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神秘人

    德國皇帝難復辟啊!從第一世界大戰開始,整個歐洲就處在民主變革之中,君主主導國家的制度已經沒有市場了,最多也就是像英國的君主立憲制一樣,再說了,德皇已經沒有威望了,輸掉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自己都跑到外國去了,再者德國國內的容克地主集團完成資本主義的變革,不會再想回到君主的社會了。德國的民眾也不會接受一個君主,會接受一個能扭轉德國國內頹廢的國勢的強人,像希特勒一樣,只是希特勒是惡魔,把德國帶上了不歸路。

  • 2 # 燁子

    我認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當時德國希望一雪一戰恥辱,而且當時協約國卻是對德國剝削過度,再加上德國民族性格推波助瀾,所以二戰是肯定發生的,不過我想問一下,德皇本來就是戰爭販子,他上任不存在會不會發生戰爭的問題,只存在程度問題。

  • 3 # 青年維也納

    如果德皇復辟二戰還真的有可能避免。

    (當然到1930年代普魯士保王黨人心目中希望的皇帝已經不是中間這位了,而是左邊的這位威廉皇儲,如果1934年他作為皇帝威廉三世回到柏林那麼很可能就沒有什麼二戰了)

    很多人口口聲聲二戰的真實歷史,卻連基本的事實都沒搞明白。以希特勒為首的法西斯運動和以容克貴族軍官團為首的普魯士軍國主義是兩股不同的勢力。而且在容克貴族眼中,納粹分子和德共沒有什麼不同,都是一幫沒教養的瘋狂的窮鬼。如果讓這些貴族軍人自由決定怎麼對付希特勒,那他們的選擇和1918年對付羅莎盧森堡或者李卜克內西沒什麼區別,都是一槍托打翻,然後頭上開一槍往路邊一扔了事。至於說本問題下有人提到的所謂容克貴族資產階級化,那根本是無稽之談,容克貴族從19世紀末就在下坡路上狂奔。他們在十九世紀三十到六十年代裡賺的錢,幾乎沒有被投入到農業技術、水利工程以及基礎設施建設上。到了二十世紀初他們已經嚴重依賴在政府擔任文官或者在軍隊當軍官的工資收入了。到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他們更是拼盡全部力量來要求政府扶持和救濟。興登堡總統之所以拋棄布呂寧內閣,原因就在於布呂寧始終要和社會民主黨人把持的普魯士邦政府一起推動對容克貴族的救濟專案,而社民黨肯定不會採取對地主有利的方案。而施萊歇爾失去興登堡的信任的原因利,興登堡總統的那些容克地主鄰居認為施萊歇爾也跟他們不是一條心也是重要原因。

    (興登堡總統和皇儲威廉握手,跟納粹黨相比普魯士軍人更愛他們的國王兼皇帝)

    希特勒從1928年開始就跟德國保皇黨接近,試圖爭取他們的支援,而且因為找上胡根貝格這樣的門路,希特勒也確實逐漸和右翼黨派取得了諒解,甚至從他們的支持者中得到了大批支持者,甚至透過他們希特勒跟德國大工業家、金融家集團也建立了聯絡。但是建立聯絡是一回事,讓對方對希特勒睜眼閉眼是一回事,給錢就是另一回事了。實際上1933年以前納粹黨從這些保守派集團手裡拿到的錢微乎其微。這些大工業家的錢主要流向興登堡,其次是那些傳統的右翼黨派,他們甚至給德共的錢都比給納粹的多。其原因何在呢?

    因為對這些工業家、金融家、貴族來說納粹和德共並沒有什麼不同,都是一夥在經濟危機裡陷於瘋狂的窮人。而德共背後有工會,如果不跟德共保持友好,自己的工廠就可能受到罷工的大家,而納粹嘛,反正也成不了事,又不會主動跟自己過不去,就讓它們去努力的咬德共吧,錢可以給一點但是多了沒有。

    (皇儲這張牌也是希特勒始終抓在手裡的,對復辟的善意幾乎是草根的納粹唯一接近總統府的道路)

    所以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納粹黨到1933年實際上已經走到上絕路,這時候黨的財政已經枯竭,根本無法再投入一次新的大選,而且即使傾家蕩產砸鍋賣鐵的投入了1933年的新一次大選,納粹黨也根本沒有把握贏得議會多數,因為1932年7月31日和11月6日這短短的九十幾天里納粹黨已經動用渾身解數投入了兩次大選,而這兩次大選都沒能讓納粹過半數,不但沒能過半數納粹得到的選票還下降了204萬票。如果1933年年初納粹在沒有執政的情況下第三次號召支援自己的選民到投票站去,它損失的票數會更多。短短的半年裡三次大選一次比一次票數低,而興登堡總統絕不可能接受希特勒作一個沒有議會多數支援的總統內閣的總理,那時候選民對納粹的審美疲勞就會完全暴露,納粹黨內的政治家對前途的絕望就會讓1932年險些推翻希特勒的內部矛盾徹底爆發。納粹黨將如彗星一樣在魏瑪共和國的歷史上乍生乍滅。

    簡單的說如果施萊歇爾不去推翻布呂寧而讓毫無政黨支援的巴本當總理,那麼布呂寧的中央黨和社民黨諒解的內閣是完全可以耗死希特勒的。1934年希特勒還當不上總理,他就可能樹倒猢猻散,也可能成為一次暗殺一次衝鋒隊政變的犧牲品。

    (這張圖上是最能決定希特勒命運的幾個人,總統興登堡右2,總理巴本左1,國防部長施萊歇爾右1,背對著我們的是總統府國務秘書邁斯納,其中施萊歇爾是皇儲威廉的好哥們,雖然1934年他死後,威廉皇儲竭力想要否認這一點)

    事實上只要施萊歇爾自己不跳到前臺去當總理而抓緊國防部大權,同時保持他和興登堡總統的友好關係。那麼放任希特勒上臺去採取暴力手段破壞魏瑪共和國,禁止德共和社民黨反而更有利於復辟。1933年施萊歇爾推到巴本的理由是,國防軍無法同時鎮壓左右雙方的武裝暴動,但是到1933年希特勒已經摧毀了社民黨和德共甚至禁止了納粹以外的所有政黨。那麼左翼的武裝力量也就蕩然無存了,國旗隊、鋼盔團此時都被併入了衝鋒隊,但他們對納粹並不服氣。只要施萊歇爾這時候依然保持著自己對總統府的影響,靜靜等到《授權法》透過興登堡總統自己被希特勒架空。施萊歇爾就可以毫不費力氣的拿到一張總統簽署的採取非常手段恢復國家秩序和查禁納粹黨的命令。

    (如果1934年皇帝復辟那麼納粹黨就會被血洗,之後德國就可能回到帝國的老路上去)

    那時候軍隊採取段然手段把希特勒、戈林、羅姆拖出來直接槍斃,然後把屍體往河裡或者路邊一扔,然後對沖鋒隊和納粹黨進行血洗。等到街上的血跡清洗乾淨,硝煙和血腥味散盡,威廉皇儲就可以作為威廉三世皇帝回到柏林。然後任命一個文官成為帝國宰相,同時以皇帝敕令的方式恢復社民黨、中央黨和德共。施萊歇爾繼續作國防部長,興登堡則作為再造帝國的功臣被封為公爵和帝國諸侯然後榮歸故里,就再也沒有什麼第二次世界大戰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鳳凰與朱雀,哪個更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