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目前的行星科學認識而言,答案是太陽系內的固體行星可能都有高溫的內部物質。
請注意,這裡我沒有使用“岩漿”的說辭,是因為地球內部也不是岩漿。
這或許是一個最常見的關於地球內部的誤解。很多人受到各種不靠譜的影視材料、不完整的科普片段、以訛傳訛的影響,錯誤的認為地球的結構類似雞蛋,外部是一層薄薄的、幾十公里厚的岩石圈外殼,裡面就是高溫液態的岩漿。
但事實上,岩漿只是地球岩石圈裡佔比非常小的熔體物質。在岩石圈以下是具有一定塑性的軟流圈,軟流圈下部則是位於地幔的,更加高溫高壓的固態岩石——對,中學地理書一定講過,地幔是堅硬的岩石而不是流動的蛋黃。
因此,本問題直接的字面回答:不是,因為地球內部也不是岩漿;地球的岩漿只分布在分散的岩漿房和深部岩石發生區域性熔融的區域裡。
但我的理解是,提問者想要了解類地行星內部是否像地球一樣具有高溫核心。在這個意義上,答案是很可能有。
隨著行星科學的發展和人類太空探索的進步,人們已經知道水星存在古老的火山遺蹟,但現在可能停止了;金星不僅有大量的火山,而且目前很可能仍然存在活躍的火山噴發,2015年歐洲的金星使者探測器發現金星地表有若干個高溫點,認為可能是正在噴發的火山口;火星上的奧林匹斯火山更是全太陽系落差最大的單體火山,只是目前火星似乎不再有新的火山噴發了。
(火星的奧利匹斯山)
至於衛星,則有大名鼎鼎的木衛一,Io。這是一個不大的巖質衛星,由於受到木星強大引力的不斷拉扯,內部岩石不斷摩擦產生大量熱量,讓這個體積不大的衛星卻有著全太陽系最劇烈的火山噴發,以至於用肉眼都可以從在軌探測器拍攝的照片中看到該衛星地表的快速變化。
按照目前地質學界和行星科學界的認識,岩石行星內部的高溫物質主要來自放射性元素的衰變熱,星球形成之初的隕石物質撞擊能量,還有來自其他星球引力的潮汐能。
質量越大的類地星球,含有的放射性礦物一般越多,衰變產熱也越多;
而目前的星球形成理論中,類地行星的起源是早期遊蕩在空間中的大小巖質碎塊撞在一起形成的,這個過程會有大量的動能轉變為岩石物質的熱能,體積越大,碰撞過程約多,帶來的熱能也越多;
引力潮汐能則需要較小的自身體積和較大的外界引力,Io正好是一個很巧合的例子——它的大小類似月球,但木星卻比地球大得多。以至於月球質量較小,已經大部分冷卻,但Io在活躍的潮汐能作用下卻有著強烈的岩漿活動。
。
以目前的行星科學認識而言,答案是太陽系內的固體行星可能都有高溫的內部物質。
請注意,這裡我沒有使用“岩漿”的說辭,是因為地球內部也不是岩漿。
這或許是一個最常見的關於地球內部的誤解。很多人受到各種不靠譜的影視材料、不完整的科普片段、以訛傳訛的影響,錯誤的認為地球的結構類似雞蛋,外部是一層薄薄的、幾十公里厚的岩石圈外殼,裡面就是高溫液態的岩漿。
但事實上,岩漿只是地球岩石圈裡佔比非常小的熔體物質。在岩石圈以下是具有一定塑性的軟流圈,軟流圈下部則是位於地幔的,更加高溫高壓的固態岩石——對,中學地理書一定講過,地幔是堅硬的岩石而不是流動的蛋黃。
因此,本問題直接的字面回答:不是,因為地球內部也不是岩漿;地球的岩漿只分布在分散的岩漿房和深部岩石發生區域性熔融的區域裡。
但我的理解是,提問者想要了解類地行星內部是否像地球一樣具有高溫核心。在這個意義上,答案是很可能有。
隨著行星科學的發展和人類太空探索的進步,人們已經知道水星存在古老的火山遺蹟,但現在可能停止了;金星不僅有大量的火山,而且目前很可能仍然存在活躍的火山噴發,2015年歐洲的金星使者探測器發現金星地表有若干個高溫點,認為可能是正在噴發的火山口;火星上的奧林匹斯火山更是全太陽系落差最大的單體火山,只是目前火星似乎不再有新的火山噴發了。
(火星的奧利匹斯山)
至於衛星,則有大名鼎鼎的木衛一,Io。這是一個不大的巖質衛星,由於受到木星強大引力的不斷拉扯,內部岩石不斷摩擦產生大量熱量,讓這個體積不大的衛星卻有著全太陽系最劇烈的火山噴發,以至於用肉眼都可以從在軌探測器拍攝的照片中看到該衛星地表的快速變化。
按照目前地質學界和行星科學界的認識,岩石行星內部的高溫物質主要來自放射性元素的衰變熱,星球形成之初的隕石物質撞擊能量,還有來自其他星球引力的潮汐能。
質量越大的類地星球,含有的放射性礦物一般越多,衰變產熱也越多;
而目前的星球形成理論中,類地行星的起源是早期遊蕩在空間中的大小巖質碎塊撞在一起形成的,這個過程會有大量的動能轉變為岩石物質的熱能,體積越大,碰撞過程約多,帶來的熱能也越多;
引力潮汐能則需要較小的自身體積和較大的外界引力,Io正好是一個很巧合的例子——它的大小類似月球,但木星卻比地球大得多。以至於月球質量較小,已經大部分冷卻,但Io在活躍的潮汐能作用下卻有著強烈的岩漿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