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科技體系中,農業科技是最為發達的,中國科技史家們認為,“中國古代農學著作之豐富,實為世界第一,約有5、6百種之多”①。然而,中國古代科技是在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孕育和發展起來的,因此,發達的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必然受到儒家文化的積極的影響。
在古代農學發展史上,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是古代農學體系形成的標誌。賈思勰,齊郡益都(今屬山東)人,曾任高陽太守,北魏時期的農學家。他的《齊民要術》共十卷,九十二篇,內容豐富,“起自耕農,終於醯醢,資生之業,靡不畢書”②,涉及精耕細作、選種播種、作物栽培、果木種植、畜禽飼養、食物加工等等許多方面。《齊民要術》“採捃經傳,爰及歌謠,詢之老成,驗之行事”,其中也吸取了儒家思想以及儒家經典中大量有關農學方面的知識,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齊民要術》吸收了儒家的民本、農本思想。賈思勰在《齊民要術》的“序”說:
蓋神農為耒耜,以利天下。堯命四子,敬授民時。舜命后稷,食為政首。禹制土地,萬國作乂。殷周之盛。《詩》、《書》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這段論述源自《漢書·食貨志》,其中吸收了《周易》、《尚書》、《詩經》等儒家經典中的民本、農本思想;尤其是“《詩》、《書》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一句,實際上是把儒學與農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據《論語·子路》中記述,孔子到衛國,“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這就是所謂對百姓要“富而教之”。《齊民要術》還說: 《書》曰:稼穡之艱難;《孝經》曰:用天之道,因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論語》曰:百姓不足,君孰與足?③
儒家講仁愛,落到實處,也包括富民;講孝道,也包括贍養父母,所以要發展農業,要“不違農時”,以保證“黎民不飢不寒”④;因此也就需要發展農業科技。賈思勰對儒家經典中有關民本、農本思想的引述,旨在說明他的《齊民要術》是以儒家經典為根據的,是對儒家民本思想的落實。
第二,《齊民要術》吸收了儒家的“三才之道”。儒家的“三才之道”至少可以追溯孟子所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⑤後來的荀子也說要“上得天時,下得地利,中得人和”⑥,還說:“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⑦《易傳》則明確講天、地、人三者的統一,提出“三才之道”。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吸收了這一思想,其中說道:
《齊民要術》要求遵循天時、地宜的自然規律,而不贊同僅憑主觀而違反自然規律的“任情返道”,這就是要實現天時、地利、人力的三者統一。《齊民要術》還說: 《孟子》曰:“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諺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錤,不如待時。”又曰:“五穀者,種之美者也;苟為不熟,不如稊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⑨
《齊民要術》對於《孟子》的這些引述,同樣是為了說明遵循自然規律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同時,也可以從中看出儒家“三才之道”的思想與古代農學的密切關係。
第三,《齊民要術》還吸收了儒家經典中有關農業科技方面的許多知識。儒家經典中包含著豐富的古代科技知識,也包括農學知識。《齊民要術》一書對儒家經典中的農業科技知識有較多的引述,大致可分為兩類:
其一,對儒家經典中動植物知識的引述。比如,《齊民要術·種瓠第十五》有:“《衛詩》曰:匏有苦葉。毛雲:匏謂之瓠。《詩義疏》雲:匏葉,少時可以為羹,又可淹煮,極美;故云:瓠葉幡幡,採之亨之。八月中,堅強不可食,故云:苦葉。”《齊民要術·種棗第三十三》有:“《爾雅》曰:壺棗;邊,要棗;櫅,白棗;樲,酸棗;楊徹,齊棗;遵,羊棗;洗,大棗;煮,填棗;蹶洩,苦棗;皙,無實棗;還味,棯棗。”等等。
