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甜甜向上精心創作

    謝友阿泉影視剪輯之邀!

    對氣象知識知之有限,只能粗略的談點看法。

    颱風的形成跟地球自轉有關,大家都知道,地球自西向東繞地軸轉動,不同緯度,地球表面的線速度不同,隨緯度的增大而減小。地面上的物體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運動時,在東西方向由於慣性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以原有的速度繼續運動,大於所到處地表的速度,物體相對地球向東偏離。反之,物體從高緯度向低緯度運動時,向西偏離。水中漩渦的形成,就是這種原因。有興趣可以做個實驗,在洗手盆放滿水,將排水口開啟,就會看到洗手盆內的水一邊旋轉一邊下降。

    颱風萌芽成長於熱帶海洋,是因為太陽的照射,海洋表面海水的溫度升高較快,進而加熱了洋麵附近的空氣,空氣受熱後,溫度升高,體積膨脹,受到的浮力作用就會上升,在洋麵附近形成一個低壓區。同時,海洋表面水分大量蒸發,形成水蒸氣隨氣流上升,遇冷後又液化成小水滴,進一步加劇了低壓區的形成。周圍的冷空氣就從四面八方流過來填補這個低壓區。其中,就有從低緯度流向高緯度的也有從高緯度流向低緯度的,而前者向東偏離後者向西偏離,結果,就推動其他空氣一起發生轉動,於是,形成了熱帶海洋氣旋--颱風。並且,在北半球形成的颱風逆時針方向轉動,在南半球形成的颱風順時針方向轉動。

  • 2 # 初來乍到197180235

    颱風為什麼都是從海上做到陸地。今年還有幾次颱風。

    要回答為什麼颱風都是從海上發起,然後才到陸地的這個問題,首先需要知道颱風是怎麼形成的。

    現在說一下臺風形成的原因。

    要回答颱風是怎麼形成的,首先要知道風的形成。

    在科學上講,“空氣的對流形成風”,也就是說,有溫度的差異才能形成風。

    也就是說,有風形成的條件,首先是有溫度的差。

    舉例說明一下,一個地方的溫度高,一個地方的溫度低,溫度高的地方的氣溫壓力就會大,這種氣溫壓力大的地方的空氣就會向溫度壓力低的地方流動,空氣的這種流動形成風。

    我們知道了風的形成,就知道颱風的形成,“颱風”是人類對風的這種稱謂,“颱風”是指12級以上的大風。

    我們知道,在地球上靠近赤道的地方是最靠近太陽的地方,在赤道的位置是太陽直射的,那裡的氣溫是最高的。

    根據科學知識我們知道,水的溫度傳遞的比較慢。所以,在太陽直射的赤道地區,那裡的海洋特別多,當直射的太Sunny照射到海洋裡的海水的時候,就會導致那裡的海水溫度升高,比方說,在東半球的海洋裡的海水被太Sunny曬熱以後,太陽轉到西半球的時候,海水就逐漸變冷,由於水傳遞溫度比較慢,所以,在海水還沒有完全冷卻的時候,由於地球的自轉,太陽又轉到了東半球,再次直射導致海水的溫度升高,就會出現比較大的溫差,這個溫差導致了風的形成,由於海洋的面積很大,使海水的溫差也變大,溫差越大形成的風力越大,這樣颱風就形成了,強大的溫差導致颱風的形成,颱風形成以後,哪裡的溫度越低,空氣就會向哪裡移動,在移動的過程中,同樣由於太陽的照射,使空氣的流動速度逐漸加強,所以風力也會加強。

    當強大的風力形成以後,如果移動的海安,由於海岸建築的阻擋,導致風力逐漸下降,這就是颱風到達陸地以後會逐漸減弱的原因。

    這就是為什麼颱風都是在海上形成的原因(在陸地熱量散發快,一天升高的溫度不用多久就會散發,所以形成的風比較小)。就會知道為什麼颱風都是由海上形成。

    今年還能有幾次颱風,這要看能夠生成颱風的條件,也就是造成海洋的水的溫度的溫差變化。

    有時候太陽照射的溫度快要形成風的時候,有將雨出現就會破壞了颱風的形成溫度,導致颱風無法形成。所以,今年還有幾次颱風就不是一個平常人能夠知道的。

    不知道這個回答是不是能讓樓主滿意。

  • 3 # 地理有意思

    不管是中國的颱風,還是美洲的颶風,都生成於洋麵之上,雖然稱呼不同,但氣象原理是一致的。且兩者有一個共同點:颱風登陸點都位於東側,只不過中國的颱風生成於太平洋,而美洲的颶風生成於大西洋,這便能確定颱風生成與哪一個海洋無關,而與地球自轉方向有關。簡單講,颱風由海洋進入陸地,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颱風的生成條件,一個是區域性氣壓導向。

    先說颱風生成條件,中國的颱風主要發生在夏季,尤其是7、8、9三個月份,因為此時太陽直射點位於北迴歸線與赤道之間,且因為黃赤交角的存在,此區域照射時間變長,這便促使赤道北部海水溫度升高,進而產生大量水蒸氣,跟隨熱空氣一同升高(典型的熱空氣上升原理),沒了熱空氣的地方,周邊冷空氣迅速補充,並迴圈變熱上升過程,這就產生了一個熱帶低壓雛形。

    當越來越多的熱空氣、水分子升高,就會在特定高度形成集結 ,而這個時候,地球自轉產生的偏向力會帶動這股熱空氣一起轉動,最終形成一個逆時針轉動的氣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颱風“風眼”。因為地球是個球體,所以以赤道為中心,越靠近兩極偏向力越大,但兩級溫度低沒有颱風形成條件,所以綜合條件下,颱風一般生成於緯度15-25度之間的洋麵上。

    而說到颱風的執行路徑,就不得不提另一個夏季氣象“副熱帶高壓”,颱風的雛形是熱帶低壓,只聽名字就能看出是與副熱帶高壓截然相反的兩種氣象,但兩者對中國的影響都發生在溫度高的夏季,所以這兩種氣象既相互對立,又相輔相成,一句話表達:颱風執行路徑貼著副高邊緣,受副高路徑影響,且兩種氣象過渡的邊緣,在特定情況下也可以能量轉換。

    因為副熱帶高壓也需要海洋熱量支撐,且在地球自轉帶動下,影響力以弧形延伸至陸地,再加上氣壓差值存在,副高緯度一般要比颱風位置高,所以颱風生成後無法直接穿越副高往北,只能貼著副高進入陸地。仔細觀察影響中國的颱風,其實就不難發現,執行路徑基本是先向北,然後向西北轉彎,劃出一個弧形後,繼續向北移動,其實劃出的那個弧形,就是彼時副高的影響範圍。

    至於問今年還有幾次颱風,這個問題在臺風沒有正式生成前,誰也無法給出具體數字,畢竟颱風生成的氣象條件十分複雜,不但受溫度影響,也受氣流乾擾,有時候即便形成了氣旋雛形,一次強對流就會將之打散,所以颱風數量永遠只能根據往年同期資料預估。不過,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氣候規律與前些年明顯不同,比如今年整個7月份無颱風,而8月份的颱風“巴威”,也是近幾十年首次進入東北的“一手颱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壓力管道產生腐蝕的原因有哪些,該怎麼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