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久於池

    一、周瑜不具備取代孫權的實力

    孫策死前對孫權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孫策集團不是周瑜一人獨大,還張昭為代表的行政幹部。

    在軍事將領裡,還有一路追隨孫堅和孫策的老革命,這些人對周瑜也不是唯命是從。赤壁戰前,周瑜掛帥,老將程普開始就不服周瑜。如果周瑜取要代孫權,這幫老杆子怎麼能讓?

    二、周瑜沒有取代孫權的動機

    周瑜與孫策是連襟,情同手足。孫策死前也算是託孤周瑜吧,讓大喬轉告小喬,請周瑜幫助孫權。人總是要講信義和情義的,這時的周瑜不會考慮奪孫權之位。

    歷史上的周瑜為人曠達,不是心胸狹隘之人。程普開始不服周瑜,但後來為周瑜才能和胸襟所折服,說:“與公瑾交,若飲醇醪”。這樣的周瑜不會做有損大節之事。

    三、周瑜取代孫權也無法在江東立足

    孫堅、孫策作為當地人,與江東士族還有很多矛盾,而不是當地人的周瑜更難得到江東士族擁護。

    孫策當時割據江東,內外矛盾不斷,孫權的位置不是太平位置,坐這個位置需要理由。孫家人是繼承這個位置的最大理由。事實上,孫策死後,孫權的叔伯哥哥就要奪孫權之位,是周瑜等人堅決擁護才使孫權地位得以保全。

    作為孫家人的孫權,還要周瑜、張昭等人的幫助才能坐穩這個位置,周瑜以一己之力,根本做不了這個位置。

    總結:周瑜個人很有能力,但沒有創業的資本和機遇,做企業高管是最佳選擇。當然高管取代董事長也是有的,那要看他有沒有意願和機會建好自己的班底。周瑜顯然沒有機會,三十多歲就去世了。

  • 2 # 蘇沉船

    歷史人物志向各有不同,真正想做皇帝其實是少數人。有人捍衛道義,有人只貪圖財富,有人想要揚名天下,有人願成為王佐之才,並不是所有人一旦有機會就必須要做帶頭那一位,人就是應該瞭解自己在什麼處境,有什麼樣的才能可以做什麼樣的事情。

    領導者不一定要是最有才能的人,領導者更需要的是魄力與政治影響力,這取決於人的性格與出身背景、社會地位等。孫氏成為江東之主已成事實,已經形成有一個有效統治政權,這份影響力強於當時的周瑜。

    諸葛亮有能力取代劉禪,但是他不做,因為他堅守自己的道德觀。司馬懿原本沒能力奪取曹魏政權,但他想要那麼做,於是他落得不好的名聲。選擇做什麼人取決於個人品格。

    周瑜就是所謂的王佐之才,再則以他的才智也明白自己的處境,他沒有足夠硬實力取代孫權,冒然發起內亂反容易身敗名裂。似董卓、袁術之輩可不是沒有智謀的人,相反他們的智謀在當代也很突出,而是他們過度濫用權謀,敗壞了自己的名聲,使勢力不斷走下坡路。

    周瑜其人很像韓信、衛青之流,是當代少有的英傑,執掌天下兵馬不在話下。孫策、孫權、劉備、步騭、諸葛瑾、陳壽以來都把周瑜比作奇才、英傑,沒有任何周瑜想要篡權的跡象。

    另一方面,周瑜的政治目光相當敏銳,他不會幹那種傻事。在社會背景下不是所有人都為了什麼一統天下而奮鬥,人應該學會找到自己的定位。

    孫策剛死的時候,周瑜可還沒有足夠的威望可以左右江東政權,各大重臣中張昭、呂範、程普對孫氏還是相當忠誠,除非周瑜取得張昭的支援,那就呂範、程普、董襲沒什麼事了。

    周瑜一旦想法不同,他的歷史評價會不同,人們看到他的野心暴露就會影響其人的魅力,不再信服他。於是歷史上的周瑜可能會被當作王敦、桓溫之輩來評價,那麼後人今天看到的周瑜也不會是一代英傑的形象。

    提到王敦,大家可以去研究研究,王敦眉目疏朗,氣質相貌相當出眾,喜好音樂,當眾擊鼓時沉溺在音樂當中,視周圍之人如無物。本也該是一位風流俊傑,只因他在歷史上暴露出篡權的野心,於是形象變得猙獰險惡。

    說到能力,王敦起兵時所向披靡,東晉名將幾乎盡敗其手,司馬睿活活被他氣死,若非王敦病重後果真不堪設想。周瑜那種偶像的設定王敦都有,結果王敦在歷史上徹頭徹尾成為丑角就是因為他所作所為。後人不一定以成敗論英傑,卻肯定以作為論英傑。

