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解釋: 火樹:火紅的樹,指樹上掛滿燈綵;銀花:銀白色的花,指燈光雪亮。形容張燈結綵或大放焰火的燦爛夜景。 成語出處: 唐·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火樹銀花合,盡橋鐵鎖開。” 舉例說明: 火樹銀花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躚,歌聲唱徹月兒圓。(柳亞子《浣溪沙》詞) “火樹銀花”這個成語現已為人們所常用。它的來歷卻源於唐朝楊貴妃的一個姐妹南韓夫人。 天寶年間一個元宵節,她在一座高山之顛的樹上掛了各色各樣的特大彩燈,使遙遠地方的人們都能看到它,蔚為奇觀。 於是,人們便以“火樹銀花”譽之。 元宵節猜燈謎,素為人們所喜愛。 但在明朝卻由此引出了一宗株連九族的慘劇。 明洪武年間,朱元璋微服觀燈,猜燈謎,卻有一貼畫謎把他難住了:謎面是“大腳婦人懷抱大西瓜”。回宮後,朱元璋說出畫謎讓馬皇后猜。馬皇后聽罷,怒從心起:“竟敢嘲弄我老孃!這謎底不正是‘懷西婦女好大腳’嗎!”原來,那馬皇后是淮西人,生就一雙蒲扇腳。朱元璋聽後,立即下令將制謎人九族全株,真是慘無人道!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段話人人皆知,但它卻源自宋代元宵節的一大奇聞。宋代有個州官名叫“田登”,此人專橫跋扈,不準百姓說他的名字“登”字。 於是,點“燈”就只能叫點“火”。一年元宵,按例放燈3天,田登就命衙役貼出佈告:“本州依例,放火3日”。人們看後便嘲諷他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於是,後人便常用這話去譏諷那種專橫跋扈的霸道行徑。 元宵節也為文人創作帶來了靈感、素材,並由此填寫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詞。 宋代女詞人朱淑真,嫁人不淑,婚後終日鬱悶不開。 一年元宵節觀燈後,她靈感勃發,遂填就了一首千古絕唱:“去年元夜裡,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女詞人憂鬱纏綿之情躍然紙上,令人讀來,一唱三嘆! 元宵節吃元宵,更是由來已久,是中國的民俗傳統。 可袁世凱當皇帝時,卻三易其名。 “元宵”同“袁消”諧音,於是袁世凱感到大大地不吉利,就下旨意一道:不準叫元宵,叫湯元。可袁世凱再一思量思量後,仍覺不妥,“湯元”不是“湯袁”(“湯煮袁世凱嗎?”)因此,他又再下令改其名為,“湯糰”。 袁世凱三改“元宵”名,於是引出了一支民謠:“大總統、洪憲年,正月十五夜難眠;‘元宵’改‘湯元’,明年‘袁消’後,誰還叫‘湯糰’。“歌謠不脛而走,一夜便傳遍了北京城。任隨袁世凱怎麼避諱,改名,天理昭彰,他也只當了81天的短命皇帝,就‘袁消’壽終了。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會享樂的一位皇帝,雖然他只當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麼佳節, 他總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鋪張一番,供他的遊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紮起二 十丈高的燈樹,點起五萬多盞燈,號為火樹。後來詩人蘇味道就拿這個做題目,寫了一首 詩,描繪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詩約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 來。遊妓皆季,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這首詩把當時熱鬧的情況,毫 無隱瞞的描寫出來,好像活躍在我們讀者的眼前。 這句成語是形容燈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樹銀花的樣子。所以現在凡是繁盛的都 市,或有盛大的集會在夜間舉行,燈光燦爛,都用這句話去形容它。
成語解釋: 火樹:火紅的樹,指樹上掛滿燈綵;銀花:銀白色的花,指燈光雪亮。形容張燈結綵或大放焰火的燦爛夜景。 成語出處: 唐·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火樹銀花合,盡橋鐵鎖開。” 舉例說明: 火樹銀花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躚,歌聲唱徹月兒圓。(柳亞子《浣溪沙》詞) “火樹銀花”這個成語現已為人們所常用。它的來歷卻源於唐朝楊貴妃的一個姐妹南韓夫人。 天寶年間一個元宵節,她在一座高山之顛的樹上掛了各色各樣的特大彩燈,使遙遠地方的人們都能看到它,蔚為奇觀。 於是,人們便以“火樹銀花”譽之。 元宵節猜燈謎,素為人們所喜愛。 但在明朝卻由此引出了一宗株連九族的慘劇。 明洪武年間,朱元璋微服觀燈,猜燈謎,卻有一貼畫謎把他難住了:謎面是“大腳婦人懷抱大西瓜”。回宮後,朱元璋說出畫謎讓馬皇后猜。馬皇后聽罷,怒從心起:“竟敢嘲弄我老孃!這謎底不正是‘懷西婦女好大腳’嗎!”原來,那馬皇后是淮西人,生就一雙蒲扇腳。朱元璋聽後,立即下令將制謎人九族全株,真是慘無人道!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段話人人皆知,但它卻源自宋代元宵節的一大奇聞。宋代有個州官名叫“田登”,此人專橫跋扈,不準百姓說他的名字“登”字。 於是,點“燈”就只能叫點“火”。一年元宵,按例放燈3天,田登就命衙役貼出佈告:“本州依例,放火3日”。人們看後便嘲諷他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於是,後人便常用這話去譏諷那種專橫跋扈的霸道行徑。 元宵節也為文人創作帶來了靈感、素材,並由此填寫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詞。 宋代女詞人朱淑真,嫁人不淑,婚後終日鬱悶不開。 一年元宵節觀燈後,她靈感勃發,遂填就了一首千古絕唱:“去年元夜裡,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女詞人憂鬱纏綿之情躍然紙上,令人讀來,一唱三嘆! 元宵節吃元宵,更是由來已久,是中國的民俗傳統。 可袁世凱當皇帝時,卻三易其名。 “元宵”同“袁消”諧音,於是袁世凱感到大大地不吉利,就下旨意一道:不準叫元宵,叫湯元。可袁世凱再一思量思量後,仍覺不妥,“湯元”不是“湯袁”(“湯煮袁世凱嗎?”)因此,他又再下令改其名為,“湯糰”。 袁世凱三改“元宵”名,於是引出了一支民謠:“大總統、洪憲年,正月十五夜難眠;‘元宵’改‘湯元’,明年‘袁消’後,誰還叫‘湯糰’。“歌謠不脛而走,一夜便傳遍了北京城。任隨袁世凱怎麼避諱,改名,天理昭彰,他也只當了81天的短命皇帝,就‘袁消’壽終了。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會享樂的一位皇帝,雖然他只當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麼佳節, 他總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鋪張一番,供他的遊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紮起二 十丈高的燈樹,點起五萬多盞燈,號為火樹。後來詩人蘇味道就拿這個做題目,寫了一首 詩,描繪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詩約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 來。遊妓皆季,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這首詩把當時熱鬧的情況,毫 無隱瞞的描寫出來,好像活躍在我們讀者的眼前。 這句成語是形容燈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樹銀花的樣子。所以現在凡是繁盛的都 市,或有盛大的集會在夜間舉行,燈光燦爛,都用這句話去形容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