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皖北可以說是國內文化經濟差異最大的省內差異了,與安徽類似的還有江蘇和甘肅。
皖北地區地處淮河流域,年年旱澇災害不斷,而黃淮地區又是中國歷史上開發最早,人口最為密集的地區,農村人口密度極高,但土地承載能力十分有限,再加上時有發生的流域水災,導致該地區難以發展歷史上的經濟重鎮(可以比較,該區如今的中心城市,鄭州和徐州都是因近代鐵路的建設緣起成為中心,省內的兩大核心蚌埠阜陽亦然)。
皖南,有著中國東西線第一號的大動脈長江,長江尤其是皖江段航行條件十分優越的。在古代,陸路交通較為不便的時候,水運則是商貿的首選。其次,皖南人口密度遠低於皖北,這其中,太平天國做出了不小貢獻(具體可對比清中期與清晚期皖南人口資料),雖然在當時這是屠殺般的災難,但同時也減輕了土地的負載,生活壓力較皖北小得多。
在1980年前後,皖北其實已經發展了兩淮這兩座中心城市,在歷史上除了北宋時期的廬州府,這可能是安徽城市在全國的最靠前的排名了。但問題在於,兩淮的經濟產業在當時都極其單一,更為致命的是,這兩個城市的交通都是被邊緣化的,淮南只有一條連線阜陽和杭州的華東二通道(裕溪口還要輪渡),而淮北,再提也是辛酸一把淚,這就導致這兩座城市在改革開放以後難以吸引更多人口擴大城市產業,增加規模,此後兩淮一落千丈,再加上資源型城市的整體萎靡,跌出安徽省域區域中心城市的範疇。
至於欽定的皖北中心城市,蚌埠,狀況卻很特殊。蚌埠在徐州迴歸之前作為上海鐵路局的北大門,是鐵路分局駐地,穩穩做好安徽交通中心位置。但是蚌埠和與他類似的樞紐城市(寶雞,鷹潭,株洲)很不同的是,蚌埠其實鐵路線並不富足,只有京滬鐵路和單線的水蚌鐵路,京滬鐵路是南北大通道,但蚌埠可以輻射的城市,宿州、滁州的部分地區同樣也在其沿線,並不依賴這一樞紐;而水蚌鐵路,只是合肥的北上通道而已,隨著合肥鐵路建設的大力推進和京九鐵路的貫通,合肥對這條線路的依賴程度逐漸降低;最為雪上加霜的是,徐州迴歸上海局和全國鐵路分局的撤銷,導致蚌埠作為樞紐的最後一個緣由都已消失,蚌埠這個火車拉來的城市,失去了鐵路優勢,也就基本失去了所有競爭力(比照其類似城市,鄭州石家莊都在短時間內取得了政治優勢而得以迅速發展,株洲則是大力發展經濟產業且傍依省城,如果比慘,寶雞柳州都可一戰)。
皖北的其餘三座城市,都是大規模人口輸出城市,別說阜陽是交通樞紐,那只是加速了皖北人口的外流。同時直到2003年,淮河流域依然時常氾濫災禍不斷,近些年稍有好轉。
而皖南呢?安徽很有趣的一點就是南北東西極其對稱,北方有兩淮,南方就有馬銅;北有蚌埠南蕪湖;北有阜陽南安慶;北宿亳,南徽池宣;東西六安滁州;合肥在皖之中。但是,雖然一一對應,狀況卻很不同。馬鞍山、銅陵的鋼鐵和有色金屬產業,在當代,是要比兩淮的煤化工什麼的潛力高百倍,況且馬銅傍長江,依寧杭,投資環境和條件要比兩淮好太多。
蕪湖與蚌埠恰恰相反,蚌埠是以鐵路為起始,靠鐵路帶動產業發展,而蕪湖,鐵路則極其落後,具體不多表。但蕪湖卻用僅有的一點對於其他皖南城市的交通優勢,成為中心城市,抓住了產業發展的許多機遇,坐穩安徽第二城,並藉此,發展地方交通:等到商杭高鐵建成的時候,蕪湖已經將成為安徽鐵路第二城,並且進一步鞏固是安徽水運老大的位置。
安慶與阜陽類似,人口眾多且多在各轄縣,但阜陽是鐵路樞紐,而安慶,額,在半個月前寧安高鐵通車前,還安徽16市鐵路最末端的城市。這恰恰是安慶比照阜陽的優勢,阜陽的鐵路優勢大大加劇了人口向滬蘇杭廣深莞的流失,而安慶人口(加上本來人口密度就遠低於皖北,土地承載適中)則多居於本地,合肥是安慶人口頭號外流地區,而合肥對於其餘地方當地產業的帶動作用,雖然不能說多大,但比莞深則是強太多。
從上面已經差不多能看出南北一些差異了,現在說說皖中三市(也可以說包括安慶四市和包括老巢湖的五市)對於全省的影響和在全省的地位。
