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品味人生

    宋汲取前朝教訓,推行守內虛外,重文輕武的國策,主要依靠文官統治,武官地位低且受制於文官;後果一方面有力防止武人內亂維護統一;卻也使武裝力量積弱,造成對外軍事劣勢直到亡國.使用二府制,極大削弱了武官的兵權,但使之兵不識將將不識兵,雖然免除將官專權,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威脅,但對作戰十分不利

  • 2 # 趣說歷史ing

    第一,文人治國,一把手都是文官。

    第二,將兵分離,簡單說就是你沒有培養自己勢力的機會。

    第三,地方的優秀計程車兵會調到中央做禁軍

    地方軍隊戰鬥力弱

  • 3 # 子由拍案驚奇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宋朝的政治制度,從隋唐時期的三省制,到元代的一省制,到了北宋時期,政治制度實際上就是沿襲隋唐的政治制度,只不過名目上改稱中書門下制。

    而中書門下制度的建立,也是為了更好地配合皇帝為防止藩鎮割據或者臣僚、外戚、宦官、宗室的擅權,保證政治、軍事、經濟權利掌握在皇帝之手。

    同時,軍事上施行樞密院制度,即大的軍事指揮由樞密院發號施令,但樞密院沒有具體軍隊指揮權。

    那麼,“宋朝為了防止武人割據在地方上採取了什麼措施?

    在這些方面,北宋統治者確實是處心積慮,具體措施從六處著手;

    一,軍權絕對收歸皇帝

    對於北宋一朝軍事指揮權利,完全由皇帝掌握,這包括地方上軍事權利,財稅權利,司法權力都歸北宋朝廷直接制定和解釋,然後再經過北宋朝廷統一分配而達到令由上出的效果和目的。

    這樣的做法,必將削弱地方政府的實際權利,防止地方權利過大,能夠顯效的鞏固封建王朝統一。

    二,權利細分

    這種對於權利的細分首先體現在對於將領權利的劃分;比如,把禁軍將領的權利細分為三份,使樞密院的調兵權利與統兵權分離開。 另外,細化地方權利;比如,設定節度使、知州、通判、轉運使、司法人員分別執掌地方的軍事權、行政權、監察權、財政權、司法權,實際上形成了相互牽制關係。

    三,強幹弱枝

    所謂的強幹,即把直屬朝廷的禁軍從編制上、待遇上精練、優渥的對待,認真地打造、訓練、補充。對於地方軍兵等等則分散駐紮,儘量弱化,不予以立項照顧。這種弱枝強幹的政策,最直接的就導致了北宋一朝戍邊軍隊戰鬥力十分低下,以至於在歷次應對外民族入侵之時,北宋無一例外的全部敗北。

    四,內外相制的軍事思想

    所謂的“內外相制” 指的就是駐紮在汴梁城內的軍事力量與駐紮城外暨駐開封府轄區以及開封府轄區外的兵力之間,讓他們互相之間有制衡的關係。

    這一匪夷所思的軍事思想原則,脫胎於宋太祖趙匡胤,再其身後數朝,都照搬此法,奉之為金科玉律。以是故,北宋的京畿駐兵之間互有牽制,殿前司、馬司、步司等都是這種關係。而地方州府之間的駐軍也各有制衡關係。宋太祖趙匡胤這一軍事思想的主旨就是;“使京師之兵足以制諸道,則無外亂;合諸道之兵足以當京師,則無內變”。

    這樣一來,北宋上下軍兵之間,層層制約、制衡,以遇到外敵入侵,就不足以擋之,土崩瓦解了。 五,以文人執掌兵權

    在北宋一朝,有一個特殊的現象,那就是以文人掌兵現象。

    北宋之初,宋太祖趙匡胤就是以武將黃袍加身,篡奪了前朝的帝位,所以,做了皇帝之後的趙匡胤,對於武將的權柄十分在意,先是經過了“杯酒釋兵權”之對老的軍權持有者們的軍權收回,但是,軍事權力還是要有人掌握,於是,就想出了以文官掌握絕對軍事指揮權利,武將輔佐之的方法。

    對此宋太祖趙匡胤曾經說過,文官再不行也無非就是貪墨些錢財,而武將跋扈不遜,要的就不僅僅是這些了! 及至到了宋太宗趙光義,因為趙光義自己也是文人本質,況且,他是經歷過五代十國混亂時期的人,深知武將干政的危害性巨大,所以,他更是將文官執掌兵權的做法推行到徹底、極致。

    這二位之所以採取重文抑武的策略,也是吸取了五代十國以來藩鎮橫行,武夫亂政的經驗教訓,所以,寧可矯枉過正,也不掛萬漏一。

    六,守內虛外策略

    由於開封汴梁獨特的地理環境,以及失去了燕雲十六州這個天然的地理屏障,所以,北宋朝廷把大量的禁軍佈置在京師四周,以至於一眼望去,軍帳林立,重兵雲集。另外,宋太宗趙光義就說;“外擾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歐陽修這樣的大知識分子也認為;“夷狄者,面板之患尚可治;盜賊者,腹心之疾深可憂”。歐陽修擔心的是北宋社會底層的造反、起事,而宋太宗趙光義隨時防備的奸邪、內患就不僅僅於此了。

    所以,北宋一朝,特別是在經過宋太宗趙光義兩次對遼北伐失敗之後,更是基本放鬆邊境的防衛,實行消極防禦,一味的駐重兵於京師,以兵為險,防止地方叛亂,加強北宋朝廷集權。

  • 4 # 魚羊史話

    五代十國時期,藩鎮割據。趙匡胤又是透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而成為皇帝的。

    所以在宋朝,特別是宋太祖很注重對武將權利的制約。

    在地方上,宋太祖先採取斷其財權。設定轉運司,把地方上的稅收的存糧,只留少數自用。 其他的全部轉運到京師開封周圍,或者是中央指定的地點。這樣一來,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就沒有了。就算是出現武將叛亂,最終也會因為沒有充裕的糧食,堅持不久。中央卻擁有了

    大量的稅收和糧食,可以長時間的和叛亂地方對抗。

    在地方上,武將不單單沒財。還沒有權。一個郡上,最好的行政長官必須由文官擔任。武將只能負責小部分軍事。必須聽從文官太守的指揮。在中央,宋太祖設定三司,樞密使也只能由文官擔任。最好的軍事官職,只到樞密副使。

    武將既沒財又沒錢。可能還不認識自己所帶計程車兵。宋朝軍隊普遍出現,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現象。宋太祖規定,每三年地方駐軍就會被調到其他的一個地方去,武將和士兵也會分開調配。當一個武將連自己計程車兵都不熟悉的時候,士兵是很難提你賣命的。更不用說跟著你叛變,去做這種掉腦袋的事。

    宋朝對武將調兵也做了嚴格的規定。在正常情況下,統兵權和調兵權是分離的。武將想調動部隊,哪怕是少數軍隊,都要有上司的虎符或者明確調兵命令才可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薑湯可以退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