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觀應(1842-1921),廣東香山人,早期資產階級的維新思想家。他的兵戰思想體現在他所著的《盛世危言》一書中,總的來說是對甲午戰爭失敗的反思以及對強敵壓境的擔憂而提出的預防措施。它沒有一個很完備的系統,但放在丁日昌等人的思想背後進行考察,也有它獨特的位置,其思想不乏閃光之處。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給以富強救國為己任的鄭觀應帶來極大的刺激。悲痛、震驚之餘,他也意識到,新的更大規模的戰爭正在悄悄到來,“俄瞰於北,英睒於西,法瞵於南,日眈於東”是此時的大勢,中國被瓜分的危險迫在眉睫。而清王朝的軍隊卻早已腐敗不堪,有戰鬥力的湘、淮等軍卻有門戶之見嚴重,在戰鬥中彼此之間都不互相救應,指揮權分散,不能有效配合。因此他大聲疾呼:當今之世,要謀劃國家大事,以通商、練兵二者最為重要,通商是為了求富,練兵是為了求強。
他在海防、陸防上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在海防上,他主張全面鋪開,重點設防,與丁日昌的思想很相似。中國海疆遼闊,九省瀕海,海岸線長達萬餘里,若無重點地分兵把守,勢必分散兵力。他建議依海勢分為南北中三洋,由三支艦隊防守。北洋從東三省到煙臺,以旅順、大連、威海衛為重鎮;中洋自海洲至馬江,以崇明島、舟山為據點;南洋起自廈門延至海瓊,以南澳、臺瓊為基地。各口多築炮臺,和海軍互為表裡。
與丁日昌不同的是,鄭觀應提出了統一海軍指揮權的建議。統帥無權是清朝水師的最大弊端,雖設有海軍衙門總管三洋,但徒有虛名。海軍提督受節制於地方督撫,事事都要請求,不能做主,很容易貽誤戰機。甲午戰爭中,丁汝昌幾次向李鴻章請求出戰,都被拒絕,北洋水師受困於威海衛時,李鴻章向南洋請求調兵援助,南洋水師無動於衷,而李鴻章本人在此前的中法戰爭中,也曾拒絕南洋要求北洋支援的建議,使南洋水師遭到重創。鄭觀應力主革去這個弊端,要求南北水師統一軍令,擇一資格最深、海戰經驗最為豐富的水師提督統領,授以全權,真正做到南、北、中聲氣相通,奇正兼習。在陸防上,他主張“防俄為先”,這是從受到威脅的強度來考慮的。
俄國花費巨資修建西伯利亞鐵路的陰謀已經路人皆知。但這並不是說對其他國家就可以暫時不顧,而是作主次重輕之分而已。鄭觀應認為防敵就應該加緊練兵以壯聲勢,建築炮臺以守住要塞,趕造鐵路以便交通運輸,增設電線以快速通報訊息。鄭觀應的陸防部署,體現了中國傳統的“以守為戰”的指導思想,是符合陸上反侵略戰爭的規律的。 他還主張“寓兵於民”。早在鴉片戰爭時期,魏源就提出這種思想,主張堅壁清野,發動人民戰爭。鄭觀應發展了這種思想,認為反抗外國侵略,不能只依靠軍隊,而要將群眾力量發動起來,人盡為戰,人盡為兵;要廣社團,處處聯絡,不給侵略者以安身之地;在邊防地區屯田,以民來養兵,則兵不潰敗,以來保衛民,而民可沒有後顧之憂,兵民相依,各自為戰,邊防哪有不鞏固的!鄭觀應的“寓兵於民”思想,是中國傳統的“王者在民”思想的發展。
在軍事訓練上,他主張“練兵”“練將”。他的練兵內容非常廣泛,不只是訓練槍、炮的技術運用,進行實彈演習,而且重視其他的技巧性訓練,如目測敵之遠近,彈藥威力的估測,敵船的行進速度、風速對射擊的影響等等。只有搞清這些因素,才可以百發百中,最大限度地發揮武器的效力。“練兵必先自練將始”,“將”是軍隊的靈魂所在,直接關係著軍隊的戰鬥力。鄭觀應主張學習西方,廣設武備學堂。將官不僅要進行軍事訓練,還要進行全面系統的文化教育,然後還要“赴步兵、馬兵、炮兵、工兵各軍營中閱歷數月”,才可以任以軍權。這樣的將領才能具備軍事理論素養和實踐經驗。
鄭觀應的軍事思想是在繼承中國傳統軍事思想的基礎上,注意吸取西方先進的軍事經驗而形成的,形式是舊的內容卻是全新的,如練兵、練將等等,具備了初步的近代軍事思想。但由於時代所限,鄭觀應的這些主張具體但不繫統,影響了他思想體系的形成,值得注意是,他有些思想還是相當深入的。