    孫權的江東政權靠世家擁護而鞏固,他們只要彼此合作安定一方即可,大多數勢力都不具備放眼天下的能力。無論周瑜、諸葛恪、王敦、桓溫都好,儘管他們在歷史上的定位不同,但都是透過軍功來擴張自己權力,一旦他們的權威抵達一定程度就必然會跟君主產生權力衝突,這都取決於領土擴大後,權力分配不平衡,不一定是指誰有野心誰沒野心。

    人在局勢發展中不可能絕對預測到未來,連局勢都不還沒穩固就像做老大,這種事連曹操都不會去做,志向也是跟自己手裡有多少權力、多少兵權而擴充套件,比如先定一個小目標賺它一個億。

    那麼周瑜有多少實力?周瑜自帶少量兵馬投靠孫策,孫策給周瑜增兵兩千,隨後周瑜擔任中護軍征戰多年。

    由於東吳部曲制度盛行,周瑜本部還是沒有過萬,兵權分散在各位將領手中,周瑜只是有監督他們的軍權。一直到赤壁之戰,孫權才正式給周瑜三萬部隊的指揮權,讓周瑜、程普共同統領。

    這三萬兵馬中有黃蓋、韓當、甘寧、呂蒙、淩統、周泰的部曲,周瑜想要獨立就得完全獲得他們的支援。周瑜有條件選擇獨立的時機是奪取南郡後,孫吳半數兵馬在周瑜掌控之中。可是從政治影響力考量,周瑜要獨立也相當冒險。

    程普、黃蓋、韓當全是孫氏的宿將,呂蒙受孫策提拔,呂範是孫策舊友,魯肅不在周瑜身邊,周泰、淩統願意為孫權豁出性命。只有甘寧在戰略上跟周瑜接近,還有功曹龐統在周瑜麾下,周瑜要一次性策動這幫人極其困難。所以即便周瑜有這個想法,他也沒有適合的時機。

    退一步說周瑜在爭取到赤壁之戰班底獨立,他的最佳陣容是武陵太守黃蓋、江夏太守程普、偏將軍韓當、橫野中郎將呂蒙,以及周泰、甘寧、淩統,贈送魯肅、龐統,加起來大約三萬到四萬兵力,足以有擊敗孫權的實力。

    問題在於周瑜戰略位置不好,他南部有劉備,西部有劉璋,東部有孫權,北部有曹操,這種複雜的形勢,周瑜一旦處理不好外交,立刻就遭到群毆。周瑜能做的是向曹操或劉備投誠,如果周瑜想侍奉老闆,卻沒有比孫權更適合的,到新主那裡雙方都要重新培養默契和信任度。還落得呂布那樣反覆無常的評價,逐漸被部下所鄙視。

    若是周瑜於更早時期對孫權發動奪權,形勢更為不利。一是周瑜沒有赤壁之戰得到的威望,二是黃祖、陳登覬於著江東,一旦東吳有大變動,他們會被趁虛而入。孫權也實在是人傑,能夠擴大幕府人才,拉攏江東士族人心,周瑜還真不一定見得鬥得過他。

    人的能力評價都是在歷史中面臨選擇,做出正確的決策才能鑑別出來,而不是你先預想這個人有什麼數值的能力,他才可能做到什麼樣的事情,只講人物能力不講局勢和硬實力,那是本末倒置。

  • 3 # 歷史春秋網

    周瑜根本不會起這個心思,這是由周瑜的人品決定的。周瑜與孫家是世交。孫堅兵討董卓時,家人移居舒縣,周瑜讓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孫家居住,且登堂拜見孫策的母親,他從小就與孫策交好,跟孫策是哥們關係,是戰友關係。名為部下,實則兄弟,比劉備、關羽、張飛的關係差不到哪裡去。而且,周瑜與孫策還是連襟關係,孫策娶了大喬,周瑜娶了小喬,兩人是一個老丈人。孫策死後,託孤周瑜照顧他的兄弟,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這麼深厚的關係,周瑜出於哪方面,都沒有理由造反。

    第二,周瑜沒有資本造反。孫策並非託孤給周瑜一人,而是四大重臣,周瑜、張昭、呂範、程普。張昭、呂範、程普對孫策那是相當忠誠的。如果周瑜造反逼宮,這些大臣未心肯臣服於他。赤壁之戰時,程普是副都督,就不服從周瑜。孫皎傳記載“昔周瑜、程普,為左右大都督,共攻江陵;雖事決於瑜,普自持九將,且具是都督,遂共不睦,幾敗國事”,周瑜只能讓著他,以德服人。孫策剛去世時,周瑜並沒有威信可以左右江東的政權,假如他造反,估計孫氏舊臣們會另眼看他,群起而攻之,弄得周瑜身敗名裂。

    懷疑周瑜可能有不臣之心的並非孫權,而是劉備,劉備曾經說過:“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但劉備這樣說,實在有挑撥離間之嫌,人家孫權也不會聽他的。孫權對周瑜的評價是: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怎麼看待8歲女孩掛在小區健身器材上身亡,鼻冒血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