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90540253822

    【主題】

    莫懷戚的《散步》是經典的初中語文教材。它語言樸實,結構簡單,情感內斂,蘊藉豐富,散發著幽蘭般的芬芳。對於《散步》的主題,幾乎一致認為是表現“家庭成員間的真摯情感”的;是寫“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及中年人對生活的高度使命感”的,這兩種解讀儘管在語言表達上有所不同,但其精神實質是一樣的。這樣的解讀也肯定是有道理的,但如此解讀顯然降低了作者原有的胸襟,濾去了深深蘊涵於文字中對生命的思考。正如莫懷戚在《〈散步〉的寫作契機》中說:寫《散步》是發一種“生命的感慨”,因此我認為,《散步》以“散步”這件平凡小事為思想感情之載體,淡化了倫理,切入角度是強化“生命”,骨子裡寫出了對‘生命’這一命題的感受與思考。閱讀《散步》,應讓我們在對生命的感悟上接受一次洗禮。

    【探究主旨】

    一、 感受生命

    標題“散步”點明瞭中心事件。“我們在田野散步” ——祖孫三代,放慢腳步,和和美美,相親相愛,心情愉悅,這活動本身就是對生命的休整和休養,也是對生命的調節和放牧。

    文章有三處看似閒筆實則蘊意深刻的景物描寫或敘述:第一處是第4小節“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裡的冬水也咕咕的起著水泡”;第二處是第7小節母親遠望小路“那裡有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水波粼粼的魚塘”;第三處是最後一段“這樣,我們在Sunny下,向著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這“新綠”,這金黃,這“嫩芽”,這春水,分明是春的氣息的透露,顯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機,“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這是春天在召喚,生命在召喚!這是對生命的感悟,對生命力的禮讚,更是對生命與自然共生共榮的放歌。

    第5小節“小傢伙突然大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這天真稚嫩的話語,不僅表現了小傢伙的聰穎,表現了家庭的溫馨,更表現了他在懵懵懂懂之中對生命的直觀感受。童心慧眼,一語點破生命之傳承,讀來讓人驚羨生命之美好——代代相因,生生不息。

    二、 善待生命

    莫懷戚談及《散步》的寫作契機時說:我與來西南政法學院進修中國民事訴訟法的美國漢學家柯爾特先生相熟後,常就中西文化的異同進行淺層次交談。出我意料的是他對中國文化中“孝悌”的看法——他將其拆開,反對“悌”(他說弟弟沒有必要高看兄長),而對“孝”,卻大加讚賞,說華人的敬老愛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說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父母才是人類的文化之舉”,這個,全世界數華人做得最好,云云。他還同我一起看過中央電視臺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說這種“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國像一家人在過年的事,在美國是不可想像的”。我們自己丟掉的,發達國度的人卻拾起來,如獲至寶,這使我感慨不已,開始重新正視這份看起來很陳舊已無什麼油水的民族遺產。寫作的念頭就產生了。

    文章第2小節“母親本不願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這裡飽含著對母親的深切的情,凸顯的是尊重並善待衰老生命的光輝。溫馨之情,溢於言表。第3小節“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自然的春天週而復始,雖或早或遲但終會來臨,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短暫而彌足珍貴。母親能“熬”過嚴冬,實屬不易,值得慶幸!赤子之心,躍然紙上。特別是一個“又”字,一個“熬”字,用得讓人動容——好歌當哭!這哪是對春天來遲的抱怨,分明更是兒子對母親生命長久的渴求與祈願!雛鳥知反哺,羔羊亦跪乳,人類當更甚!

    在選擇走大路還是走小路的問題上,“我”決定委屈兒子而聽從母親,其理由是:“我”伴同兒子的時日還長,而侍奉母親的日子不多了。這與其說是孝敬母親,毋寧說是對衰老生命的加倍珍重與小心呵護。可當“我” 決定成全母親的心願而走大路時,母親卻變了主意。為什麼呢?簡單至極:祖母寵孫兒。文中寫道:“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這細微而充滿愛意的舉動是衰老生命對年幼生命的珍愛與疼惜。而小孫兒呢?不哭不鬧,大人們的溫情默默滋養著幼小的生命。作者夫婦之間呢?一句“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詼諧地表現了妻子的賢惠與善良。“在外面”這個限制語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裡”很可能“我總是聽她的”。兩個成熟的生命信任理解、和諧美滿。

    三代四口人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家庭,也連結成一條老、中、幼的生命之鏈。善待每一個生命,人人心中有他人,細膩的體察與理解使親情更加醇厚而深摯,每一棵生命之樹都更加鬱鬱蔥蔥。

    三、 生命的責任

    分歧緣起於一場“茶杯裡的風波”——歧路之爭,由我裁決,不能兩全。“不過,一切都取決於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這裡作者向人們袒露的,是一個成熟強壯的生命在家庭中中流砥柱的作用。全文僅580字,而“我”字就出現24次之多,可見責任的沉重。而沉重的責任,自需揹負——背:背小的,背老的;將整個世界背起來,中青年人責無旁貸。

    於是文章最後寫到:“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也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段話寓意深刻,它以輕襯重,不僅突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含蓄地寫出了“我”和妻子——站在生命之鏈連線點上前後相續的一環,作為個體,我們的生命是短暫的,但生命又是承前啟後、生生不息的。我們要揹負起生命的重擔,這就是生命的責任。最後一句揭示了本文的中心,是作者寫作意圖及情感昇華之所在,與文章第4小節中“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前後呼應,在整篇當中起著點明題旨、深化內涵的作用,是點睛之筆。

    幸福在歧路,生命至永恆——掩卷思之,文章的意境如同清茶漫湧。在樸素的文字中,洋溢著溫情、關愛、和諧,蘊蓄著眷念、呼喚、祈願,飽含著賢良、孝敬、責任;一滴水中見乾坤,流淌著真情,閃爍著理性,抒發著感悟。初讀,讀到了自然美景和人間至情;再讀,敬畏起那一個個平凡的生命;讀到最後,陡然感覺增加了生命的重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同性朋友去旅遊好,還是和自己伴侶旅遊好,各有那些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