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宋子渝—書法鏡子老宋

    一、聖教序是學習王羲之書法行草書必選的碑帖,而且幾乎是遠不過去的必學書碑帖。而且有很多人都從這本帖中走出了自己的風格。

    二、現在二王書風盛行,寫二王必學聖教序。當代寫二王好的有陳忠康,孫曉雲,張錫庚,還有年輕些的卿三彬等等。寫得好的很多。

    三、這部帖《集王聖教序》乃王羲之書法之集大成者。此碑廣採王書之眾長,非常注重變化和銜接,摹刻亦頗為精到,因此可以說,“聖帖”足以代表王氏之書的精華,當時“在唐代京城地區就被視為王羲之行書的標準樣式”。如對歷代行草法帖頗有微詞的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也對《集王聖教序》絕口稱讚:“唐僧懷仁集右軍書,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可謂異才。”

  • 2 # 老冉書法

    不論是《雁塔聖教序》還是《集王聖教序》,當代書家對她們都多有取法。如周慧珺取法雁塔聖教序,張旭光、孫曉雲等取法集王聖教序。應該說書法人都知道聖教序,並多在追蹤。

  • 3 # 聖陽文化藝術組織者

    王羲之寫字,遵法守律而合於自然。懷仁集《聖教序》則完美地收錄王羲之行書精華,單字最多,變化最為豐富,歷來學者,無不奉為圭皋,可謂高峰。我認為在當代書家中沈伊默、啟功、白蕉、蔣維崧、魏啟後等先生均取法《聖教序》,當然他們形成自己的風格,還取法他家,只有多吸收營養,才能形成獨特風格。

    1、啟功書風秀雅蕭散,剛健婀娜。

    啟功,1912年生,北京人,滿族。 姓愛新覺羅,字元伯,別署元白、少文、長慶。

    室名簡晴堂、堅淨居。康熙帝十一代孫,曾祖、祖父皆入翰林,後家道中落。幼年喪父,失學而不墮其志,用功於書法、文辭、繪畫等項,刻苦自勵,投師問道。

    中學期間,課餘從蘇州學者戴姜福學習經史辭章,從賈爾魯、吳熙曾習畫,後經傅增湘引薦,受業於陳垣門下。中學未畢業,二十一歲受聘輔仁大學附屬中學國文教席,從此走上教育崗位。

    曾任輔仁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建國後擔任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教授。精於博物文史鑑識,先後兼職故宮博物院古物館文獻館專門委員、北京大學博物館系副教授、故宮博物院顧問、中國歷史博物館顧問、國務院古籍整理規劃小組成員、國家文物委員會委員、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主任委員。1983年6月,出任文化部文物局新成立之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成員,歷時八年,對國內現存古代書畫逐一整理、鑑定、編目,規模之大,史無前例,厥功至偉。近年又選為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

    一生教書育人,究心學術,著述甚富。書法初學歐陽詢、顏真卿、趙孟頫,六歲臨《九成宮醴泉銘》,十一歲學《多寶塔碑》,二十歲後習《膽巴碑》,所書楷字端凝、堅重、娟秀兼而有之。二王體系功夫有加,《聖教序》專注研究多年,後轉師董其昌、米元章諸名家墨跡,於智永千文用功良久。

    2、白蕉 書風圓轉潤朗,舒展大方,結體疏密有致。

    白蕉初學《聖教序》,後來得到了《喪亂》、《二謝》等唐人摹本,稍得規模。他16歲考入上海英語專修學校,結識了徐悲鴻,在徐氏的幫助下,白蕉更加刻苦,選用《閣帖》中王字放大至盈尺見方,經常通宵達旦地苦練。繼而能夠揮灑自如,秀雅蕭散,剛健中不乏婀娜,頗得二王的神韻。1938年,為了捐款抗日,他和鄧散木合辦了一個“杯水書畫展”,初露頭角就受到歡迎,開始鬻書自給。1940年,在上海首次舉辦了個人書法展,一時好評如潮。當時王蘧常作詩讚頌道:“三十書名動海陬,鐘王各欲擅千秋。如何百鍊功成後,傲骨難為繞指柔。”

    除了直接師法二王,白蕉對於歷代二王體系的大家,諸如唐虞世南、褚遂良、陸柬之,五代楊凝式,宋代的米芾,明代的董其昌、王寵等等,都悉心觀摹,汲取營養。在白蕉的書法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虞世南的筆致圓融沖和及外柔內剛;褚遂良的丰采流麗,韻致婉逸;陸柬之的飄逸流暢;也可以領略到董其昌率意中得秀色,分行布白的流宕灑脫;還有王寵疏宕逸筆的沉靜。這些感受若隱若現,在似與不似之間,能意會而難言表。

    白蕉的行草,筆法精到,氣息醇正,為近現代王體書風的典範,他的書法無論具體點畫,還是整體佈局,都顯現出深厚的功力和精湛的技巧。點畫圓轉潤朗,舒展大方,結體疏密有致,勻稱妥貼。剛柔並濟,外觀柔美,內現力度;潤枯合宜,潤而不肥,枯而不燥;穩險得體,穩得脫俗,險不怪誕。通篇洋溢著濃郁的書卷氣息。

    3、沈尹默 文質彬彬,貼學復興者。

    沈尹默(1883年-1971年),原名君默,字中、秋明,號君墨,別號鬼谷子。中國傑出的學者、詩人、書法家。早年二度遊學日本的沈老,歸國後先後執教於北大、北京女子師範大學,與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同辦《新青年》,為新文化運動的得力戰士。陳獨秀曾批評沈尹默“字則其俗在骨”,因此兩人關係不佳。1925年,在“女師大風潮”中,沈老與魯迅、錢玄同等人聯名發表宣言,支援學生的正義鬥爭。後由蔡元培、李石曾推薦,出任河北教育廳廳長,北平大學校長等職。1932年,因不滿政府遏制學生運動、開除學生,毅然辭職,南下上海,任中法文化交換出版委員會主任。抗戰開始,應監察院院長於右任之邀,去重慶任監察院委員,曾彈劾孔祥熙未遂,不滿政府之腐敗,勝利後即辭職,卜居上海,以鬻字為生,自甘清貧,足見沈先生高風亮節。沈尹默先生是陳毅先生進城後第一位拜訪的民主人士,是第一屆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員,是周恩來總理任命的中央文史館副館長,歷屆上海市人委委員,全華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1949年後,他先後參加了市政協、市博物館、市文管會、中國畫院、市文聯、市文史館的工作,親自建立了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書法組織——上海市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為祖國文化事業的繁榮,尤其對中國書法藝術和理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毛主席曾接見過他,對他的工作和藝術成就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中南海收藏書畫集》的第一頁乃是沈老寫給主席的書法。總理家中和辦公室都曾掛過沈老的字。著有《二王法書管窺》、《歷代名家學書經驗談輯妻釋義》等。出版主要書法集、字帖有《沈尹默法書集》、《沈尹默手書詞稿四種》、《沈尹默入蜀詞墨跡》等,約二十種。詩詞著作有《秋明室雜詩》、《秋明室長短句》等。

    “五四”運動時期,沈尹默作為北大名教授,和魯迅、陳獨秀等人並肩戰鬥,輪流主編《新青年》雜誌,並在《新青年》等雜誌上發表瞭如《月夜》、《三絃》等著名的白話詩篇,是中國新詩的最早倡導者之一。沈尹默一生以“王字”著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歡的老婆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