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其實在經濟學內部也有很多流派的不同的回答。我只舉一個例子來說明,經濟學是如何改變人們對社會經濟的看法,並且提出更深層次的問題和探索更穩妥的解決方法的。
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面對緊迫的經濟發展問題,曾經引進過歐美日本的經濟學教材。其中,最著名的教科書之一,是曾經多次再版、並被譯成多種文字的美國紐約大學發展經濟學教授Michael P. Todaro(託達羅)的教材(黃衛平譯,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1996年)。
在該書中,託達羅教授用提問的方式,對經濟發展的主要內容做了如下概括:
(1)發展的真正含義是什麼?不同的經濟概念和理論對於理解發展過程有何作用?
(2)窮國和富國之間的收入差距為何這麼大,而且還在繼續加大?
(3)國民經濟和國際經濟增長的源泉在哪裡?哪些人能夠從這一增長中獲益?原因何在?
(4)經濟欠發達現象是由內部原因,還是外部原因引起的?它們各自有哪些理論觀點描述?
(5)我們能夠從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中,吸取哪些經驗和教訓?當代發展中國家的初始條件與工業化前夕的發達國家的初始條件相比,有何異同?
(6)全球化的含義是什麼?它對發展中國家有何影響?
(7)婦女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是什麼?
(8)國民健康狀態不佳,對發展有何影響?應當如何解決?
(9)人口增長是否威脅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進步?成員較多的大家庭在普遍貧窮和經濟不安全的背景下,是否有經濟意義?
(10)發展中國家的失業(特別是在城市),為何如此嚴重?為什麼依然有很多農村人口不斷地遷往城市?
(11)如何才能有效地促進農業發展?是依靠提高農產品價格,還是需要建立一個新的農村體制(含土地的重新分配、道路、交通、教育以及信貸等等)?
(12)什麼是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它是否需要付出更大的經濟代價?誰應當承擔全球環境惡化的主要責任——富裕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
(13)發展中國家的教育體制,是否真正可以促進經濟發展,或者它們僅僅是——使某些特殊集團或階級得以保持其財富、權力和影響的一種機制?
(14)擴充套件國際貿易對發展中國家真的有利嗎?其利益是如何在一國內部與各國之間分配的?
(15)發展中國家應當促進農產品或低附加值產品的出口,還是應當透過建立本國的重化學工業化或高科技產業,並出口其產品?
(16)發展中國家應當如何看待外資和外債?它們的作用和含義是什麼?
(17)發展中國家政府應當在何時、何種條件下采取外匯、關稅、進口配額等措施來推動本國的工業化程序或改善國際收支問題?IMF或世界銀行的政策建議,對發展中國家有哪些影響?
(18)是否應當鼓勵大規模的、強有力的多國合作投資於貧困國家經濟?其理由和條件是什麼?“世界工廠”和貿易與金融的全球化,對國際經濟關係的影響是怎樣的?
(19)來自富國的經濟援助的效果如何?發展中國家是否應當繼續尋求這種援助?其條件和目的是什麼?
(20)發展中國家應當透過自由市場和經濟私有化來解決經濟問題,還是應當發揮政府的重要作用?
(21)在促進發展的過程中,金融和財政政策發揮著什麼作用?高額軍費開支會刺激,還是阻礙經濟的增長?
(22)前蘇聯東歐國家從共產主義向資本主義的經濟轉型,將如何影響國際資本和援助流向第三世界?
(23)在21世紀,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有哪些?在整個世界範圍內,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之間相互依存的進一步發展,是有助於還是阻礙了發展程序?
