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田君Bellatores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的典型人物,當屬古羅馬軍事家費邊·馬克西姆斯(前280-203年),在第二次布匿戰爭時期,費邊採用拖延戰術成功抵擋了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的攻勢、挽救了羅馬,後世史學家也常以“費邊戰術”這一術語稱呼他所實行的拖延戰術。此外,於1884年創立的英國社會主義團體“費邊社”也以費邊命名。

    費邊出身於羅馬望族,曾五次擔任羅馬執政官、兩次擔任獨裁官。第二次布匿戰爭初期,羅馬軍隊作戰不利,前217年,羅馬軍隊先後在特雷比亞戰役和特拉西梅諾湖戰役中被漢尼拔帶領的迦太基軍隊擊敗,形勢危急之下,費邊被元老院選為獨裁官、承擔起保衛羅馬城的重任。

    費邊認為,此時的迦太基軍隊已經遠離本土、且補給線太長,他們難以在義大利持久作戰,因此,羅馬儘管在此前的戰役中損失慘重,但只要儘量避免與迦太基軍隊正面決戰,利用熟悉地形的優勢與迦太基軍隊在山區周旋、消耗其資源和人力。與此同時,費邊還組織小股部隊不斷騷擾迦太基的補給線、進一步增大迦太基軍隊的後勤壓力。在這種策略的指導下,費邊率軍尾隨漢尼拔,但卻避免與之發生接觸。漢尼拔因之受到了很大牽制,由於始終面臨費邊的大量軍隊的威脅,他難於分出兵力去洗劫義大利城市。為了打破這種局面,漢尼拔多次嘗試引誘費邊與其對決,但費邊始終堅持不與迦太基人決戰。

    雖然費邊的戰術在軍事上頗見成效,但他卻引起了羅馬人的不滿,於是元老院選出執政官保盧斯和瓦羅掌管軍權、準備與漢尼拔決戰。然而,保盧斯和瓦羅率領的羅馬軍隊在坎尼戰役中再次遭受慘敗、全軍覆沒。此時,羅馬人終於認識到與漢尼拔進行決戰極不明智,於是元老院在前215年重新選舉他為執政官。費邊當選後,繼續執行他的拖延戰術,主要進攻那些背叛羅馬的義大利城市、堅決避免與漢尼拔正面交鋒,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總之,費邊的拖延戰術成功地消耗了迦太基軍隊、削弱了漢尼拔的戰鬥力,使漢尼拔攻佔羅馬城的戰略目標未能實現,併為後來大西庇阿的反擊奠定了基礎。他雖然沒有贏得類似扎馬戰役這樣的大捷,但他的努力表明:自己無愧於“傑出軍事家”的評價。

  • 2 # 歷史檔案館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出自《孫子兵法 形篇》。文中這個“戰”,不是指戰爭、戰鬥和戰術,而是戰略眼光;“善戰”也不是能打仗,而是善於做戰略謀劃。

    其更深刻涵義其實是說,有長遠規劃眼光、善於做大局戰略謀劃的雄主,不必使用戰爭手段。這樣的人,他沒有戰功,而是透過更高深的戰略手段(如外交、威懾等其他手段),實現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比如在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此時剛剛建國不久的美國,領土還侷限在密西西比河以東地區,大約230萬平方公里。而北美中部、南部、西部大片土地,還是英、法和西班牙等國的領地。

    這時,歐洲正處在拿破崙戰爭中,英、法和西等國深陷其中,無暇估計他們在美洲的領地。

    美國國內,肯定就有一股政治勢力,認定這是個好機會,很想趁機擴大美國版圖。這些政客鼓吹美國要擇機宣戰,但是,美國和英、法兩國的關係都不一般,他即是前英殖民地,在獨立戰爭中又得到法國的大力援助。歐洲的這場戰爭前景又不明朗,英國在海上有絕對優勢,而法國在陸地上越戰越勇,誰輸誰贏還不一定,到底支援誰呢?

    此時在任的美國總統,是“獨立三傑”之一、《獨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托馬斯·傑斐遜。他認為現在的美國還很弱小,本來可以在北美洲隔岸觀火的,貿然參戰實在風險太大。

    他想到了一個不參與戰爭就能獲利的辦法,耍兩面派,對英法兩國都進行外交訛詐:

    1、他先對英國放出口風,說法國是美國的友好國家,現在英法PK如此激烈,美國不能無動於衷了;

    2、轉過臉來,他又去敲詐法國,說當初支援我們獨立事業的是波旁王朝,可惜法王路易十六被叛亂者公開處決了(即法國大革命的雅各賓派),我們美華人可是知恩圖報的,現在中國國內有不少人惦記著給路易十六報仇呢,如果此時英國也打出這個口號,他們一定要積極相應了。

    貴國在密西西比河流域有大片的領地,現在貴國和英國打的如此激烈,這塊地十有八九顧不過來,也沒準就讓英華人佔領了,與其啥都撈不到,還不如賣給我呢。

    您要是答應賣地呢,我們美華人在國際上依然保持中立,不會和英國走的太近;如果您不答應,那我可說不好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傑斐遜的這招很管用,這兩國國家都擔心美國做出對自己不利的舉動。在傑斐遜這套語氣無比客氣的威脅言論下,拿破崙最後答應把法屬北美的路易斯安那廉價賣給美國(從密西西比河西岸到洛基山脈,比今天的路易斯安那州大多了),美國的版圖擴大了近一倍(約215萬平方公里),才花了1500萬美元,且沒動用武力,還維持了美法關係。

    下圖中白色的那片就是1803年美國從法國手裡購買的路易斯安那——

    這就是典型的“善戰者無赫赫之功”,不輕易動用武力,而是透過外交、戰略威懾等其他方式,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不打仗就獲得比打仗更大的利益的目的。

    不過,有了這次成功經驗之後,托馬斯·傑斐遜內心膨脹了,到了他的總統任期末期,居然態度大變,高調主張透過武力擴張領土,打算從英國手裡吞併加拿大。1812年,繼任總統詹姆斯·麥迪遜貿然發動戰爭,英軍在次年反攻,一度攻入華盛頓,把白宮都給燒了。最後兩國言和,於1815年簽訂《根特條約》。

    美國透過購買路易斯安那和第二次美英戰爭,吸取了經驗教訓。在1815年以後的領土擴張中,都是採取了趁人之危的方式。透過“購買”,又從西班牙、俄國手裡得到了北美洲的大片土地。

    對付墨西哥這種弱國,則是“又打又買”,一邊在戰場上擊敗墨西哥,然後得便宜賣乖,花點小錢購買土地。

    以1898年的美西戰爭為分界點,美國在建國的前120多年,其軍事實力並不強,或者說還沒有機會去證明美軍的強大。

    但是在此期間,美國卻完成了版圖的奠定,主要就是靠“欺軟買硬”

    對於英國這個在十九世紀如日中天的日不落帝國,美國的態度是虛與委蛇,利用對外在某個歷史時期的不便,如《1818年條約》,擁有今天明尼蘇答、達科塔、俄勒岡、華盛頓州的領土;

    對於西班牙這樣的沒落國家、墨西哥這種弱小新興國家,則是動武+廉價收購。

    基本上,就是從英法西墨四國,外加俄國的阿拉斯加,獲得了今天的國土。

    等到1898年的美西戰爭,他就開始向海外擴張殖民地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床墊上面鋪什麼好?床墊上面還要不要鋪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