六安是全省存在感最低的城市,不瞭解的人可能覺得六安是全省發展最落後的地區,但是,六安已經坐穩合肥的小弟位置,雖然是全省倒數第二個通鐵路的城市,但是十年的時間,不知不覺六安已經成為全省高鐵通達程度第三、高鐵班次與蚌埠並列第二,並且擁有若干始發滬杭車次的城市,另外,六安還有其他省內城市少有的航空交通優勢(馬蕪亦有)。同時,六安經濟產業穩步發展,已經基本擺脫倒數。
滁州是個很矛盾的城市,轄縣有和南京很近的,有跟蚌埠很近的,還有和合肥很近的,可以說市區吸引力很弱,但滁州是安徽的東大門,但這一點就可以支承發展。滁州六安其發展程度恰好介於皖北平均水平和皖南平均水平之間。
最後單說合肥對於全省的影響(合肥的地位不用多說,現在合肥確實發展到各個中心的位置了)。合肥是安徽唯一人口淨流入城市,在肥外來人口,以六安、阜陽、安慶最多,對各市影響,利弊各有。總結,安徽南北差異確實很大,但都是有客觀條件,且每一個條件都應當被顧及,不要刻意放大某一點而忽視其他問題的存在。
其實也可以這麼說,安徽南北的差異並不大,在給了皖南較發達的經濟條件的時候,卻給了他們遠少於皖北的人口,這才產生了一種平衡的狀態以至於南北會有很大的爭論。試想,川西三州和成德綿差異不大嗎?鄂西鄂東、湘西湘東差異不大嗎?但是那些省份剛好人口集中的地區恰好也是經濟發達的地區,以至於經濟欠發達的城市較少的人口失去了發言權,使人感覺矛盾差異並不大而已。即使鄰省江蘇,在蘇南蘇北人口密度接近的時候,蘇北的聲音也都已經基本埋沒在不知何處了——如果說一個省份的核心應該是人口基礎和經濟水平兼具的地方,那麼對於安徽,這個地方是顯而易見的。
在我眼裡,合肥是最充滿鬥志的城市。這座城市始終讓你看到希望和力量。
十年超越八個省會城市,2017成功躋身全國省會城市十強,超越濟南位居省會第九。
皖南皖北可以說是國內文化經濟差異最大的省內差異了,與安徽類似的還有江蘇和甘肅。
第一。從歷史上看。皖北地區地處淮河流域,年年旱澇災害不斷,而黃淮地區又是中國歷史上開發最早,人口最為密集的地區,農村人口密度極高,但土地承載能力十分有限,再加上時有發生的流域水災,導致該地區難以發展歷史上的經濟重鎮(可以比較,該區如今的中心城市,鄭州和徐州都是因近代鐵路的建設緣起成為中心,省內的兩大核心蚌埠阜陽亦然)。
皖南,有著中國東西線第一號的大動脈長江,長江尤其是皖江段航行條件十分優越的。在古代,陸路交通較為不便的時候,水運則是商貿的首選。其次,皖南人口密度遠低於皖北,這其中,太平天國做出了不小貢獻(具體可對比清中期與清晚期皖南人口資料),雖然在當時這是屠殺般的災難,但同時也減輕了土地的負載,生活壓力較皖北小得多。
第二。考慮建國,尤其是80年代後的情況。在1980年前後,皖北其實已經發展了兩淮這兩座中心城市,在歷史上除了北宋時期的廬州府,這可能是安徽城市在全國的最靠前的排名了。但問題在於,兩淮的經濟產業在當時都極其單一,更為致命的是,這兩個城市的交通都是被邊緣化的,淮南只有一條連線阜陽和杭州的華東二通道(裕溪口還要輪渡),而淮北,再提也是辛酸一把淚,這就導致這兩座城市在改革開放以後難以吸引更多人口擴大城市產業,增加規模,此後兩淮一落千丈,再加上資源型城市的整體萎靡,跌出安徽省域區域中心城市的範疇。
至於欽定的皖北中心城市,蚌埠,狀況卻很特殊。蚌埠在徐州迴歸之前作為上海鐵路局的北大門,是鐵路分局駐地,穩穩做好安徽交通中心位置。但是蚌埠和與他類似的樞紐城市(寶雞,鷹潭,株洲)很不同的是,蚌埠其實鐵路線並不富足,只有京滬鐵路和單線的水蚌鐵路,京滬鐵路是南北大通道,但蚌埠可以輻射的城市,宿州、滁州的部分地區同樣也在其沿線,並不依賴這一樞紐;而水蚌鐵路,只是合肥的北上通道而已,隨著合肥鐵路建設的大力推進和京九鐵路的貫通,合肥對這條線路的依賴程度逐漸降低;最為雪上加霜的是,徐州迴歸上海局和全國鐵路分局的撤銷,導致蚌埠作為樞紐的最後一個緣由都已消失,蚌埠這個火車拉來的城市,失去了鐵路優勢,也就基本失去了所有競爭力(比照其類似城市,鄭州石家莊都在短時間內取得了政治優勢而得以迅速發展,株洲則是大力發展經濟產業且傍依省城,如果比慘,寶雞柳州都可一戰)。
