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摸象,這是一個老成語了。也可能有的人不知道,那麼,其實跟它相關聯的表達方式還有:管中窺豹、坐井觀天、一葉障目……當然,說“刻板印象”或許會更易於接受。 這個詞是個貶義詞,代表了一種觀念上的不良習慣。人類,很容易有這種不良思維慣性,只是未必能自己意識到,或者勇於承認。這就好比,我們曾經學習《東郭先生和狼》、《拔苗助長》、《掩耳盜鈴》這些寓言故事的時候,會不屑地嘲諷主角是真傻子,呵呵!而事實上,後來,很多人又何嘗不是感慨到自己或多或少地成為了故事中的人。 先輩們很睿智,我們活幾十年才看穿的道理,他們也不是在只會玩過家家的年代就總結出來的,指不定是歷經了幾輩人,這些“道理”方演變成簡單、詼諧、有趣,甚至是“荒誕不經”的故事,為的是便於流傳。而箇中道理,自然是靠聽者自己領會了。不過,也不能排除歷史上確有其人,畢竟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噢,對了,那個寓言故事,還可以再列舉一個《自相矛盾》 現實中容易出現盲人摸象的情況很多, 舉例1:內地的學校,要是有一個是新疆來的,初次見面大家就一擁而上,熱情關切到,“喂,新疆來的嘛,跳舞很厲害吧,快跳個舞讓我們開開眼啊”。同樣,有的在國外留學的中國學生,也有過被一些外國同學邀請表演中國武術或者輕功,卻只能痛苦解釋的尷尬場面。當然,再過分一點,就可涉及到地域黑的那一類了,極不和諧。 例2:認為古代夏天比現在涼爽,現在動不動夏天就飈40°那都是近代工業進步、汽車尾氣等造成“溫室效應”後氣候變暖了。而且理由是,古人沒有空調,不也過的上好嗎? 例3:看到網路節目上的誰誰誰,鋼琴彈得好快,就認為真是比專業彈鋼琴的都厲害。 例4:看見網上很華人發表言論無營養,就發出“為什麼現在看書的人越來越少”的疑問;看見言論低俗無底線,就發出“現在的人戾氣越來越重”的感慨。 例5:看見新聞說現在義務教育普及,且每年又新增高校畢業生多少多少,就認為失學什麼的都不存在了,我們的國民整體素質已然很高。 例6:認為中國產的東西很差勁,尤其是涉及到科技的產品,落後別國很多,凡是能買進口的就買進口的,因為據說中國連像樣的晶片和發動機都造不出來。 例7:男人沒一個好東西;女人都很現實。 那麼怎麼來改變這樣一種現狀,或者說風氣呢。想要避免,只能說,首先要多讀書(不是指讀小說),多看電視節目(不是追連續劇),多上網(不是瀏覽八卦),多聊天(不是瞎吹牛),多遊歷(不限於景區)……專業問題多請教行業內人士。這樣的目的是拓寬視野和擴充知識儲備,不至於犯一些常識錯誤。 刷的人久了會發現,上有的答案下的答主,上來先用一記警鐘——“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敲醒了無聊的題主。因為有的人對於事情的概況都沒有摸清,就開始關心為什麼會有這樣現狀,而事實證明連這個“現狀”都是個人臆想,站不住腳,更沒有後面的為什麼了。不過插句題外話,敢於提問的這型別答主,往往還只是算“傻的可愛”罷了,孺子可教也。倒是很多沒有去意識過這個問題的人,可能潛意識裡就這麼認為的,說不定還堅信不疑!!! 然後另一方面,要有意克服人性本身的弱點——首因效應(也即第一印象效應)。上世紀中葉就有學者做過試驗,發現了這一人類普遍(不是指全部)存在的性格弱點。形象地說,就是A在沒有真正同一個人C打過交道之前,如果聽到了他人B對於這個人的簡略的描述,那麼這個大致的描述就會成為A對C的形象的大致認知,就算這個認知是不準確的,甚至是被B添油加醋了的,A也需要被在而後長時間的交往中,才能逐步轉變過來對於C的看法。而且,B不一定是活人,也可以是電視節目,雜誌,圖畫等等。所以在明白了這一點人類特性(缺陷)後,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去避免各種輕而易舉就接受別人的灌輸的情形(這個時候是不是有想起“小馬過河”的故事?),始終提醒自己: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要輕易相信別人啊,尤其是人品待考證的人對於自己尚不瞭解的事物的描述或見解。 以此推進發散,我們應該提醒自己,在遇到網路觀點(不確定是否是謠傳)的時候,在沒有經過權威部門、機構、節目等的佐證之前,不要隨便信以為真,並且轉播,因為你很可能會帶歪不知道多少人吶。 雖然願意努力嘗試做這些改變的人是少數,短期並不能明顯改觀“盲人摸象”的不良風氣,但是素質提高這回事,屬於教育,本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好的教育不應該強迫,不依靠灌輸,也只能透過良性行為和氛圍來逐步感化。 順其自然爾……
