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雪梅影視剪輯

    歷史上的包拯確實是廉潔奉公,鐵面無私的清官,他進士及第,累遷至監察御史。因為宋朝奉行重文輕武,國家積貧積弱,邊境戰亂不休。曾向朝廷上書選兵練將,充實邊備的主張,最高做到樞密院副使,相當於現在的副總參謀長,說明包公不僅是公正的司法人員,還是個富有戰略眼光,文武兼備的政治家。

    真實的包公並不是面如黑炭,額頭也沒有月牙,這種形象都是民間衍生出來的。因為他敢於替百姓鳴不平,所以有了“包青天”的美譽,京師開封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因此,民間傳說他是 “奎星”轉世。奎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的西方白虎宮七宿之首。形象黑臉紅髮,基本以鬼面出現,右手執硃批筆、左手託金印。黑麵形象逐漸流傳開來。到了元代,蒙古統治者將人分為四等,漢人位於最低等,尤其是百姓基本不被當人看,人們特別希望有一個正直無私的人出現,幫他們擺脫這種壓迫,於是不約而同的選中了包拯。

    為了擴大他清正廉明、鐵面無私、心智過人、執法如山的形象,就在他腦門處設計個“月牙”,專業名詞叫“太陰腦門”,因為陰間也有很多冤死鬼,包公要日斷陽間,夜斷陰間,怎麼出入陰間、陽間呢?這個太陰腦門就是“通行證”,刷臉就行了。南北戲種不同,但包公的這個形象大體都相同。

    到了清代小說《三俠五義》火起來了,再加上評書藝術,包公的形象、事蹟就在人們心中定型了。老版《包青天》就是採用的這種戲曲、小說、評書的綜合形象。

  • 2 # 中孚鑑

    歷史上的包青天,姓包,名拯,字希仁,是北宋有名的大臣,因為他曾經做過天章閣待制和龍圖閣直學士,所以又稱包待制和包龍圖。包拯在他六十四歲的時候去世,朝廷追贈他為禮部尚書,諡號孝肅。

    包拯為官清正廉潔、為人剛直、不懼權貴、鐵面無私,同時為百姓申冤,這些和電視劇裡的包青天還是基本相同的。後來因為包拯的為人,所以人們慢慢的就把他尊為神明,為文曲星轉世,被稱為包青天。

    包拯考中進士後,因為他的父母不想讓他離開的太遠,所以包拯就辭去官職,來到父母身邊去孝敬他們。後來包拯的父母去世,包拯守完孝後,被任命為天長知縣。

    之後包拯轉任為端州知府,當時雖然端州盛產硯臺,但包拯在任的時候沒有拿過一個硯臺回家,這就體現出包拯的為官風格。

    後包拯又做了殿中丞、監察御史等官職。

    公元1050年,包拯為天章閣待制,這時候他多次斥責當時的權貴大臣,又進言皇帝應該愛惜人才、分辨忠奸,公元1052年,包拯為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

    所謂人無完人,公元1055年包拯因為推薦的官員犯了錯誤,所以包拯被牽連貶官,到1056年包拯為權知開封府。

    公元1061年,包拯樞密副使,到了第二年,包拯在樞密院時,得了重病,沒多久包拯就與世長辭。

    包拯為官以廉潔剛正著稱,執法剛正不阿,不畏權貴,懲治貪官汙吏,包拯善於體察民情,同時包拯愛惜人才,對於有能力的、政績突出的,他都會極力推薦。

    最主要的是包拯是歷史上有名的名臣,是古代清官的代表和象徵。電視劇裡的包青天,就是體現出包拯的為官清廉,為民請命、鐵面無私的形象。

  • 3 # 指動濟南

    看過電視劇《包青天》的人們,經常不由得發出疑問:包拯到底是什麼樣子?為什麼民間傳說、戲曲舞臺、電視劇中的包青天,會被塑造成大黑臉、額頭上還有一個月牙?真實的包拯和傳說的包青天,到底哪個更接近於歷史真實?

    1、包青天是個大黑臉嗎

    幾乎所有與包拯有關的影視劇,包大人都是一張大黑臉,從來都是不苟言笑。對此,民間傳說,包拯出生時臉色就漆黑,長大後成為黑臉大漢,做官又剛正不阿,因此被稱為“黑臉包公”。歷史上真實的包拯,其實不是大黑臉!

    但包拯確實很難有個笑臉,不會裝模作樣取悅別人(不偽辭色悅人)。加之為官不畏權勢,不徇私情,一視同仁,所以被稱為“鐵面”。戲曲中的鐵面就是黑臉,用以表示忠正耿直、無私剛勇。久而久之,包拯也就被誤認為是個大黑臉了。

    2、包拯額頭上有月牙嗎

    民間傳說包拯從小失去父母,跟著哥嫂長大,而嫂子心腸不好,讓包拯下井幫她撈首飾,結果沒有害死包拯,只在井沿上磕出月牙狀的一道疤痕。還有一說是包拯臉黑人醜,少年時被惡霸的坐騎踢傷,留下月牙疤痕……那麼,包拯額頭上有月牙嗎?

    事實上包拯28歲中進士獲任建昌知縣時,父母均健在,他以父母年老需撫養不就職,後又數次辭官,雙親亡故很久才赴任天長知縣。包拯額上的月牙也緣自於戲曲舞臺,用以表明他“日斷陽、夜斷陰”,是星宿下凡,哪怕漆黑的夜裡也能明斷是非真假。

    3、為什麼被民間稱為包青天

    “包青天”的稱號首先與他斷案如神有關。曾有人偷割一戶人家的牛舌頭,失主上告。包拯讓對方把牛殺了賣掉。在宋朝,私殺耕牛是犯罪。等此人按要求做了,馬上有人來打小報告。包拯很快判定,打小報告的就是割牛舌的嫁禍者。

    包拯升任開封知府後更加公正無私,皇族貴戚都怕他。加之包拯性情剛烈,讓他露出笑臉比讓黃河變清還難(包拯笑比黃河清)。為了方便百姓打官司,包拯還改變進衙門只能走到大堂臺階下的傳統,打開了正門,所有人都可直入廳堂遞交訴狀。

    4、什麼都敢說,甚至冊立太子的事

    包拯膽子大到啥都敢說,即使皇帝立太子的事也敢直言。大臣請求冊立太子是最犯忌的事,基本等同於請求皇帝來砍自己的頭。但包拯向宋仁宗請立太子,沒掉腦袋還讓皇帝挺高興。當時包拯上奏:“太子空缺很久,天下擔憂,請問陛下不冊立太子是為何?”

    5、六親不認,嫉惡如仇

    《宋史》評價,包拯為人正直,厭惡對百姓苛刻的官吏,嫉惡如仇。同時又性情敦厚,不輕易與人深交,不願意討別人喜歡,從來不接受私人的請託。在升任開封知府後,他六親不認到主動與親戚、同鄉、老友全部斷絕往來,以防止徇私舞弊的事情發生。

    包拯有個兒子叫包繶,娶崔氏,早亡。包拯的媵妾曾在父母家裡產下一子,由崔氏撫養長大,包繶死後此子歸入包氏籍,叫包綖。媵妾的兒子與正妻的兒子地位完全不同,因此包拯請求宋仁宗冊立太子時,說自己70歲還沒有兒子。

    史載,包拯雖然顯貴,但衣用、飲食與平民一樣。他常說:“我的子孫做官要貪汙犯法,就不準回老家,死後不能葬入祖墳。誰不按我的要求做,誰就不是我的子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藥物和化學物質可引起視神經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