其二,對儒家經典中有關農事安排的農學知識的引述。比如,《齊民要術·種穀第三》有:“《禮記·月令》曰:孟秋之月,修宮室,坯垣牆;仲秋之月,可以築城郭,穿竇窖,修囷倉,乃命有司,趣民收斂,務畜菜,多積聚;季秋之月,農事備收;孟冬之月,謹蓋藏,循行積聚,無有不斂;仲冬之月,農有不收藏積聚者,取之不詰。”《齊民要術·水稻第十一》有:“《周官》曰:稻人掌稼下地;以瀦畜水,以防止水,以溝蕩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澮寫水,以涉揚其芟,作田;凡稼澤,夏,以水殄草而芟夷之;澤草所生,種之芒種。”此類引述在《齊民要術》中還有很多。
應當說,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一部與儒家文化有著密切關係的農學經典;儒家文化不僅從思想上而且從知識層面上對《齊民要術》的形成產生積極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這部經典對於中國古代農學的發展以及後世的農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僅這一點而言,就可看出儒家文化對於中國古代農學的積極影響。
在儒家文化作為主流文化的背景下,古代農學家大都認真研讀過儒家經典,這對於他們的價值觀以及知識結構的形成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他們研究農學,無論是研究動機,還是研究方法,都與儒家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絡,而且,他們的農學著作還包含了大量儒家經典中的有關知識。從這一意義上說,古代農學家大都是有著儒家思想並且是飽讀儒家經典的儒家學者,他們的農學著作大都是包含了儒家經典知識並且是在農學領域中延伸的儒學著作。中國古代曾有過輝煌的科技,尤以農業科技最為突出,這一成就的取得與儒學的發展密切相關。儒家的民本、農本思想推動了古代農業科技的發展,儒家經典中所包含的古代農學知識不僅是古代農業科技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成為古代農學家研究農業科技的知識來源,從而推動中國古代農業科技的發展。
註釋:
① 杜石然:《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下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323頁。
② 賈思勰:《齊民要術》“序”。
④ 《孟子·梁惠王上》。
⑤ 《孟子·公孫丑下》。
⑥ 《荀子·富國》。
⑦ 《荀子·天論》。
⑨ 《齊民要術·種穀第三》。
注:該文以拙著《儒家文化與中國古代科技》(中華書局2002年12月版)第144~147頁為基礎,略有增刪。
在中國古代科技體系中,農業科技是最為發達的,中國科技史家們認為,“中國古代農學著作之豐富,實為世界第一,約有5、6百種之多”①。然而,中國古代科技是在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孕育和發展起來的,因此,發達的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必然受到儒家文化的積極的影響。
在古代農學發展史上,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是古代農學體系形成的標誌。賈思勰,齊郡益都(今屬山東)人,曾任高陽太守,北魏時期的農學家。他的《齊民要術》共十卷,九十二篇,內容豐富,“起自耕農,終於醯醢,資生之業,靡不畢書”②,涉及精耕細作、選種播種、作物栽培、果木種植、畜禽飼養、食物加工等等許多方面。《齊民要術》“採捃經傳,爰及歌謠,詢之老成,驗之行事”,其中也吸取了儒家思想以及儒家經典中大量有關農學方面的知識,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齊民要術》吸收了儒家的民本、農本思想。賈思勰在《齊民要術》的“序”說:
蓋神農為耒耜,以利天下。堯命四子,敬授民時。舜命后稷,食為政首。禹制土地,萬國作乂。殷周之盛。《詩》、《書》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這段論述源自《漢書·食貨志》,其中吸收了《周易》、《尚書》、《詩經》等儒家經典中的民本、農本思想;尤其是“《詩》、《書》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一句,實際上是把儒學與農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據《論語·子路》中記述,孔子到衛國,“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這就是所謂對百姓要“富而教之”。《齊民要術》還說: 《書》曰:稼穡之艱難;《孝經》曰:用天之道,因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論語》曰:百姓不足,君孰與足?③
儒家講仁愛,落到實處,也包括富民;講孝道,也包括贍養父母,所以要發展農業,要“不違農時”,以保證“黎民不飢不寒”④;因此也就需要發展農業科技。賈思勰對儒家經典中有關民本、農本思想的引述,旨在說明他的《齊民要術》是以儒家經典為根據的,是對儒家民本思想的落實。