我們可以看到儘管這些問題是幾十年前提出的,但是其涉及範圍之廣,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託達羅繼續解釋——
當我們把發展視為整個社會和社會系統向著“更美好”或“更人道”的生活前進時,我們都相信……要理解發展的內在含義,起碼要有三個基本組成部門或核心價值作為思想基礎和實際指導方針。這些核心價值是——基本生活需求、自尊、自由——它們代表了所有個人和社會追去的共同目標。它們與所有時代的社會和文化中的基本人類需求相聯絡。
接著,他簡要地解釋了“發展”所包含的三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核心價值的主要內容:
(1)基本生活需求。它包括食物、住房、健康和保護。這些基本需求中的任何一項得不到滿足或嚴重匱乏的時候,就意味著存在“絕對不發達”的狀況。只有這些基本需求的到了滿足,一個人才能去追求更高的目標。正如聯合國《1994年人類發展報告》的前言所指出的那樣:“人類帶著既定的潛在能力來到這個世界上。發展的目的就在於創造處一種環境,使所有的人都能夠施展它們的能力,不僅為這一代,也為下一代提供發展的機會。人類發展的真正基礎是對每一個人生存權利的普遍承認。”
(2)自尊。即一種能夠感受到自身價值的自尊感,而不是為了他人的目的被作為工具來使用。所有的人和社會都在尋求某種自尊的基本形式,儘管這些形式可能被稱為權威、個性、尊嚴、尊重、榮譽或社會承認。第三世界意識到,發展是獲得尊嚴的必不可少的途徑。
(3)自由。它的含義是與政治自由有所不同,主要是指把人從異化的物質生活條件和從自然、無知、悲慘的境況、種種慣例及教條主義的信仰的社會奴役下解放出來。它意味著社會及其成員具有擴大的選擇範圍,以及在追求發展目標的時候所受到的外部束縛最小化。正如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W・阿瑟・劉易斯指出的那樣:“經濟增長的好處並不在於財富造成的幸福的增長,而在於它擴大了人類選擇的範圍。”
聯絡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我們可以看到,上述理論問題我們在實踐中幾乎都遇到過,並且都較好地解決了。當然,並不是說問題並不存在了。其實,上述問題不僅依然存在,而且,我們在新時期還遇到了新的問題。不過,可以相信的是,這些問題及其相關問題的解決,無疑會讓我們的發展走向更高一級的臺階。
上面這個例子或許有助於解答您提出的問題。
這個問題,其實在經濟學內部也有很多流派的不同的回答。我只舉一個例子來說明,經濟學是如何改變人們對社會經濟的看法,並且提出更深層次的問題和探索更穩妥的解決方法的。
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面對緊迫的經濟發展問題,曾經引進過歐美日本的經濟學教材。其中,最著名的教科書之一,是曾經多次再版、並被譯成多種文字的美國紐約大學發展經濟學教授Michael P. Todaro(託達羅)的教材(黃衛平譯,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1996年)。
在該書中,託達羅教授用提問的方式,對經濟發展的主要內容做了如下概括:
(1)發展的真正含義是什麼?不同的經濟概念和理論對於理解發展過程有何作用?
(2)窮國和富國之間的收入差距為何這麼大,而且還在繼續加大?
(3)國民經濟和國際經濟增長的源泉在哪裡?哪些人能夠從這一增長中獲益?原因何在?
(4)經濟欠發達現象是由內部原因,還是外部原因引起的?它們各自有哪些理論觀點描述?
(5)我們能夠從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中,吸取哪些經驗和教訓?當代發展中國家的初始條件與工業化前夕的發達國家的初始條件相比,有何異同?
(6)全球化的含義是什麼?它對發展中國家有何影響?
(7)婦女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是什麼?
(8)國民健康狀態不佳,對發展有何影響?應當如何解決?
(9)人口增長是否威脅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進步?成員較多的大家庭在普遍貧窮和經濟不安全的背景下,是否有經濟意義?
(10)發展中國家的失業(特別是在城市),為何如此嚴重?為什麼依然有很多農村人口不斷地遷往城市?
(11)如何才能有效地促進農業發展?是依靠提高農產品價格,還是需要建立一個新的農村體制(含土地的重新分配、道路、交通、教育以及信貸等等)?
(12)什麼是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它是否需要付出更大的經濟代價?誰應當承擔全球環境惡化的主要責任——富裕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
(13)發展中國家的教育體制,是否真正可以促進經濟發展,或者它們僅僅是——使某些特殊集團或階級得以保持其財富、權力和影響的一種機制?