盲人摸象,這是一個老成語了。也可能有的人不知道,那麼,其實跟它相關聯的表達方式還有:管中窺豹、坐井觀天、一葉障目……當然,說“刻板印象”或許會更易於接受。 這個詞是個貶義詞,代表了一種觀念上的不良習慣。人類,很容易有這種不良思維慣性,只是未必能自己意識到,或者勇於承認。這就好比,我們曾經學習《東郭先生和狼》、《拔苗助長》、《掩耳盜鈴》這些寓言故事的時候,會不屑地嘲諷主角是真傻子,呵呵!而事實上,後來,很多人又何嘗不是感慨到自己或多或少地成為了故事中的人。 先輩們很睿智,我們活幾十年才看穿的道理,他們也不是在只會玩過家家的年代就總結出來的,指不定是歷經了幾輩人,這些“道理”方演變成簡單、詼諧、有趣,甚至是“荒誕不經”的故事,為的是便於流傳。而箇中道理,自然是靠聽者自己領會了。不過,也不能排除歷史上確有其人,畢竟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噢,對了,那個寓言故事,還可以再列舉一個《自相矛盾》 現實中容易出現盲人摸象的情況很多, 舉例1:內地的學校,要是有一個是新疆來的,初次見面大家就一擁而上,熱情關切到,“喂,新疆來的嘛,跳舞很厲害吧,快跳個舞讓我們開開眼啊”。同樣,有的在國外留學的中國學生,也有過被一些外國同學邀請表演中國武術或者輕功,卻只能痛苦解釋的尷尬場面。當然,再過分一點,就可涉及到地域黑的那一類了,極不和諧。 例2:認為古代夏天比現在涼爽,現在動不動夏天就飈40°那都是近代工業進步、汽車尾氣等造成“溫室效應”後氣候變暖了。而且理由是,古人沒有空調,不也過的上好嗎? 例3:看到網路節目上的誰誰誰,鋼琴彈得好快,就認為真是比專業彈鋼琴的都厲害。 例4:看見網上很華人發表言論無營養,就發出“為什麼現在看書的人越來越少”的疑問;看見言論低俗無底線,就發出“現在的人戾氣越來越重”的感慨。 例5:看見新聞說現在義務教育普及,且每年又新增高校畢業生多少多少,就認為失學什麼的都不存在了,我們的國民整體素質已然很高。 例6:認為中國產的東西很差勁,尤其是涉及到科技的產品,落後別國很多,凡是能買進口的就買進口的,因為據說中國連像樣的晶片和發動機都造不出來。 例7:男人沒一個好東西;女人都很現實。 那麼怎麼來改變這樣一種現狀,或者說風氣呢。想要避免,只能說,首先要多讀書(不是指讀小說),多看電視節目(不是追連續劇),多上網(不是瀏覽八卦),多聊天(不是瞎吹牛),多遊歷(不限於景區)……專業問題多請教行業內人士。這樣的目的是拓寬視野和擴充知識儲備,不至於犯一些常識錯誤。 刷的人久了會發現,上有的答案下的答主,上來先用一記警鐘——“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敲醒了無聊的題主。因為有的人對於事情的概況都沒有摸清,就開始關心為什麼會有這樣現狀,而事實證明連這個“現狀”都是個人臆想,站不住腳,更沒有後面的為什麼了。不過插句題外話,敢於提問的這型別答主,往往還只是算“傻的可愛”罷了,孺子可教也。倒是很多沒有去意識過這個問題的人,可能潛意識裡就這麼認為的,說不定還堅信不疑!!! 然後另一方面,要有意克服人性本身的弱點——首因效應(也即第一印象效應)。上世紀中葉就有學者做過試驗,發現了這一人類普遍(不是指全部)存在的性格弱點。形象地說,就是A在沒有真正同一個人C打過交道之前,如果聽到了他人B對於這個人的簡略的描述,那麼這個大致的描述就會成為A對C的形象的大致認知,就算這個認知是不準確的,甚至是被B添油加醋了的,A也需要被在而後長時間的交往中,才能逐步轉變過來對於C的看法。而且,B不一定是活人,也可以是電視節目,雜誌,圖畫等等。所以在明白了這一點人類特性(缺陷)後,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去避免各種輕而易舉就接受別人的灌輸的情形(這個時候是不是有想起“小馬過河”的故事?),始終提醒自己: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要輕易相信別人啊,尤其是人品待考證的人對於自己尚不瞭解的事物的描述或見解。 以此推進發散,我們應該提醒自己,在遇到網路觀點(不確定是否是謠傳)的時候,在沒有經過權威部門、機構、節目等的佐證之前,不要隨便信以為真,並且轉播,因為你很可能會帶歪不知道多少人吶。 雖然願意努力嘗試做這些改變的人是少數,短期並不能明顯改觀“盲人摸象”的不良風氣,但是素質提高這回事,屬於教育,本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好的教育不應該強迫,不依靠灌輸,也只能透過良性行為和氛圍來逐步感化。 順其自然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