,大人也不適合穿。
專家建議:
給孩子買鞋要買硬一點底的鞋子,不能買太軟,因為:
1、太軟的鞋子孩子走路會比較累、比較費力。
2、底太軟的鞋子起不到保護足弓的作用,容易形成腿型和關節的損傷。
誤區三
給孩子穿別人的舊鞋
專家建議:
哥哥姐姐的舊鞋子最好不要穿,因為:
每個人走路都有自己的步態,走路時腳的受力部位也不一樣,如果一定要穿舊鞋,一定要看一下鞋子的鞋底。
如果鞋底完好,沒有磨損,那麼是可以穿的,但是,穿之前要換個鞋墊。
那些送出去的鞋子,我能把它們再要回來嗎?好在,我一般都挑比較新的鞋子送人,太舊的也實在不好意思送。
所以,如果一定要穿別人的舊鞋,請媽媽們檢查一下鞋底,如果鞋底沒有磨損,是可以穿的,但是穿前一定要換個鞋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