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夜深常夢年少事

    第三回之驚歎,在我看來,也就是兩次驚歎。一是,王熙鳳見到黛玉時的驚歎:“這天下真有這樣標誌的人物,我今兒才算是得見了!”二是寶黛初見之驚歎。一種似曾相識一見傾心的感覺。“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透過這兩次驚歎讓人對黛玉的美無限遐想。

  • 2 # 青鸞驚鴻

    《紅樓夢》第三回裡的驚歎,有人說是黛玉進京時見著榮國府的氣派驚歎,其實我不這樣認為,因為賈敏當時嫁給林如海,林如海家是比賈家還要官高祿厚的,地位也比賈家尊崇,所以說蘇州林家的氣派,《紅樓夢》裡雖沒有描寫,但絕對可以想象比賈家還應該大一些。所以生在林府的黛玉,必不會為這點府第驚歎。

    要說驚歎,應該是王熙鳳見到林黛玉,假意地驚歎而已:天下真有這樣標誌的人物,我今兒才算是得見了!按理說王熙鳳見過的人兒肯定多了去了,見著林黛玉,一是林黛玉確實長得標緻,二是在整部書裡,就數王熙鳳最會討賈母歡心了,所以說這驚歎半分真半分假。因為後面那句才是真正的意圖:倒像是個嫡親的孫女兒。這露骨的拍馬屁,也真正沒幾個人了。

    還有一驚歎,是寶黛第一次相見,黛玉心裡的那份驚歎:真是奇怪,倒像是哪在哪裡見過一樣,怎麼這樣眼熟!這種驚歎,實是真正的從內心的折服,就像我們現在所說的一見鍾情一樣,有種人,從來沒見過卻彷彿是舊識,有種人即使一直面對面,也是陌生一般。黛玉見了寶玉應該是第一種感覺,這種感覺對於一個才十一二歲的女子來,是如何能理解這種感覺,所以只能暗自驚歎罷了。

  • 3 # 一片紅與紅樓夢

    《紅樓夢》第三回:

    賈雨村夤緣復舊職,林黛玉拋父進京都

    《紅樓夢》第三回曹雪芹寫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黛玉啟程進京】

    林黛玉出生在姑蘇<今蘇州>城,自幼深得父母的鐘愛,又特別聰明伶俐。

    她的父親林如海為了使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有更好的出息,聘請賈雨村為啟蒙教師。

    好景不長,母親賈敏因病一疾而終。

    失去母親後,林黛玉日日啼哭,哀痛過傷,自此也就疾病纏身。

    遠在金陵的外祖母十分同情、疼愛這個外孫女,捎信讓她來自己的身邊生活。

    其父林如海望著這個可憐的女兒,無奈又無助,為了她日後能生活的好一點,擇吉日將她縹洋過河的送往外婆家。

    這一走,林黛玉在賈府長期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這一走,使林黛玉陷入了更大的困境,因為愛而傷心哭泣,一直到為愛而殉身。

    第二件大事:【黛玉抵京,到達榮國府】

    棄舟登岸後,林黛玉坐上了等侯已久的轎子,來到了榮國府。

    黛玉隨著眾人來到了一間上房,便看見有而個人攙扶著一位鬢髮如銀的老婆婆向自己走了過來,並且把自己摟在了懷中,失聲心肝兒肉叫著大哭起來。

    這個老婆婆就是賈府最高的領導決策者、林黛玉的外祖母——史老太君賈母。

    外祖母的介紹下,林黛玉逐一的認識府內所有的人。

    從此,黛玉時時感到自己在賈府的生活如同是寄人籬下,寂寞孤獨,逐漸的養成了多愁善感、敏感多疑的性格。

    《紅樓夢》中最著名的《葬花吟》詞,就是林黛玉在賈府倍受壓抑傷心哭著寫出來的。

    這首哀怨千古的《葬花吟》,她以花喻己,向世人吐露了一個貴族少女的悲哀的心聲,也為她"孤高自許″的性格作出了自我的寫照。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正是林黛玉一生的最好概括。

    第三件大事:【信中得知,薛蟠仗勢打死人】

    金陵來信一封,王夫人與王熙鳳讀信後方知金陵城中所居的薛家姨母之子姨表兄薛蟠,倚財仗勢,打死人命。

    現在薛蟠的案件正在應天府下等侯新官上任審理。

    如今,官場上的母舅,現任京營節度使<相當於京師衛戍總司令>,後又升九省都檢點<九省軍事總指揮>,內閣大學士王子騰的信上,王夫人與王熙鳳看的明白,讓薛蟠進京去他身邊,以逃避應天府的審理。

    這才引出第四回曹雪芹寫賈雨村"徇情枉法,胡亂判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現在很迷茫,不想學習,剛分手。完全沒有學習的動力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