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峰山女史

    沒有。後金一直沒有能突破關寧鐵騎把守山海關寧遠一線,皇太極多爾袞只好從內蒙古長城喜峰口突破,劫掠內地,威脅京師…而寧遠是明軍主動放棄…

  • 2 # 歷史深度揭秘

    總的來說,並沒有誇大多少,當時的關寧鐵騎確實算的上能征善戰了,在明朝已經在風雨中飄搖的時候,關寧鐵騎的出現,多少成了那個時代的一點幻想。有的人把關寧鐵騎評成歷史上十大精銳部隊,也不算誇張,畢竟如果單挑的話,作為純騎兵算的上無敵了,而且關寧鐵騎打出來的一些戰績,確實能夠讓人心服口服!

    這支部隊的前身是祖大壽的私軍,並不被朝廷直接統轄的,其中人員組成也五花八門,主要是由被滿族人迫害的蒙古人和遼東一些本地的良家子,因為心中都對滿族人異常的仇恨,在作戰時都很勇猛。但這時的關寧鐵騎也還並不強,畢竟是祖大壽的私人部隊,沒有朝廷的支援,武器等裝備並不是很好。

    到了明朝中後期,北方戰事也越來越吃緊,滿族人常常以騎兵不斷騷擾明朝邊界,如入無人之地。於是,明朝當局準備建立一支屬於自己的騎兵,以此來抵禦滿人的侵擾。這個時候,關寧鐵騎的重要人物—袁崇煥出場了,他帶著滿腔熱血來到了前線,收編了祖大壽的兵馬,在此基礎上不斷擴張軍隊。吸取祖大壽的招兵方式,專門招收與滿族人有深仇大恨的壯漢,並配以明朝最先進的武器,組建起了一支9000多人的騎兵部隊,並開始不斷與滿族人交戰。

    在袁崇煥的培養下,關寧鐵騎逐漸有了與滿族人在野外戰鬥的能力,在明朝天啟7年,關寧鐵騎證明了自己。當時皇太極剛坐上滿族人的頭把交椅,準備以一場戰鬥來證明和鞏固自己的地位,他把目標選在了寧遠,這個讓努爾哈赤頭疼的城鎮。戰鬥開始,明軍利用城牆的優勢,不斷以大炮等火器對滿族人開始轟炸,這對滿族人來說是家常便飯,每次攻打,明軍只會這一套,衝過去,明軍就成了羊羔,隨意屠殺。但是這一次,讓滿族人大敗而歸,再快要衝進城鎮時,寧遠城門大開,關寧鐵騎呼嘯而出,皇太極猝不及防,損失慘重,關寧鐵騎這一仗,打出了自己的威名,也證明了滿族人是可以戰勝的。

    但是,關寧鐵騎再強,它也只有一支,漫長的明朝邊界怎麼能守護的過來。於是在皇太極的領導下,再一次策劃了一起專門針對關寧鐵騎的戰役,準備一戰打垮明軍的心理。於是,滿族人繞道前行到京城周圍,準備以逸待勞迎戰關寧鐵騎,在得到緊急回朝的命令後,袁崇煥率領部隊趕回京城,因為馬匹的原因,有4000多人滯後。當鐵騎進入到滿族人設下的圈套後,滿族人為了一戰而勝,全軍出擊,袁崇煥拼死抵抗,邊打邊退,隨後滯後的4000關寧鐵騎陸續趕到,側翼衝擊滿族人的軍隊,將滿族人圍困在一起,京師方面也派出步兵出來協助關寧鐵騎,滿族人看到自己的目的已經不可能完成之後,陸續撤出了戰鬥。

    上面的戰爭,足以證明關寧鐵騎的強悍,並不是隨意誇大而已,可是可悲的是在明朝滅亡之際,關寧鐵騎在遼東並沒有回京,而是眼睜睜的看著大明被起義軍攻破京城。關鍵在於作為漢人的鐵騎兵團最後在吳三桂的帶領下,投降了滿族人,成了滿族人的前鋒,在攻打南方時,關寧鐵騎可立下了不少功勞呢!

