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海爛柯人
-
2 # 紫木視界
這是一個偽命題。時光淘沙,標題的假設終不會長久存在。藝術作品的內涵和外延是相輔相成,互相支撐並立存在。
如果想用一些包裝手段來矇混觀者,這種“皇帝的新裝”也許在一個小範圍或一個短時期可以有所得逞,但終究會有勇敢的小孩站出來講真話。
就當代藝術而言,有許多故作玄虛的,空賦概念的,假大空的……有些“標新立異”也許會一時衝擊眼球,讓沒有鑑別能力的買家慷慨解囊,炒高市價,但是隨著時間流逝,不具真實價值的作品終將被遺忘,一如那些被包裝的明星。
所以,從藝者,用真金實料的作品來佔江湖位份。
-
3 # yingweiART
簡單地說,我們闡釋一個藝術作品基本上靠三個手段,一個是馬克思的辯證法,一個是索緒爾的語言學,一個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如果你掌握了這三種基本原理,解讀一件藝術作品的意義並不困難。特別是索緒爾的語言學邏輯原理——一個圖形和符號在不同的語境當中,會產生多種解讀的可能,你自然就知道了,平庸的作品如何透過過度解讀來變得變得高大上。
舉個栗子,比如說一個藝術家畫了一個太陽,那麼我們就可以從古往今來所有的文化典籍當中去尋找關於太陽,這個符號的寓意和典故,作牽強附會的解釋,透過過度解讀來拔高作品,這就是很多藝術評論家的慣用伎倆,他不從藝術家創作動機的本原性邏輯去推演,而是自己擅自發揮,洋洋灑灑,別有用意的去進行自我觀念的推銷。
藝術作品具有自由的闡釋空間,這是藝術的最大的魅力所在,但是也容易為很多投機取巧的人利用,裝神弄鬼,愚弄群眾!
-
4 # 可食中國
其實很簡單,就是要一直不停請會吹水的,有逼格的人來幫你吹,但是怎麼吹呢?這個就是學問了。
第一,得找對人,要找有權有勢有錢的人來捧你找的人如果不入流,或者一群吃瓜群眾,五毛黨,再怎麼幫忙胡吹亂吹都沒有,不但沒用還會適得其反,甚至遭遇集體吐槽和高知們鄙視。一旦有這樣的底子,就可能成為黑案底了,還高大山,別做白日夢了。
所以,你的找名家,找有水準的高人,找有權勢的大人物來幫忙推,他們推了,幫你吹了,就會有人附和,就有人會跟著吹你捧你,哪怕明知道這個作品就是個垃圾,也不好直接拂了面子,還有些則是這些人的盲目追隨者,偶像說什麼,他們就是跟著追什麼。
第二,得用一般人聽不懂的雲裡霧裡的話胡吹亂吹上面說了找誰來捧的問題,實際上透過說話,寫什麼文章,其中第一素養就是的會玩概念,玩大詞彙,玩雲遮霧繞,天馬行空,滿嘴跑馬的評論套路,比如“創新”、“超現實主義”、“靈性”、“天賦”、“個性”、“超然”、“修行”等等詞,還有會善於用,“第一”、“最”、“首個”、“頂級”、“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著名”、“中國”、“亞洲”、“聯合國”、“全世界”等等。
另外,就是行業權威的媒體和平臺,這個也是可以給這些平庸的作品一輩子拿來做背書的。還有你的作品掛在什麼場合也重要,比如掛在某某大領導辦公室,某某五星級酒店大堂,某某著名企業家會議室這個也是平臺啊,也是支撐啊。
還有一個套路是上拍賣會,虛假拍賣出個幾百萬,幾千萬,完了,自己出錢讓人假裝買單,或者做權錢交易,這個也絕對是炒作的好方式。
最後,權、錢、勢,三樣自己必須得擁有一樣,否則沒人鳥你要被人捧,要有人捧,要找平臺捧,最基本的都是權、錢、勢,三者至少其中一樣,或全部具備才能砸出來的。你一個窮屌絲,沒錢沒勢沒才華,連個大人物都不認識,上個媒體發稿子的錢都沒有,你想出名,你想裝高大上,誰鳥你啊,做春秋大夢吧。
不過,泡沫再大,也會隨時破掉,沒有真正的水準,靠吹捧和炒作出來的,維持不要多久,我們這樣的人還是安安心心創作,紮紮實實提升吧,別瞎想了,中午了,別做夢了吃飯去了。
回覆列表
過度解讀是一直存在的,在藝術品鑑賞中也不例外。不過,一當某件藝術品在業內和公眾貼上了“傑出”的標籤,便很難再撕下來。
最近見過一句調侃:同樣是一名畫家,在他(她)出名之前,無論畫得多好,也不敢對其過分肯定;而在他(她)功成名就之後,無論畫得多爛,也不敢輕易批評。
這種調侃不無道理,而且非常尖銳地指出了一個問題:
衡量一件藝術品好與壞的標準到底是什麼?我想,這個是一個難題。因為迄今為止,連藝術本身都還沒有一個特別明確的定義。藝術品鑑賞,是一個複雜的心理活動,同時也有受許多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同樣一件作品,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去欣賞,肯定會得到不同的感受。
在一個“人情社會”和充滿了“利益關係”的社會中,能夠直抒胸臆,似乎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評價其實是分兩種的,一種是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感覺,一種是透過語言或文字表露出來的。兩者有時候高度統一,有時候背道而馳,並且以後者居多。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當“語言的藝術”遇到“現實的藝術”時,二者往往可以碰撞出絢麗多姿的火花。而此時,被評價的藝術品的價值,便會翻著跟頭地往上竄。
藝術家活著的時候,人們出於“畏”而不敢說真話;
藝術家離世的時候,人們出於“敬”而忙著說假話。
當然,這種規則在其他領域同樣存在。
誇天賦、誇創意、誇內涵、誇影響,只要有願意送,高帽子肯定供不應求,還怕不能將其打上“高大上”的標籤麼?藝術品鑑賞,本身就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但是,如果想將其打扮地光鮮亮麗,只需記住八字真言:
天賦、創意、內涵、影響。藝術品的優劣高低是存在差異的,但這種差異又很難找到一把精準的標尺。所以,無論是圍繞一幅畫,還是面對一幅字,只要是真想去美化它,拋開細枝末節,從天賦、創意、內涵和影響四個方面進行評價即可。
如此,即便你說的不對,別人也抓不到實質性的問題。因為,你說的東西本身就虛無縹緲。
以上說了這麼多,只是想表明一個問題:藝術的發展其實離不開批判,可惜如今耳畔多是宛若Teana的讚歌,聽到一句醍醐灌頂的警醒,著實太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