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kaobei001

    都有,看口徑和作戰目的,大口徑一般都叢集,擔任戰役戰場遮斷任務,一般會一個叢集打一個地方,但也有叢集中每一門炮對應一個支援單位的,定點支援!中小口徑,單炮跟隨步兵比較多,防空單位的高射炮連建制較多,一個連共享一部雷達的資料。

  • 2 # 魂舞大漠

    炮兵不喜歡玩單丟,除了伴隨火炮,比如迫擊炮之類。一般上陣都會成叢集出現,妥妥的團滅呀,擺出一個見鬼殺鬼的大陣勢,正是炮兵之神的大作用。尤其資訊條件下的高技術戰爭,以快制快,更要講求叢集作戰,才能充分發揮炮火的威猛,大炮上陣,無人可以阻擋,給陸軍步兵制衡戰場,核心核力。

    只要炮兵在規定時間內到達預定戰場,各種彈藥齊發,正能實現有效撖制。這麼籠通地來說炮兵,不免有些人要說吹牛不上稅,提出質疑道,炮兵就這麼厲害呀。主要的原因還是沒有見識過,什麼叫震耳欲聾,什麼又叫炮火急襲與支援,戰爭之神絕非浪得虛名,它的各種打法與戰術,在專業炮兵人士的眼中,看了以後無不大呼過癮。

    從部署到位開始,它參予戰鬥每一個環節,在進攻之始,即有各種戰法,招招都能佔據戰場進攻還是防禦的主動,所謂致人而不致於人,炮是一樣的炮,就看掌握在誰的手裡。打得巧,打得妙,這叫以鎰稱銖,反之則會以銖稱鎰,處處落於下風。

    有人可能覺得納悶,炮兵扎堆,不怕被人一鍋燴了嗎?答:用得好完全不可能,在蹩腳的戰術家那,什麼先進的裝備都能打成個羅鍋仗,逮誰說理呢。當資訊化戰場給炮兵帶來體系化優勢,藉助於衛星和無人機等,可以說如虎添翼,控制地域更加廣闊,正要大展拳腳,有番大作為。

  • 3 # 愛看愛思考

    現代化戰爭首先要考慮爭奪的是,制空權。沒有制空權?地面上的所有武器裝備都是一群靶子而已,尤其是重灌備!在沒有空中優勢的前提條件下,讓炮兵去大規模密集排列?簡直就是去送死。這樣的豬頭壓根就不配成為軍官。而炮兵的威力?就是要大規模密集排列,才會發揮出來最大作用的。

  • 4 # 慕什塔戈

    既然是現代條件,炮兵在運用方式上,當然是以叢集作戰為主,不會再出現古代戰場一門炮防守一處要塞、近代戰爭一門炮奪下一個渡口的戰鬥場面。

    因為炮兵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充當著地面火力突擊的中堅骨幹,由於地面火力突擊的基本原則,是突然、集中和猛烈,只有把足夠數量的炮兵集中起來使用,才能確保對敵形成壓制,也才能使地面火力突擊達到應有的毀傷效果。

    現代戰爭中,敵我雙方的炮兵部隊都掌握著比較先進的偵測定位技術和相對快速的火力反應能力。

    俗話說:“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只要發現敵軍目標所在位置,我們就應調集足夠數量的炮兵,對敵實施火力突擊,力爭做到先敵開火。

    並且,還要確保首輪突擊達到足夠的強度和烈度,能夠有效摧毀或壓制敵軍目標,使敵失去還手反擊的能力。

    相反,如果我們的炮兵數量太少,就會出現火力不足、無法壓制的局面。遭我打擊的敵軍必然根據我軍暴露出的陣地位置,組織火力對我實施反擊,從而給我軍造成不必要的傷亡。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敬請批評指正!

  • 5 # 黑白世界瞰天下

    現在戰場條件下,炮兵當然還是以叢集作戰為主,但規模相對以前會小的多。

    炮兵以叢集作戰為主,並不是說要把炮集中起來使用,這個是要特別注意的。

    一、現在資訊條件下作戰,部隊的機動性將進一步提高,戰場的跨區域性,武器的殺傷性威力增大,要求炮兵作戰模式要與之相適應。這些要求下,火炮普片從牽引式向自行火炮發展,要求能在行軍狀態快速轉入戰鬥狀態,並能做到快打快撤。這種狀態下,向傳統戰爭那樣,大規模預設炮兵陣地,以師團營一級的炮兵部隊對敵開火,已經很難想象。

    二、可以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現在火炮的機動性,威力性、快捷性提高了,但反火炮雷達也在快速發展。就以美國的 AN/TPQ-53 炮兵偵測雷達來說吧,有源電子掃描相控陣雷達兩輛車4個操作員,架設只需 5分鐘,撤收 2分鐘。