  • 3 # baixueyan209

    關寧鐵騎的戰鬥力是否強大可以從他的戰鬥單位組成講起,關寧是由離家的遊民組成,訓練一定不如正規軍。但為了保衛自己家園,拼了.

  • 4 # 火器工坊

    如果是按照《明朝那些事兒》的記述來看,確實關寧鐵騎的戰鬥力被誇大了。不過這支鐵騎軍確實明朝末年實力最強的隊伍,雖然不像小說裡那樣可以壓著清軍打,但是和滿清八旗的正白鑲黃同等人數打個五五開還是沒什麼大問題的。

    這裡要區分一個概念,即關寧鐵騎和關寧軍還不是一回事。關寧軍是孫承宗和袁崇煥花了兩年的時間在大明遼西地區透過朝廷增兵和招募原遼東遺民而組建的朝廷募兵,裡面分為車—騎—步三大塊,在孫承宗時代,關寧軍的步騎車比例大概在步:騎:車=3:1:3,而到了袁崇煥擔任督師的時候,為了追求更高的機動力,關寧軍的組成中騎兵的數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大致到了步:騎:車=3:5:3的比率。而所謂的關寧鐵騎,只是關寧軍騎兵中的家丁部隊而已。

    寧遠大捷之後,袁崇煥為遼東巡撫,他為了能夠和清軍硬碰硬的野戰,花了兩年的時間訓練出了一支五萬人規模的重騎兵部隊,這些人及其擅長野戰,裝備精良,有高質量40斤重的棉布鐵甲,還有各種精緻的馬槍、可以當錘子使的三眼銃和眉間刀以及弓箭,其統兵將領為祖大壽。對於關寧鐵騎之所以可以成軍這麼快,並且短短兩年便可以如此善戰,根源是崇禎元年三月前後,有約十萬眾蒙古部落歸順明廷,被時任遼撫安置在錦州附近,遼鎮將領即從中招募大批精壯善戰之夷人充做家丁,時錦州總兵祖大壽更直接將部分蒙古人整編為降夷左右營,以蒙古部落首領為將,成為了祖大壽直屬指揮的一直精銳軍隊,人數約三千人左右。也就是說這五萬騎兵部隊中最善戰的是三千人,而且具有鮮明的家丁特色。而明末最抗造的關寧鐵騎,也就是這3000多人。

    至於關寧軍打的仗也是有的,八旗軍有過兩次大規模的正面戰爭,跟農民軍更是打了大大小小十數場。其中打農民軍基本上是碾壓式摩擦,這個沒什麼說頭。就說一下和八旗軍打的兩場戰役:廣渠門之戰和松錦大戰。

    根據廣渠門作戰的情況,祖大壽自帶一軍在城門南,那必然最精銳的三千人都在自己跟前。根據史料顯示,莽古爾泰是率領左翼四旗並蒙古諸部,在到達廣渠門之後率先和祖大壽交手,而激戰之後,祖大壽力退敵軍。四旗兵力理論上是3萬人馬,另外蒙古從軍是2000,而祖大壽這邊應該也是關寧軍主力,人數上和清軍相差不大,所以從這個戰績來看,關寧鐵騎和清鑲白旗以下的旗軍戰鬥力是不相上下的。

    在松錦大戰中,關寧鐵騎已經被吳襄和祖大壽交給了吳三桂。乳峰山會戰,吳三桂以兩萬鐵騎軍反覆衝入清軍陣中,直接將兩萬清軍伏兵打的七零八落。比較好笑的是,此役清軍擊退明軍的進攻所用的戰術,竟是明軍曾經最擅長的火炮戰術。

    所以說雖然關寧軍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強,但也絕對是明軍裡實打實的中堅力量了。

  • 5 # 三橫兩豎的毛

    吹捧為主,騎兵決戰往往異常慘烈,歷朝歷代大規模騎兵對戰甚至都是動輒數千人傷亡,關寧軍從起家開始到叛亂覆滅,就沒有過正兒八經的打過一次騎兵會戰裡斬殺和傷亡過千的。由此可見關寧軍根本就沒有起過它所佔的資源應該有的作用,明朝財政困難,很大程度上上就是因為北軍光吃不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充電器帶這VOOC幾個英文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