第二,《齊民要術》吸收了儒家的“三才之道”。儒家的“三才之道”至少可以追溯孟子所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⑤後來的荀子也說要“上得天時,下得地利,中得人和”⑥,還說:“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⑦《易傳》則明確講天、地、人三者的統一,提出“三才之道”。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吸收了這一思想,其中說道:
《齊民要術》要求遵循天時、地宜的自然規律,而不贊同僅憑主觀而違反自然規律的“任情返道”,這就是要實現天時、地利、人力的三者統一。《齊民要術》還說: 《孟子》曰:“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諺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錤,不如待時。”又曰:“五穀者,種之美者也;苟為不熟,不如稊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⑨
《齊民要術》對於《孟子》的這些引述,同樣是為了說明遵循自然規律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同時,也可以從中看出儒家“三才之道”的思想與古代農學的密切關係。
第三,《齊民要術》還吸收了儒家經典中有關農業科技方面的許多知識。儒家經典中包含著豐富的古代科技知識,也包括農學知識。《齊民要術》一書對儒家經典中的農業科技知識有較多的引述,大致可分為兩類:
其一,對儒家經典中動植物知識的引述。比如,《齊民要術·種瓠第十五》有:“《衛詩》曰:匏有苦葉。毛雲:匏謂之瓠。《詩義疏》雲:匏葉,少時可以為羹,又可淹煮,極美;故云:瓠葉幡幡,採之亨之。八月中,堅強不可食,故云:苦葉。”《齊民要術·種棗第三十三》有:“《爾雅》曰:壺棗;邊,要棗;櫅,白棗;樲,酸棗;楊徹,齊棗;遵,羊棗;洗,大棗;煮,填棗;蹶洩,苦棗;皙,無實棗;還味,棯棗。”等等。
其二,對儒家經典中有關農事安排的農學知識的引述。比如,《齊民要術·種穀第三》有:“《禮記·月令》曰:孟秋之月,修宮室,坯垣牆;仲秋之月,可以築城郭,穿竇窖,修囷倉,乃命有司,趣民收斂,務畜菜,多積聚;季秋之月,農事備收;孟冬之月,謹蓋藏,循行積聚,無有不斂;仲冬之月,農有不收藏積聚者,取之不詰。”《齊民要術·水稻第十一》有:“《周官》曰:稻人掌稼下地;以瀦畜水,以防止水,以溝蕩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澮寫水,以涉揚其芟,作田;凡稼澤,夏,以水殄草而芟夷之;澤草所生,種之芒種。”此類引述在《齊民要術》中還有很多。
應當說,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一部與儒家文化有著密切關係的農學經典;儒家文化不僅從思想上而且從知識層面上對《齊民要術》的形成產生積極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這部經典對於中國古代農學的發展以及後世的農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僅這一點而言,就可看出儒家文化對於中國古代農學的積極影響。
在儒家文化作為主流文化的背景下,古代農學家大都認真研讀過儒家經典,這對於他們的價值觀以及知識結構的形成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他們研究農學,無論是研究動機,還是研究方法,都與儒家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絡,而且,他們的農學著作還包含了大量儒家經典中的有關知識。從這一意義上說,古代農學家大都是有著儒家思想並且是飽讀儒家經典的儒家學者,他們的農學著作大都是包含了儒家經典知識並且是在農學領域中延伸的儒學著作。中國古代曾有過輝煌的科技,尤以農業科技最為突出,這一成就的取得與儒學的發展密切相關。儒家的民本、農本思想推動了古代農業科技的發展,儒家經典中所包含的古代農學知識不僅是古代農業科技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成為古代農學家研究農業科技的知識來源,從而推動中國古代農業科技的發展。
註釋:
① 杜石然:《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下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323頁。
② 賈思勰:《齊民要術》“序”。
④ 《孟子·梁惠王上》。
⑤ 《孟子·公孫丑下》。
⑥ 《荀子·富國》。
⑦ 《荀子·天論》。
⑨ 《齊民要術·種穀第三》。
注:該文以拙著《儒家文化與中國古代科技》(中華書局2002年12月版)第144~147頁為基礎,略有增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