    反抱兵雷達獲取目標約10-60秒,野戰炮兵營目標保障連準備時間:35秒,連/排準備時間45秒(類比電路系統)或35秒(數字化系統)、火炮準備時間:30秒。透過資料鏈,資料直接傳送到己方反擊炮兵的電腦裡面,隨時可以根據需要施行打擊。

    美國雜誌給出了美國野戰炮兵的理論反應時間:2分鐘(但這只是理論時間)。在我軍相關演習中,一般炮兵陣地的生存時間是5-10分鐘。這種短的時間,哪裡有時間給你擺佈大規模的炮戰。

    三、現在戰場偵查手段日益豐富,可以說發現即打擊,打擊即毀滅。哪一方能夠快速的掌握戰場動態,誰就掌握了戰場主動權,讓自己立足於不敗之地。

    發達國家的軍隊,天上有衛星、高空有各種偵查飛機,大型長航時無人機、炮兵還可以自行發射校射小型無人機、甚至發射“特種偵察炮彈”。那種老式的派出偵察兵到敵後方偵查,利用己方座標和敵方座標,以及三角函式等,來測量出我方火炮陣地與敵方火炮陣地的距離,引導自己炮兵進行精準打擊的老式方法,不能說無用,但已經效用大減。

    如果這時還像以前那樣大規模的搞炮戰,把火炮一排排的並列在一起,那等於給人家提供高價值的目標,很容易受到敵方:空中飛機,遠端巡航導彈、中短程彈道導彈、火箭炮等的覆蓋火力打擊,被人將集中的炮兵陣地“一鍋煮”。這種華而不實的打法在很多軍事題材的影視劇中大量出現,千萬不要被忽悠了,像北韓軍事演習中萬炮齊發更是搞笑。

    四、先進國家的資訊化部隊,資料鏈建設已經發展到單臺裝備可以共享資訊,互相傳送資訊,並可以給指揮系統傳送及時的戰場圖文資訊。這給指揮機關統一下達打擊決策提供了便利。

    因此,這樣的條件下,發現敵軍目標,可以有豐富的選擇性,可以單炮打擊,也可以小規模叢集打擊,也可以大規模的調動不同火炮種類進行打擊,而且不需要集中火炮部署,就可以從多點位,多方向,統一對需要打擊的目標集中火力進行覆蓋打擊。

  • 6 # 小瘋瘋34

    看任務——但是“單打獨鬥”的場景一般看不見了。哦,對了,像遼瀋戰役那樣的大規模叢集作戰也應該不會再出現了……

    比方說你要拔除一個點,通常會以營一級單位執行。一般的威懾任務也不會出動更多。

    得益於航空兵與其他覆蓋式火力的發展,炮兵更多的是“距離優勢”加“發射速度”優勢。我能夠更近距離上最短時間打出最多彈藥,形成足夠的火力密度……有人說炮兵可以為其他遠端火力所替代,其實炮兵的距離優勢不可或缺啊。

  • 7 # 科羅廖夫

    還是排,連或營叢集作戰的。遠端炮兵部隊主要的作戰任務,是摧毀或壓制敵人的炮兵火力。不過,反炮兵作戰一直就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需要全部的炮兵作戰體系,例如先進的偵察系統,快速反應的指揮系統,多用途的彈藥,準確而強大的火力,轟擊敵人的炮兵陣地。而敵人的炮兵則利用迅速的展開撤收,靈活機動的戰術,堅固的工事,來對抗反炮兵火力的打擊。在遠距離殲滅敵人的一個炮兵連,要比打掉敵人的一個步兵連困難得多。

    有技術統計顯示,在進行反炮兵作戰時,具有現代化指揮系統的我方地面炮兵,要想有效壓制敵方一個擁有裝甲防護的自行火炮連,通常要發射400發以上的155毫米口徑的高爆榴彈,這意味著需要動用一個18門的炮兵營進行三輪8發急速射。如果是手工操作的技術水平的傳統炮兵,則耗彈量更大。

    在1986年,南疆戰火正酣,我八里河東山55號陣地作戰,我軍的遠端炮兵部隊大發神威,以一個步兵師直屬的炮兵團參戰,以122毫米榴彈炮、160毫米重型迫擊炮,以及團屬的100毫米迫擊炮、107毫米12管火箭炮、105毫米無後坐力炮的全部火力轟擊越軍,壓制了戰線對面越軍2個炮兵連的12個淺近縱深的炮兵陣地,最後殲滅了這兩個越軍炮兵連。此戰,我軍炮兵共發射炮彈3000餘發,平均殲滅一個越軍炮兵連就需要發射1500發炮彈。

    造成這次戰鬥耗彈量較高的主要原因,是我軍在80年代中期的主要炮兵偵察手段比較落後,還是以人力和光學偵察,聲測偵察,以及炮口閃光定位偵察為主。聲測儀是一種很古老的偵察裝置,廣泛地應用於地面炮兵的偵察部隊,至今仍是很多國家的重要炮兵偵察儀器。可透過三角定位法,測定敵方的炮聲,標定敵人的炮兵陣地,可用於遠端反炮兵作戰。

