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微觀歷史

    二者兼有,而且智謀和人心並不是秦始皇奪取天下最重要的原因。

    背景介紹:

    公元前230年,秦國的虎狼之師在嬴政的命令下,開始進攻南韓,從而揭開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戰爭。僅僅十年時間,秦國便兼併六國一統天下。那麼秦國能這麼快統一六國的原因是什麼呢?是智謀還是人心,又或者是別的什麼其他原因?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先說智謀和人心

    之所以先說智謀和人心是因為這兩個原因是這個問答的標題中提出來的。首先我們必須要肯定智謀和人心肯定是秦始皇能夠一統天下的兩個原因。如果秦始皇沒有智謀或者是不得人心,那麼別說是統一六國了,他能不能在秦國的政治鬥爭中活下來,恐怕都是個問題。因為當時的秦國,不但有一個呂不韋集團,還有一個嫪毐集團。嫪毐集團後來更是直接發動了叛亂。而秦始皇之所以能夠很快的平定嫪毐集團的叛亂,他的智謀和人心向背也是很重要的兩個原因。

    然而,這兩個原因卻不是秦始皇能夠統一天下的最關鍵原因。因為自古以來,懂智謀,得民心的國君多了去了,比如秦國的秦昭襄王、魏國的魏文侯、魏武侯、趙國的趙武靈王等等。很多國君都很懂智謀,而且很得人心(在他們自己的國家得人心,別國恐怕不行),但是他們都沒有統一六國,所以,智謀和人心是秦始皇能夠取得天下的兩個原因,但是卻不是最關鍵的原因。那麼什麼才是最關鍵的原因呢?我認為是趨勢,兩種趨勢導致了秦始皇最終統一天下。

    兩種趨勢: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最關鍵的原因

    第一種趨勢:秦國越變越強

    首先看一下秦國,提起秦始皇統一天下,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奮六世之餘烈”,可以說秦始皇前面的國君幾乎是代代明君, 而且明君活得時間還很長。

    首先是秦孝公,重用商鞅,實行變法,使秦國逐漸變強。

    接著是秦惠文王,重用張儀,打破六國的合縱。

    秦武王:重用甘茂,攻下宜陽,使得秦國可以兵出函谷。

    秦昭襄王:這個人更厲害,在位56年,繼續東進,摧垮六國的主力,為最後的統一奠定基礎。

    秦孝文王:正式繼位三天,就死了。談不上他是明君或昏君,暫且忽略不計。

    秦莊襄王:重用呂不韋,建立東郡。利用燕趙的矛盾,佔領趙國37城。

    可以說,正是由於前六世的不懈努力,使得秦國不斷的強大,而相應的六國不斷的衰弱。天下趨於統一的徵兆已經顯現出來了。再加上秦始皇的智謀,秦始皇統一天下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秦始皇

    第二種趨勢:六國越變越弱

    在戰國後期,六國越變越弱了,究其根本,那就是昏君庸主太多。

    首先說一下魏國: 魏國在戰國時期,因為魏文侯改革的原因,國力迅速增強,成為戰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國家,可惜的是傳到魏武侯手中的時候。因為魏武侯的嫉賢妒能,使得魏國的人才紛紛離開魏國,再加上經過商鞅變法後的秦國的打擊,最終魏國淪為弱國。而且從此以後再也沒有恢復國力。

    魏文侯

    南韓:雖然南韓也是戰國七雄之一,但是它卻是七雄之中最弱的一個。而且南韓好像也沒有出過什麼著名的軍事家。南韓最厲害的時期應該就是申不害變法之後,南韓有一段強盛時期。可惜的是申不害變法並不徹底,並沒有從根本上使得南韓富國強兵,所以變法也就只是曇花一現,最終支援變法的韓昭侯死後,南韓也逐漸的衰弱下去了。

    趙國: 趙國最厲害的莫過於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了。經過胡服騎射後的趙國,可以說是一個敢跟秦國硬碰硬的國家,而且趙武靈王還曾想過憑藉自己一國之力,就把經過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給滅了呢。由此可見趙國的強大,然而趙武靈王在傳位上的失誤,導致了自己最終在沙丘被活活餓死。繼位的趙惠文王雖然比不上趙武靈王,但是至少慧眼識人,能夠重用有能力的大臣,比如廉頗、藺相如等。而之後的趙孝成王連慧眼都沒有了,有事直接找公族,最終引發了秦趙的長平之戰,最後在這場戰爭中趙國近四十五萬人被殺,趙國徹底衰落下去了。

    趙武靈王

    楚國:楚國本來也是一個強國,但是因為變法不徹底(吳起變法),再加上後期的政治腐敗和秦國的接連打擊。楚國最後逐漸衰亡下去了。

    齊國:齊國是因為國策失誤,齊國早期因為齊愍王濫用武力,滅了宋國,結果招致五國伐齊,齊國被滅了五年,齊國復國之後。後期的君王后和齊王建,則乾脆不用武力了。最終山東六國中,只有齊國一國是投降的,而此時的齊國還尚有幾十萬的軍隊,可以說齊國亡的是最窩囊的了。

    燕國:燕國一個充分享受了秦國遠交近攻政策的國家,在秦國與三晉、楚國打仗的時候,它則忙著攻齊、攻趙呢。結果等到三晉被滅之後,下一個就是它了。不作死就不會死,用這句話來形容燕國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綜上所述:秦始皇統一天下,智謀和人心肯定都是有的。但是這並不是他統一天下的最重要的原因。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兩個趨勢:

    第一個趨勢:秦國越變越強

    第二個趨勢:六國越變越弱

  • 2 # 眸子8552

    秦始皇是憑大智慧,知道應首先統一天下、統一人的觀念才能完成統一(霸業)。

    其目光遠大,頭腦清楚。用大智慧攏絡人才,知人善用。對將士獎懲分明,以聰明的頭腦加強大的武力手段所以才能統一全國。

    所以應該說:秦始皇是憑智慧而謀天下的。

  • 3 # 木林普法

    在很多人的講解中都認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天下的大勢所歸,是形勢的必然,與他個人的才華見識無關,甚至於說是人心歸附的必然。木林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奮六世餘烈的秦國,雖然強大,但並不必然是天下統一的必然選擇,如果沒有始皇帝的見識和胸懷,沒有他的智謀才幹,他同樣也不可能統一六國。君不見,戰國諸國,各曾強盛和獨領風騷過一段時間,而六國未期出現的君主大多昏聵,更多是內鬥內行、外鬥外行,趙國的自毀棟樑李牧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春江當年為什麼會在比賽中對翟曉川說廢了你?當時是什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