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echo小茵茵

    我們並不是一出生就會用合適的方式表達情緒,尤其是對於語言能力還沒那麼發達的孩子來說,更容易直接動手。動手就分兩種,一個是打別人,一個是打自己。

    孩子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就打自己,是在對父母表達自己巨大的憤怒不滿,首先,這個情緒是正常的,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情緒問題的時候容易把情緒和行為一鍋端。

    不能打人和不能生氣是兩回事,生氣是可以的,而且是很正常的,不恰當的是打人或者打自己這個行為。

    處理孩子情緒行為問題的原則是:孩子的情緒要肯定並且接納,對於不恰當的行為要引導。示範讓孩子學習更合適的表達方法。

    當父母沒有滿足孩子的需要,孩子其實是對父母不滿的,這個攻擊性本該是對準父母的,一般的孩子會打父母或者摔東西,總是,攻擊性是對外的,而攻擊性對內的孩子就會出現打自己的行為。

    原因是,這一類孩子大多被過度嚴格的要求不可以出現攻擊行為。這可能並不是家長定了多少規則,而是家長內心對於攻擊性表達的極度牴觸,當然也有相當多的家庭確實在這方面的規則會特別多和嚴格。

    人類的攻擊性是本能,攻擊效能夠保護我們,能夠讓我們和別人保持恰當的人及界限,如果一個沒有脾氣的人是會被欺負死的。對於孩子來說,攻擊性沒有得到很好的馴化,會以很原始的方式表達,就是不高興了就打就哭就撒潑打滾。

    一個不那麼害怕自己攻擊性的家長會允許孩子適當的表達攻擊性同時引導孩子用更加社會化的方式去改善行為。而一個十分懼怕甚至厭惡自己攻擊性的家長就很容易想把孩子的攻擊性也一併滅掉。

    但是情緒是滅不掉的,既然你不允許孩子對外表達,孩子就會把這種攻擊性轉向自身,不能攻擊你那我就攻擊我自己。

    所以,如果想要孩子停止這種行為,需要首先允許孩子表達攻擊性,肯定他的負面情緒的存在,然後引導孩子用更恰當的方式去表達,比如跺腳、握拳、語言表達等等。

  • 2 # 壹父母

    寶寶在1-3歲的階段,逐漸形成了自我意識,但是自己卻不具備完整的語言表達能力,所以一旦要求得不到滿足,產生了挫折感的時候,又無法用語言來正確表述,就會發生打自己的頭的現象,其實寶寶是找不到正確發洩情緒的方式。

    作為家長,不必過於焦慮,第一是弄清楚寶寶打自己是生理原因(當頭部疼痛或者耳朵發炎的時候,寶寶也會透過打自己來緩解疼痛)還是心理原因,如果是生理原因當然是及時就醫。如果是因為需求得不到滿足的心理原因,家長不必過分焦慮。首先,要想辦法幫助寶寶把這個情緒發洩出來,比如,遞給他一個布做的玩偶讓他來發洩,或者把寶寶轉移到比較柔軟安全的環境,讓他不要傷到自己,不要過分關注,也不要自己情緒激動,要儘量淡然地面對寶寶。如果寶寶一時停不下來,可以簡單地告訴他不要這樣,然後輕輕地把寶寶的手拿開。

    等寶寶的情緒逐漸平穩下來的時候,家長可以再跟寶寶進行交流,慢慢引導他說出自己的情緒,然後商量一個替代的方法,比如播放一些有節奏的音樂,來教寶寶一起拍手、蹦跳等等,透過這些沒有傷害的方式,來宣洩自己的情緒。

    總的來說,家長需要清晰地傳達這樣一個資訊:生氣可以,但是以消極、發脾氣或者造成傷害的方式發洩怒氣是不可以接受的。因此,孩子需要知道,如過不用吼叫、發怒、摔東西等方式表達,還能怎樣來表達自己內心的煩惱與壓抑?要教會寶寶孩子還學會了如何尋求有效的溝通途徑來解決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年級和竹子有關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