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處鄂西南,東接荊楚,西聯川渝,南通湘粵,北控三峽,居住著以土家族、苗族為主體的390多萬各族人民,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作用、地位、認識的深化,開發歷史文化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已成為恩施文化建設的重點。
施文化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變遷而形成、融合、演變,集漢文化、土家文化、苗族文化等於一體的地域文化。它既在不斷地為適應和融入外部主流社會而努力,也不斷地吸收、融合外來文化來促進自身發展。
特色鮮明的恩施文化
恩施文化的傳統性,主要體現在它的物質文化方面。恩施現在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像一幅人類生產發展的縱向剖面圖。一手扶犁,一手打手機;傳統農業、近代工業、現代服務業並存,開始由農業為主向工業向第三產業為主轉變。
恩施文化的民族性,主要反映在恩施作為少數民族地區從古至今都得到承認。唐宋時期的羈縻制,元至清中葉長達數百年的土司制,清雍正年間的改土歸流到今天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恩施文化的開放性,主要體現在對漢語言文字的運用、族群團結、宗教並存上。恩施“屏藩全楚,控制苗蠻、西連巴蜀,南通黔粵”處在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包圍之中,為了生存、生產和生活,交流在很早以前就由客觀被動變為主觀要求。自元末起,恩施先民就對漢語言有了自覺的運用,讓恩施文化的發展走上了一條便捷的大道。在族群關係上,恩施境內三族、四族(漢、土家、苗、白)之家比比皆是,但都能和睦相處。在宗教信仰方面,恩施人佔今結合,中外結合,在以崇拜祖先、崇拜土王、崇拜鬼神為主導的同時,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相容並存。
恩施文化的獨特性,主要體現在民俗風情方面。恩施處在群山萬壑之中,交通不便,使恩施文化雖然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但仍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並傳承至今。在婚喪嫁娶方面,談情有“女兒會”喜哭喪鬧,紅事白事一樣作為喜事辦,別具一格。哭嫁,其時間之長,歌詞之精,曲調之美,在其他地區,其他民族中都非常罕見,它與《陪十妹妹》、《陪十弟兄》交相輝映,形成了婚嫁中喜慶與憂怨並存的色彩。源遠流長的“鬧靈歌”、“跳喪”顯示出恩施人悼死如慶生的一種極為超脫的生死觀念。在衣食住行方面,更是充滿了鄉土氣息和古樸風格:衣著“西蘭卡普”,吃的“油茶湯”、“合渣”,住在吊腳樓,背力用打杵。
恩施文化在推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和文化多樣性正成為人類社會可持續、優質發展的目標。文化的作用日益受到更大關注。因此,深入研究恩施文化,充分發揮其在建設民族文化大州、推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篳路藍縷,自強不息,崇大尚新,開放包容,忠信誠義”的人文精神,是恩施各族人民艱苦奮鬥、擴大開放、推進發展的不竭精神動力。
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是加快恩施經濟社會發展最大的外力支援。恩施自建州以來,在“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下,享受到了黨和國家巨大的政策支援,極大地推進了恩施的經濟社會發展。當前要抓住貫徹落實中央、省民族工作會議精神的機遇,加大爭取和落實民族政策的力度,為加快我州經濟社會發展爭取到更大的支援。
恩施文化是開發具有鮮明恩施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文化產業的重要資源支撐。我州悠久的歷史積澱了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資源;氣候、地形、地貌以及生物的多樣性造就了旖旎迷人的自然風光;人文與自然相互交融,構成了一種當今時代不可多得的文化資源。
從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來看,挖掘和開發利用其他民族、區域沒有或已經廢棄遺忘的文化習俗、民族文化資源是其共同的切入點。我州儲存完整且風格獨具的民俗風情,就是發展文化產業的珍稀資源。近年來,我州積極開展的出版民族研究系列叢書、尋訪民間藝術大師、實施民族文化再搶救工程等活動,已經為恩施文化的開發利用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我們必須進一步找準優勢,梳理出可供產業化開發的文化資源,最大限度的挖掘它們所蘊含的巨大經濟價值。
恩施文化資源的發掘
