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採桑子, 宋·歐陽修 群芳過後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攏。雙燕歸來細雨中。
25
回覆列表
  • 1 # 文學名句

    群芳過後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攏。雙燕歸來細雨中。

    【賞析】

    這是歐陽修歸隱潁州後所寫的詠西湖風光《採桑子》組詞的第四首。此詞重在表現見樂景而由樂轉哀的審美感受,寫西湖暮春美景與惜春之嘆。大致可分春殘、天晚、人散、Swift四個小片斷。

    上片首句總寫暮春殘景,雖萬花紛謝,落紅滿眼,仍不失為一種美,因為這是在西湖秀麗的背景上。如美人未經梳洗或殘妝垢面,仍無礙天生麗質而不失國色。且因詞人是來遊湖,並非賞春,所以眼中的春殘芳謝,更別有一番景緻。你看那“飛絮濛濛”不就是非此芳節而無從領略的嗎?還有那欄杆邊依依垂柳,整天價在微風中拂動著。“盡日風”,寫出了此時湖畔的冷清無人。正由於在一片寥廓之中,盡日為風吹拂的垂條才會如此惹人注目。

    下片“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又著一“盡”字,遂強調了作者的複雜矛盾心理。整日風吹柳搖,還未令人對空曠的遊覽勝境有什麼特殊的感觸,但日將盡,清靜既久,追憶起昔時笙歌歡語的熱鬧場景,方才“驀地”悟出當初的喧鬧還真有些讓人留戀。

    人的心理就是這樣:什麼東西在眼前的時候,並不怎麼覺得它的可貴;一旦失去了,方才備感其價值。惜憾之情也隨之而生。湖光猶在,然而笙歌不存、景殘人去,仍不免讓人覺得似乎有些缺憾與索寞。這第二個“盡”字,既寫出了春晚人去,又含蓄地迴應前一個“盡”字,暗示天色漸晚。於是作者的興致也漸漸地消褪。可正這時,細雨紛紛飄灑湖天,作者既無餘興,只好“垂下簾櫳”,痴痴地矚目雨中飛翔的雙燕:這對小生靈相親相愛,低語呢喃,真令人豔羨。

    “微Swift雙飛”的場景,伴隨著細雨帶來的一陣輕寒,又加重並烘染了詞人“落花人獨立”的心緒。喧極歸寂,樂極轉哀,唯有雨中雙燕反襯出賞玩暮春殘景的詞人凝眸湖波煙雨的無奈神情。

    古人多感春生恨,而歐陽修這首小令卻寫出了春意闌珊中,詞人力圖擺脫春恨模式框範,在春空野靜中賞美尋趣的努力。然而這種努力終歸沒有成功。西湖再好,難慰孤寂。結句細雨歸燕,引出詞人莫可名狀的惆悵。這首小令常為人稱道,大概就是因為純以景傳情,而無限深意自在其中的緣故吧

    【白話】

    雖說是百花凋落,暮春時節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殘花輕盈飄落,點點殘紅在紛雜的枝葉間分外醒目;柳絮時而飄浮,時而飛旋,舞弄得迷迷濛濛;楊柳向下垂落,縱橫交錯,在和風中隨風飄蕩,搖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風中,怡然自得,整日輕拂著湖水。遊人盡興散去,笙簫歌聲也漸漸靜息,才開始覺得一片空寂,又彷彿正需要這份安謐。回到居室,拉起窗簾,等待著燕子的來臨,只見雙燕從濛濛細雨中歸來,這才拉起了簾子。

  • 2 # 一花一世界3917

    《釆桑子》整首詞情景交融,以動顯靜,動靜交錯!語言清麗,風格空靈,體現了歐陽修高超的文學底蘊!

    釆桑子

    歐陽修

    群芳過後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詞人運用了落花、飛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遠的暮春圖景:落紅零亂滿地,楊花漫空飛舞,欄畔柳條盡日斜拂於春風之中!孤寂清冷中體味出安寧靜謐的美趣,表達了繁華喧鬧消失後既覺有所失的空虛,又覺獲得寧靜、無所牽繫閒適的矛盾心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白日夢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