皖北的其餘三座城市,都是大規模人口輸出城市,別說阜陽是交通樞紐,那只是加速了皖北人口的外流。同時直到2003年,淮河流域依然時常氾濫災禍不斷,近些年稍有好轉。
而皖南呢?安徽很有趣的一點就是南北東西極其對稱,北方有兩淮,南方就有馬銅;北有蚌埠南蕪湖;北有阜陽南安慶;北宿亳,南徽池宣;東西六安滁州;合肥在皖之中。但是,雖然一一對應,狀況卻很不同。馬鞍山、銅陵的鋼鐵和有色金屬產業,在當代,是要比兩淮的煤化工什麼的潛力高百倍,況且馬銅傍長江,依寧杭,投資環境和條件要比兩淮好太多。
蕪湖與蚌埠恰恰相反,蚌埠是以鐵路為起始,靠鐵路帶動產業發展,而蕪湖,鐵路則極其落後,具體不多表。但蕪湖卻用僅有的一點對於其他皖南城市的交通優勢,成為中心城市,抓住了產業發展的許多機遇,坐穩安徽第二城,並藉此,發展地方交通:等到商杭高鐵建成的時候,蕪湖已經將成為安徽鐵路第二城,並且進一步鞏固是安徽水運老大的位置。
安慶與阜陽類似,人口眾多且多在各轄縣,但阜陽是鐵路樞紐,而安慶,額,在半個月前寧安高鐵通車前,還安徽16市鐵路最末端的城市。這恰恰是安慶比照阜陽的優勢,阜陽的鐵路優勢大大加劇了人口向滬蘇杭廣深莞的流失,而安慶人口(加上本來人口密度就遠低於皖北,土地承載適中)則多居於本地,合肥是安慶人口頭號外流地區,而合肥對於其餘地方當地產業的帶動作用,雖然不能說多大,但比莞深則是強太多。
第三。文化。從上面已經差不多能看出南北一些差異了,現在說說皖中三市(也可以說包括安慶四市和包括老巢湖的五市)對於全省的影響和在全省的地位。
六安是全省存在感最低的城市,不瞭解的人可能覺得六安是全省發展最落後的地區,但是,六安已經坐穩合肥的小弟位置,雖然是全省倒數第二個通鐵路的城市,但是十年的時間,不知不覺六安已經成為全省高鐵通達程度第三、高鐵班次與蚌埠並列第二,並且擁有若干始發滬杭車次的城市,另外,六安還有其他省內城市少有的航空交通優勢(馬蕪亦有)。同時,六安經濟產業穩步發展,已經基本擺脫倒數。
滁州是個很矛盾的城市,轄縣有和南京很近的,有跟蚌埠很近的,還有和合肥很近的,可以說市區吸引力很弱,但滁州是安徽的東大門,但這一點就可以支承發展。滁州六安其發展程度恰好介於皖北平均水平和皖南平均水平之間。
最後單說合肥對於全省的影響(合肥的地位不用多說,現在合肥確實發展到各個中心的位置了)。合肥是安徽唯一人口淨流入城市,在肥外來人口,以六安、阜陽、安慶最多,對各市影響,利弊各有。總結,安徽南北差異確實很大,但都是有客觀條件,且每一個條件都應當被顧及,不要刻意放大某一點而忽視其他問題的存在。
其實也可以這麼說,安徽南北的差異並不大,在給了皖南較發達的經濟條件的時候,卻給了他們遠少於皖北的人口,這才產生了一種平衡的狀態以至於南北會有很大的爭論。試想,川西三州和成德綿差異不大嗎?鄂西鄂東、湘西湘東差異不大嗎?但是那些省份剛好人口集中的地區恰好也是經濟發達的地區,以至於經濟欠發達的城市較少的人口失去了發言權,使人感覺矛盾差異並不大而已。即使鄰省江蘇,在蘇南蘇北人口密度接近的時候,蘇北的聲音也都已經基本埋沒在不知何處了——如果說一個省份的核心應該是人口基礎和經濟水平兼具的地方,那麼對於安徽,這個地方是顯而易見的。
在我眼裡,合肥是最充滿鬥志的城市。這座城市始終讓你看到希望和力量。
十年超越八個省會城市,2017成功躋身全國省會城市十強,超越濟南位居省會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