確立與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文化運用戰略。即努力發現、發掘、開發恩施文化資源,尋找其閃光點,形成文化與經濟的良性互動,讓其產生社會經濟效益。其內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透過發展教育和普及文化科技知識,提高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質,保護優秀傳統文化,保持文化的多樣性;二是開發傳統文化資源,如利用民族習俗開發旅遊產業、文化產業,提高民族服飾、民族工藝品和民族飲食的商品化程度;三是利用傳統文化的社會效益功能,增強各族人民艱苦創業、開放包容、保護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意識、能力,促進恩施和諧發展。
著力文化與經濟良性互動,開發形成文化生產力。文化與經濟的良性互動,是各民族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恩施文化要想持續發展,必須在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最佳化、保護、開發、創新的基礎上,根據社會發展、市場需要,按照傳統文化、時尚消費的理念,努力將文化資源的“說頭”變為“看頭”、“亮點”變為“賣點”,從而形成文化生產力和文化產業。
發展以民俗風情為主體的文化旅遊產業,幫助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步伐。讓地域文化中的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因子透過運用產生現實價值,得到傳承發展。歷史上,我州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落後,其滯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交通不便,資訊不靈,基礎設施薄弱,但因為這樣又使我們保留下來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風情。像來鳳縣的舍米湖、宣恩縣的小茅坡營、彭家寨、咸豐縣的官壩……文化資源是這些地方可供利用開發的重要資源。而文化產業具有產業鏈長,輻射面廣,群眾參與性強,投資見效快,資金回收週期短等特點,決定了其完全可以有效地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因此,要抓住我州基礎設施有了根本改觀、省委、省政府把發展旅遊業作為支援恩施發展的戰略支點的機遇,積極開發具有地域和傳統特色的編織、刺繡等民間工藝專案;擺手舞、板凳龍等民間藝術和民俗表演專案;老村遊、生態遊、農家樂等民俗旅遊專案,培育出文化名村、名品、名人,打造出一批依靠文化產業發展脫貧致富、建設新農村的榜樣。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處鄂西南,東接荊楚,西聯川渝,南通湘粵,北控三峽,居住著以土家族、苗族為主體的390多萬各族人民,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作用、地位、認識的深化,開發歷史文化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已成為恩施文化建設的重點。
施文化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變遷而形成、融合、演變,集漢文化、土家文化、苗族文化等於一體的地域文化。它既在不斷地為適應和融入外部主流社會而努力,也不斷地吸收、融合外來文化來促進自身發展。
特色鮮明的恩施文化
恩施文化的傳統性,主要體現在它的物質文化方面。恩施現在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像一幅人類生產發展的縱向剖面圖。一手扶犁,一手打手機;傳統農業、近代工業、現代服務業並存,開始由農業為主向工業向第三產業為主轉變。
恩施文化的民族性,主要反映在恩施作為少數民族地區從古至今都得到承認。唐宋時期的羈縻制,元至清中葉長達數百年的土司制,清雍正年間的改土歸流到今天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恩施文化的開放性,主要體現在對漢語言文字的運用、族群團結、宗教並存上。恩施“屏藩全楚,控制苗蠻、西連巴蜀,南通黔粵”處在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包圍之中,為了生存、生產和生活,交流在很早以前就由客觀被動變為主觀要求。自元末起,恩施先民就對漢語言有了自覺的運用,讓恩施文化的發展走上了一條便捷的大道。在族群關係上,恩施境內三族、四族(漢、土家、苗、白)之家比比皆是,但都能和睦相處。在宗教信仰方面,恩施人佔今結合,中外結合,在以崇拜祖先、崇拜土王、崇拜鬼神為主導的同時,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相容並存。
恩施文化的獨特性,主要體現在民俗風情方面。恩施處在群山萬壑之中,交通不便,使恩施文化雖然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但仍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並傳承至今。在婚喪嫁娶方面,談情有“女兒會”喜哭喪鬧,紅事白事一樣作為喜事辦,別具一格。哭嫁,其時間之長,歌詞之精,曲調之美,在其他地區,其他民族中都非常罕見,它與《陪十妹妹》、《陪十弟兄》交相輝映,形成了婚嫁中喜慶與憂怨並存的色彩。源遠流長的“鬧靈歌”、“跳喪”顯示出恩施人悼死如慶生的一種極為超脫的生死觀念。在衣食住行方面,更是充滿了鄉土氣息和古樸風格:衣著“西蘭卡普”,吃的“油茶湯”、“合渣”,住在吊腳樓,背力用打杵。