鄭觀應(1842-1921),廣東香山人,早期資產階級的維新思想家。他的兵戰思想體現在他所著的《盛世危言》一書中,總的來說是對甲午戰爭失敗的反思以及對強敵壓境的擔憂而提出的預防措施。它沒有一個很完備的系統,但放在丁日昌等人的思想背後進行考察,也有它獨特的位置,其思想不乏閃光之處。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給以富強救國為己任的鄭觀應帶來極大的刺激。悲痛、震驚之餘,他也意識到,新的更大規模的戰爭正在悄悄到來,“俄瞰於北,英睒於西,法瞵於南,日眈於東”是此時的大勢,中國被瓜分的危險迫在眉睫。而清王朝的軍隊卻早已腐敗不堪,有戰鬥力的湘、淮等軍卻有門戶之見嚴重,在戰鬥中彼此之間都不互相救應,指揮權分散,不能有效配合。因此他大聲疾呼:當今之世,要謀劃國家大事,以通商、練兵二者最為重要,通商是為了求富,練兵是為了求強。
他在海防、陸防上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在海防上,他主張全面鋪開,重點設防,與丁日昌的思想很相似。中國海疆遼闊,九省瀕海,海岸線長達萬餘里,若無重點地分兵把守,勢必分散兵力。他建議依海勢分為南北中三洋,由三支艦隊防守。北洋從東三省到煙臺,以旅順、大連、威海衛為重鎮;中洋自海洲至馬江,以崇明島、舟山為據點;南洋起自廈門延至海瓊,以南澳、臺瓊為基地。各口多築炮臺,和海軍互為表裡。
與丁日昌不同的是,鄭觀應提出了統一海軍指揮權的建議。統帥無權是清朝水師的最大弊端,雖設有海軍衙門總管三洋,但徒有虛名。海軍提督受節制於地方督撫,事事都要請求,不能做主,很容易貽誤戰機。甲午戰爭中,丁汝昌幾次向李鴻章請求出戰,都被拒絕,北洋水師受困於威海衛時,李鴻章向南洋請求調兵援助,南洋水師無動於衷,而李鴻章本人在此前的中法戰爭中,也曾拒絕南洋要求北洋支援的建議,使南洋水師遭到重創。鄭觀應力主革去這個弊端,要求南北水師統一軍令,擇一資格最深、海戰經驗最為豐富的水師提督統領,授以全權,真正做到南、北、中聲氣相通,奇正兼習。在陸防上,他主張“防俄為先”,這是從受到威脅的強度來考慮的。
俄國花費巨資修建西伯利亞鐵路的陰謀已經路人皆知。但這並不是說對其他國家就可以暫時不顧,而是作主次重輕之分而已。鄭觀應認為防敵就應該加緊練兵以壯聲勢,建築炮臺以守住要塞,趕造鐵路以便交通運輸,增設電線以快速通報訊息。鄭觀應的陸防部署,體現了中國傳統的“以守為戰”的指導思想,是符合陸上反侵略戰爭的規律的。 他還主張“寓兵於民”。早在鴉片戰爭時期,魏源就提出這種思想,主張堅壁清野,發動人民戰爭。鄭觀應發展了這種思想,認為反抗外國侵略,不能只依靠軍隊,而要將群眾力量發動起來,人盡為戰,人盡為兵;要廣社團,處處聯絡,不給侵略者以安身之地;在邊防地區屯田,以民來養兵,則兵不潰敗,以來保衛民,而民可沒有後顧之憂,兵民相依,各自為戰,邊防哪有不鞏固的!鄭觀應的“寓兵於民”思想,是中國傳統的“王者在民”思想的發展。
在軍事訓練上,他主張“練兵”“練將”。他的練兵內容非常廣泛,不只是訓練槍、炮的技術運用,進行實彈演習,而且重視其他的技巧性訓練,如目測敵之遠近,彈藥威力的估測,敵船的行進速度、風速對射擊的影響等等。只有搞清這些因素,才可以百發百中,最大限度地發揮武器的效力。“練兵必先自練將始”,“將”是軍隊的靈魂所在,直接關係著軍隊的戰鬥力。鄭觀應主張學習西方,廣設武備學堂。將官不僅要進行軍事訓練,還要進行全面系統的文化教育,然後還要“赴步兵、馬兵、炮兵、工兵各軍營中閱歷數月”,才可以任以軍權。這樣的將領才能具備軍事理論素養和實踐經驗。
鄭觀應的軍事思想是在繼承中國傳統軍事思想的基礎上,注意吸取西方先進的軍事經驗而形成的,形式是舊的內容卻是全新的,如練兵、練將等等,具備了初步的近代軍事思想。但由於時代所限,鄭觀應的這些主張具體但不繫統,影響了他思想體系的形成,值得注意是,他有些思想還是相當深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