    其實,最早的聲測儀器,是雷達發明之前用於防空作戰的,後來在防空領域被淘汰了,才被炮兵部隊使用,用於地面炮聲測量。

    炮口閃光測定主要用於夜間炮兵偵察,透過光學儀器探測敵人開炮時出現的瞬間閃光,迅速發現和定位。建國後,解放軍先後發展了多型炮兵聲測儀和閃光定位儀,到了1980年代早期,中國產的聲測儀的偵察距離達到20公里,聲測哨陣列的正面展開寬度達到10公里,定位精度達到100米至300米,與炮口閃光定位儀配合,可以同時測定20個以上的敵人炮位。直到後來有了新型炮兵偵察雷達,聲測和閃光測定裝置才陸續退役,主要轉向出口。

    新世紀以後,中國炮兵的遠端偵察手段有了顯著的進步。不久前,中國陸軍在雲南邊境附近的炮兵演習,演習中,出動了中國產的新型中程炮偵雷達,中國的中國產704A中程炮偵雷達,可以看做是美國AN/TPQ-36雷達的改進型,偵測距離達到25公里,定位時間8秒左右。這種雷達主要裝備合成旅炮兵營的作戰支援連。我軍的炮位偵校雷達僅用8秒鐘就準確地鎖定了“敵方”的炮兵陣地,隨後榴彈炮叢集就進行了準確地齊射,此時“敵方”的炮彈還在空中飛行,尚未落地。這一反應速度,與美軍現役的炮兵定位雷達相當,

    我軍針對擁有預設掩體的敵人炮兵陣地進行的反炮兵作戰,通常首輪射擊會裝填殺傷爆破榴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高爆榴彈),用於破壞敵人的火炮掩體,毀傷敵炮兵的技術裝備。隨後,會跟進發射空炸榴彈,用於打擊敵人的炮手,殺傷敵人暴露有生目標。這兩種炮彈會交替使用,最後對敵人實施通殺。

    在理論上,炮兵透過技術手段偵測定位以後,再透過自動化指揮系統,有大約20秒的時間,已方的反擊火炮就能開火。但實際上,反炮兵作戰的火力在敵人陣地上炸響的時間,要遠遠超過20秒。假設按15公里的交戰距離,光是雙方炮彈的飛行時間相加就有快1分鐘了。所以,目前最先進的反炮兵火力的總反應時間,在1到1分鐘半之間。也就是說 ,在雙方對抗激烈的前提下,己方炮兵打完1分鐘,就應該趕緊跑路。

    很多情況下,反炮兵火力還需要進行多次打擊,以短促急襲射擊為主。敵方炮兵的機動效能彌補防護性的不足,有時候炮兵跑出去百十米就安全了。所以,如查明敵方目標已經轉移,還要重複進行偵察-定位-急襲射擊的過程。這就像是貓捉老鼠的遊戲。

    如果遠端炮兵掌握了精確制導彈藥,上述的作戰就簡單多了。有統計表明,已方炮兵打擊一個敵人的合成營的堅固支撐點,敵人的兵力包括10輛坦克或步兵戰車,6具反坦克導彈或無後坐力炮發射陣地,10~20個土木掩體和射擊工事。要求殲滅敵人60%位於掩體內的有生力量,使用傳統炮兵需要3個炮兵營的54門152毫米以上重炮進行多次集火射擊。而使用半主動鐳射制導的152毫米炮彈,末端打擊精度在1米以內,只需要一個炮兵連6門炮,以及前沿觀察所的鐳射目標指示-測距儀的配合,每門炮發射5枚鐳射制導炮彈,就可以一次搞定。

    而打擊敵人一個6門制榴炮連的陣地則更簡單,只需要一個炮兵連的6門炮各發射一枚鐳射制導炮彈,就能一次搞定。

    不過,儘管鐳射制導炮彈的打擊精度非常高,通常在1米以內。但缺點也是有的,它會浪費寶貴的前沿觀察所的鐳射測距和目標指示通道。所以,目前我們還裝備了北斗衛星制導炮彈和反坦克末敏彈,把制導的工作交給紅外敏感器和北斗衛星定位系統,能夠獲得10米以內的打擊精度。

    在反炮兵和打擊敵人堅固支撐點陣地時,通常先集火發射幾枚衛星制導炮彈,打擊敵坦克裝甲車目標時,就用末敏彈,打擊精度要求特別高的點狀硬目標時,就用鐳射制導炮彈,然後再進行一輪空爆彈或子母彈的急速射,殺傷從掩體內逃出的人肉目標。可在一輪齊射之下就殲滅十幾公里以外的敵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ota和lol相比,哪個的翻盤難度更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