恩施文化在推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和文化多樣性正成為人類社會可持續、優質發展的目標。文化的作用日益受到更大關注。因此,深入研究恩施文化,充分發揮其在建設民族文化大州、推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篳路藍縷,自強不息,崇大尚新,開放包容,忠信誠義”的人文精神,是恩施各族人民艱苦奮鬥、擴大開放、推進發展的不竭精神動力。
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是加快恩施經濟社會發展最大的外力支援。恩施自建州以來,在“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下,享受到了黨和國家巨大的政策支援,極大地推進了恩施的經濟社會發展。當前要抓住貫徹落實中央、省民族工作會議精神的機遇,加大爭取和落實民族政策的力度,為加快我州經濟社會發展爭取到更大的支援。
恩施文化是開發具有鮮明恩施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文化產業的重要資源支撐。我州悠久的歷史積澱了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資源;氣候、地形、地貌以及生物的多樣性造就了旖旎迷人的自然風光;人文與自然相互交融,構成了一種當今時代不可多得的文化資源。
從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來看,挖掘和開發利用其他民族、區域沒有或已經廢棄遺忘的文化習俗、民族文化資源是其共同的切入點。我州儲存完整且風格獨具的民俗風情,就是發展文化產業的珍稀資源。近年來,我州積極開展的出版民族研究系列叢書、尋訪民間藝術大師、實施民族文化再搶救工程等活動,已經為恩施文化的開發利用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我們必須進一步找準優勢,梳理出可供產業化開發的文化資源,最大限度的挖掘它們所蘊含的巨大經濟價值。
恩施文化資源的發掘
確立與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文化運用戰略。即努力發現、發掘、開發恩施文化資源,尋找其閃光點,形成文化與經濟的良性互動,讓其產生社會經濟效益。其內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透過發展教育和普及文化科技知識,提高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質,保護優秀傳統文化,保持文化的多樣性;二是開發傳統文化資源,如利用民族習俗開發旅遊產業、文化產業,提高民族服飾、民族工藝品和民族飲食的商品化程度;三是利用傳統文化的社會效益功能,增強各族人民艱苦創業、開放包容、保護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意識、能力,促進恩施和諧發展。
著力文化與經濟良性互動,開發形成文化生產力。文化與經濟的良性互動,是各民族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恩施文化要想持續發展,必須在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最佳化、保護、開發、創新的基礎上,根據社會發展、市場需要,按照傳統文化、時尚消費的理念,努力將文化資源的“說頭”變為“看頭”、“亮點”變為“賣點”,從而形成文化生產力和文化產業。
發展以民俗風情為主體的文化旅遊產業,幫助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步伐。讓地域文化中的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因子透過運用產生現實價值,得到傳承發展。歷史上,我州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落後,其滯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交通不便,資訊不靈,基礎設施薄弱,但因為這樣又使我們保留下來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風情。像來鳳縣的舍米湖、宣恩縣的小茅坡營、彭家寨、咸豐縣的官壩……文化資源是這些地方可供利用開發的重要資源。而文化產業具有產業鏈長,輻射面廣,群眾參與性強,投資見效快,資金回收週期短等特點,決定了其完全可以有效地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因此,要抓住我州基礎設施有了根本改觀、省委、省政府把發展旅遊業作為支援恩施發展的戰略支點的機遇,積極開發具有地域和傳統特色的編織、刺繡等民間工藝專案;擺手舞、板凳龍等民間藝術和民俗表演專案;老村遊、生態遊、農家樂等民俗旅遊專案,培育出文化名村、名品、名人,打造出一批依靠文化產業發展脫貧致富、建設新農村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