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皇帝死後,後世的皇帝要另外給他一個特殊的稱號,這就是諡號。《說文》這樣解釋:“諡,行之跡也。”也就是說,根據死者的生平事蹟表達褒貶之意,所謂“勸善戒惡”。其中有褒揚的,比如:民無能名曰神(宋神宗),經天緯地曰文(漢文帝),克定禍亂曰武(漢武帝),博聞多能曰憲(唐憲宗); 有批評的,比如:亂而不損曰靈(周靈王),好內遠禮曰煬(隋煬帝),動祭亂常曰幽(周幽王),; 有表示同情的,比如:恭仁短折曰哀(漢哀帝),在國逢難曰愍(晉愍帝),年中早夭曰悼(周悼王),短折不成曰殤(漢殤帝)。 古代皇帝的年號、諡號與廟號 年號、諡號和廟號這三者都是中國古代皇帝們不可缺少的特殊名號。 在古代皇帝和大臣的心目中,確定什麼樣的年號紀年,是一件非常重大而神聖的事情。改朝換代以後,新的皇帝即位,踐阼為主,需要重定正朔,以顯示奉天承運,上順天道,下合人意,而重新確定年號紀年,正是奉正朔的一種表示。 據《中國歷史年代簡表》,歷代的皇帝所用的年號共有708個,從內容上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表示受命於天的,如應天,天興、天授等;2、表示神聖祥瑞的,如萬利、河清、大聖等;3、表示改朝換代的,如太始、開元、皇初等;4、歌頌文治武功的,如大德、上明、文治等;5、希圖安寧平順的,如安定、廣順、永寧等;6、祈求江山永固的,如長久、天壽、長樂等。其中,“天”字在歷代年號中使用得最多,達71次。“天”字,《爾雅》解釋為:“天,君也。”古代帝王稱作天子,被認為是上天之子。 年號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帝王紀年的名稱。最早的年號當屬西漢武帝劉徹。劉徹即位之年(公元前140年),即為建元元年。 漢武帝在位五十餘年,前後一共使用了十一個年號。自武帝肇始以來,從此歷代帝王即位,一般大多立有年號。而且還影響了北韓、日本、越南等周邊國家。由於年號的名稱,含有粉飾太平的需要。所以一般多有表達國泰民安,繁榮昌盛之寓意。有些過於熱門的吉祥詞彙,如“太平”“永安”之類,還被不同的帝王先後使用。在中國歷史上使用年號最多的帝王,當非中國唯一的女皇武則天莫屬。在武則天當政的武周時期,前後不過二十一年的時間裡,卻使用了十八個年號,可謂空前絕後。 • 由於年號太多難免有導致紀年混亂之弊。所以自明至清,歷任帝王,從登基到駕崩,只使用一個年號。如清聖祖玄燁雖然在位長達六十一年之久,已是中國曆代皇帝中執政時間最長者,所以“康熙”也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而號稱十全老人的清高宗弘曆,執政時間也長達六十年之久。但在年號上也是沒有什麼新的創意,也正因為如此才得以讓今人,能夠如此清楚地記得乾隆的逸事。 • 在中國近代史中,使用時間最短的無疑是袁世凱的“洪憲”年號。恰好說明了所有違背歷史潮流的倒行逆施,都只能是如同露水一般的曇花一現。也為在中國施行二千餘年的年號紀年,敲響了最後的喪鐘。至清宣統三年十一月十日,各省代表開會於南京,選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決定採用公曆紀年。這才結束了中國封建社會,長達二千餘年的年號紀年方法,從此翻開了歷史嶄新的一頁。 • 在中國古代皇帝死後,後世的皇帝要另外給他一個特殊的稱號,這就是諡號。《說文》這樣解釋:“諡,行之跡也。”也就是說,根據死者的生平事蹟表達褒貶之意,所謂“勸善戒惡”。其中有褒揚的,比如:民無能名曰神(宋神宗),經天緯地曰文(漢文帝),克定禍亂曰武(漢武帝),博聞多能曰憲(唐憲宗); 有批評的,比如:亂而不損曰靈(周靈王),好內遠禮曰煬(隋煬帝),動祭亂常曰幽(周幽王); 有表示同情的,比如:恭仁短折曰哀(漢哀帝),在國逢難曰愍(晉愍帝),年中早夭曰悼(周悼王),短折不成曰殤(漢殤帝),等等。 廟號也是一種死後的稱謂,但與諡號有所不同。“廟”字,《說文》解釋為:“廟,尊祖貌也。”宗廟是祭祖的場所,帝王的宗廟中奉祀的祖先都有一個特立的廟號。與諡號相比,廟號的用字少,而且都是褒揚之詞。 以明代皇帝為例,十五個皇帝依次是:太祖、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憲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可以看出,明代開國的皇帝稱祖,其餘稱宗。
