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卓別勳

    一,華夏族實際上是周朝奠定的,到了春秋時期,雖然禮崩樂壞,但是華夷之辨已經形成,大家自認是同一個族群的人,當然和現在的民族還有點不同,這是族群認同,文化認同的開端,是周朝奠定的。

    二,有了文化認同還不行,西歐也是自認為是一個文化,但是還是分裂的,他們的文字不同,戰國末期,各國的字型出現了不同,但還能互相認識,如何再過幾百年,有可能就和歐洲一樣了。是秦始皇將文字一統,這樣大家交流無礙了

    三,有相同的文化認同,相同的文字,就有了大一統的前提,但大家一直分裂剛沒合在一起幾天又分裂了,大家搭夥過日子需要磨合,而漢朝透過四百年,將原來分裂的華夏大地,結實的捏在了一起,大一統的觀念也是漢朝樹立起來的,這也是華夏族改稱漢族的緣故。

  • 2 # 掛在明堂射古今

    我覺得中華民族的大一統思想應該從黃帝時代算起,逐鹿中原可算是中華民族第一次的大一統。在一個介紹蚩尤的紀錄片中我看到了中華民族融合的歷史,而在學習中我也看到炎帝、黃帝、蚩尤都是中華民族的祖先。

    炎黃子孫、黎民百姓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也為道家和道教的“祖述黃老”奠定了學術上的基礎。我也覺得隨著考古的發現,會有更多證據證明黃帝時代是信史。

    再從儒家的“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看,我覺得中華民族大一統思想在堯舜時代已經變得豐滿起來。近日從新聞看考古證明了中國五千年曆史來說,我也覺得堯舜時代中華民族已經進入國家文明時代。

    剛在網上查唐朝虞朝詞條的時候,看到有文章說,中國的第一個朝代應該從唐朝算起,還說唐朝最後一位君主就是堯。再加以舜為代表的虞朝,不就是儒家說的“祖述堯舜”了嗎。

    那個作者還引用《韓非子·顯學》中的“虞夏二千餘年”來說明,還用現代學者研究觀點“虞朝最少有十五代君主”來說明虞舜也只是其中的君主之一。

    如果從甲骨文的字數看,甲骨文應算是成熟文字了,而從文字形成的時間過程看,說黃帝時代的倉頡造字應是可信的。希望有學者對八九千年的河南賈湖契刻能再做深入的研究,這或許對中國文字的歷史和中華民族大一統思想的形成都有非常的意義!

    透過這些年的學習,我一直覺得秦始皇的統一隻是讓中國進入到中央集權制而已,柳宗元的《封建論》應算是對秦郡縣制的肯定。雖然秦朝的制度對中國影響巨大,但是我認為秦朝的統一隻是結束分崩的戰國時代,取代了周朝而已。雖然秦朝的統一讓中國的歷史進入到了新的時代,但並不是中國統一思想的開端。

    再從今天都在舉行的“公祭黃帝大典”看,也可以看到中華民族統一思想的歷史痕跡。再從歷史上有少數民族政權也認祖炎黃看,也可以看出中華民族統一思想形成的歷史。

    還有從《禮記·大道之行也》裡的天下為公和天下大同的思想也可看到中華民族大一統思想形成的歷史。

  • 3 # 遠鋒

    周定諸候,秦一統,

    漢定民族,唐聖名,

    宋重文藝,出名窯,

    大明遠洋,走天邊。

    大一統思想應該在周就有了基礎,秦人第一次實現。後來歷朝歷代,均以一統為建國基本目標。

  • 4 # 熱帶雨林880

    可追朔到春秋戰國時期,即公元前256年一公元前221年,當年,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之間,為掠奪殭域霸佔奴隸相互之間發生了戰爭,史稱“七國之亂,”,百姓生靈塗炭,華人民不潦生,為懲治這種哀鴻遍野混亂不堪的現狀,贏政,即秦始皇先後用了三十多年時間掃平六國統一了中國,繼爾結束了連年不斷的混戰局面。緊接著秦又頒佈了一系列制度,包括統一貨幣,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使政權得到了鞏固。這是發生在古代的事情,再說近代發生在前蘇聯的事,原蘇聯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後被分裂成大大

    小小十幾個國家,分開後什麼結果呢,這些國家之間經常為國士,邊界發生戰爭,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戰爭到目前都沒有結束,因戰爭死亡的人不計其數……。由此看來,建立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大團結的國家,具重要性淺顯易見:即可以加強各民族之間的團結,也可以促進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達到互通有無共同進步,又可避免戰爭,減少戰爭給人們代來的災難和痛苦。"

  • 5 # 至樂無如讀書

    中華民族的大一統思想,形成於兩週時代。從政治制度上講,周朝實行以血緣為主的分封制、宗法制,層層分封,使國家政權掌控在一姓之手。從文化思想上講,用禮樂制度統治人們的思想、規範人們的行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無二日,地無二王!這些就是大一統思想文化的真實反映。經過春秋戰國時代,儒墨兩家大力推崇大一統思想,把歷史上傳說的古代不同部族、不同時代的部落領袖,豎排成有血緣關係的古帝世襲,三皇五帝夏商周就是這樣被“編排”出來的。用以凝聚人心,為中華民族走向大一統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 6 # 明德儒商書院

    關於中華民族大一統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分享一下,大家一起探討!

    中國古代的大一統思想,不僅是政治上的,還包括文化上的統一。最初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家族或宗族,骨子裡都有排外感情。當然也有家族或宗族聯合一體的,氏族與氏族聯合,形成部落,部落與部落聯合,形成部落聯盟。華夏民族,即後來的漢民族,就是一個多源的民族融合體;

    春秋時期,區分民族的已不是血緣關係,而是文化關係。你是華人,你接受了夷人的風俗習慣,那就是一個夷人;如果你是夷人,接受了華夏文化,那就是不是蠻夷了。春秋時期的這種胸懷,是有助於民族融合的。春秋以來,是民族大融合時期。秦的統一,不僅是政治的統一、也是文化的統一、民族的統一,是真正大一統的帝國。

    秦之後,兩漢四百多年基本上是統一的。大體已泯除先秦的民族界限,融合為一個大漢民族,過著“車同軌、書同文字”的同一個系統文化生活。認同一個文化、一個國家,這在二千多年前的世界不是一個小事。從此,在中國歷史上大一統思想的深入人心的,就是分裂時期,一些割據的國君,也都想由自己來統一,不願意分裂。

    十六國時期,前秦王苻堅已佔有整個北方和長江上游,但他仍要滅東晉,實現大一統。《晉書記載》苻堅天下不一,飯都吃不下,可見這是一種皇帝國君的情感,更是中國大一統思想培育下的產物。

    隋文帝堅持滅陳,責陳不按天命行事。他伐陳,會得到上天的支援,他的大一統,是上天的旨意。

    總之,中華傳統文化的大一統思想,是和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思想結合在一起的。自古以來就有天下一家的大一統思想,與友愛、和平、中庸思想結合在一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夢見親人生病有什麼預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