(14)擴充套件國際貿易對發展中國家真的有利嗎?其利益是如何在一國內部與各國之間分配的?
(15)發展中國家應當促進農產品或低附加值產品的出口,還是應當透過建立本國的重化學工業化或高科技產業,並出口其產品?
(16)發展中國家應當如何看待外資和外債?它們的作用和含義是什麼?
(17)發展中國家政府應當在何時、何種條件下采取外匯、關稅、進口配額等措施來推動本國的工業化程序或改善國際收支問題?IMF或世界銀行的政策建議,對發展中國家有哪些影響?
(18)是否應當鼓勵大規模的、強有力的多國合作投資於貧困國家經濟?其理由和條件是什麼?“世界工廠”和貿易與金融的全球化,對國際經濟關係的影響是怎樣的?
(19)來自富國的經濟援助的效果如何?發展中國家是否應當繼續尋求這種援助?其條件和目的是什麼?
(20)發展中國家應當透過自由市場和經濟私有化來解決經濟問題,還是應當發揮政府的重要作用?
(21)在促進發展的過程中,金融和財政政策發揮著什麼作用?高額軍費開支會刺激,還是阻礙經濟的增長?
(22)前蘇聯東歐國家從共產主義向資本主義的經濟轉型,將如何影響國際資本和援助流向第三世界?
(23)在21世紀,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有哪些?在整個世界範圍內,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之間相互依存的進一步發展,是有助於還是阻礙了發展程序?
我們可以看到儘管這些問題是幾十年前提出的,但是其涉及範圍之廣,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託達羅繼續解釋——
當我們把發展視為整個社會和社會系統向著“更美好”或“更人道”的生活前進時,我們都相信……要理解發展的內在含義,起碼要有三個基本組成部門或核心價值作為思想基礎和實際指導方針。這些核心價值是——基本生活需求、自尊、自由——它們代表了所有個人和社會追去的共同目標。它們與所有時代的社會和文化中的基本人類需求相聯絡。
接著,他簡要地解釋了“發展”所包含的三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核心價值的主要內容:
(1)基本生活需求。它包括食物、住房、健康和保護。這些基本需求中的任何一項得不到滿足或嚴重匱乏的時候,就意味著存在“絕對不發達”的狀況。只有這些基本需求的到了滿足,一個人才能去追求更高的目標。正如聯合國《1994年人類發展報告》的前言所指出的那樣:“人類帶著既定的潛在能力來到這個世界上。發展的目的就在於創造處一種環境,使所有的人都能夠施展它們的能力,不僅為這一代,也為下一代提供發展的機會。人類發展的真正基礎是對每一個人生存權利的普遍承認。”
(2)自尊。即一種能夠感受到自身價值的自尊感,而不是為了他人的目的被作為工具來使用。所有的人和社會都在尋求某種自尊的基本形式,儘管這些形式可能被稱為權威、個性、尊嚴、尊重、榮譽或社會承認。第三世界意識到,發展是獲得尊嚴的必不可少的途徑。
(3)自由。它的含義是與政治自由有所不同,主要是指把人從異化的物質生活條件和從自然、無知、悲慘的境況、種種慣例及教條主義的信仰的社會奴役下解放出來。它意味著社會及其成員具有擴大的選擇範圍,以及在追求發展目標的時候所受到的外部束縛最小化。正如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W・阿瑟・劉易斯指出的那樣:“經濟增長的好處並不在於財富造成的幸福的增長,而在於它擴大了人類選擇的範圍。”
聯絡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我們可以看到,上述理論問題我們在實踐中幾乎都遇到過,並且都較好地解決了。當然,並不是說問題並不存在了。其實,上述問題不僅依然存在,而且,我們在新時期還遇到了新的問題。不過,可以相信的是,這些問題及其相關問題的解決,無疑會讓我們的發展走向更高一級的臺階。
上面這個例子或許有助於解答您提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