在中國古代皇帝死後,後世的皇帝要另外給他一個特殊的稱號,這就是諡號。《說文》這樣解釋:“諡,行之跡也。”也就是說,根據死者的生平事蹟表達褒貶之意,所謂“勸善戒惡”。其中有褒揚的,比如:民無能名曰神(宋神宗),經天緯地曰文(漢文帝),克定禍亂曰武(漢武帝),博聞多能曰憲(唐憲宗); 有批評的,比如:亂而不損曰靈(周靈王),好內遠禮曰煬(隋煬帝),動祭亂常曰幽(周幽王),; 有表示同情的,比如:恭仁短折曰哀(漢哀帝),在國逢難曰愍(晉愍帝),年中早夭曰悼(周悼王),短折不成曰殤(漢殤帝)。 古代皇帝的年號、諡號與廟號 年號、諡號和廟號這三者都是中國古代皇帝們不可缺少的特殊名號。 在古代皇帝和大臣的心目中,確定什麼樣的年號紀年,是一件非常重大而神聖的事情。改朝換代以後,新的皇帝即位,踐阼為主,需要重定正朔,以顯示奉天承運,上順天道,下合人意,而重新確定年號紀年,正是奉正朔的一種表示。 據《中國歷史年代簡表》,歷代的皇帝所用的年號共有708個,從內容上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表示受命於天的,如應天,天興、天授等;2、表示神聖祥瑞的,如萬利、河清、大聖等;3、表示改朝換代的,如太始、開元、皇初等;4、歌頌文治武功的,如大德、上明、文治等;5、希圖安寧平順的,如安定、廣順、永寧等;6、祈求江山永固的,如長久、天壽、長樂等。其中,“天”字在歷代年號中使用得最多,達71次。“天”字,《爾雅》解釋為:“天,君也。”古代帝王稱作天子,被認為是上天之子。 年號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帝王紀年的名稱。最早的年號當屬西漢武帝劉徹。劉徹即位之年(公元前140年),即為建元元年。 漢武帝在位五十餘年,前後一共使用了十一個年號。自武帝肇始以來,從此歷代帝王即位,一般大多立有年號。而且還影響了北韓、日本、越南等周邊國家。由於年號的名稱,含有粉飾太平的需要。所以一般多有表達國泰民安,繁榮昌盛之寓意。有些過於熱門的吉祥詞彙,如“太平”“永安”之類,還被不同的帝王先後使用。在中國歷史上使用年號最多的帝王,當非中國唯一的女皇武則天莫屬。在武則天當政的武周時期,前後不過二十一年的時間裡,卻使用了十八個年號,可謂空前絕後。 • 由於年號太多難免有導致紀年混亂之弊。所以自明至清,歷任帝王,從登基到駕崩,只使用一個年號。如清聖祖玄燁雖然在位長達六十一年之久,已是中國曆代皇帝中執政時間最長者,所以“康熙”也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而號稱十全老人的清高宗弘曆,執政時間也長達六十年之久。但在年號上也是沒有什麼新的創意,也正因為如此才得以讓今人,能夠如此清楚地記得乾隆的逸事。 • 在中國近代史中,使用時間最短的無疑是袁世凱的“洪憲”年號。恰好說明了所有違背歷史潮流的倒行逆施,都只能是如同露水一般的曇花一現。也為在中國施行二千餘年的年號紀年,敲響了最後的喪鐘。至清宣統三年十一月十日,各省代表開會於南京,選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決定採用公曆紀年。這才結束了中國封建社會,長達二千餘年的年號紀年方法,從此翻開了歷史嶄新的一頁。 • 在中國古代皇帝死後,後世的皇帝要另外給他一個特殊的稱號,這就是諡號。《說文》這樣解釋:“諡,行之跡也。”也就是說,根據死者的生平事蹟表達褒貶之意,所謂“勸善戒惡”。其中有褒揚的,比如:民無能名曰神(宋神宗),經天緯地曰文(漢文帝),克定禍亂曰武(漢武帝),博聞多能曰憲(唐憲宗); 有批評的,比如:亂而不損曰靈(周靈王),好內遠禮曰煬(隋煬帝),動祭亂常曰幽(周幽王); 有表示同情的,比如:恭仁短折曰哀(漢哀帝),在國逢難曰愍(晉愍帝),年中早夭曰悼(周悼王),短折不成曰殤(漢殤帝),等等。 廟號也是一種死後的稱謂,但與諡號有所不同。“廟”字,《說文》解釋為:“廟,尊祖貌也。”宗廟是祭祖的場所,帝王的宗廟中奉祀的祖先都有一個特立的廟號。與諡號相比,廟號的用字少,而且都是褒揚之詞。 以明代皇帝為例,十五個皇帝依次是:太祖、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憲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可以看出,明代開國的皇帝稱祖,其餘稱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