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事後小司馬

    臥龍鳳雛二人皆有治世之才,但卻並不能代表有了他們就一定能奪得天下,畢竟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天下都不是一個人的天下。沒有人能阻擋歷史發展的趨勢,就好像漢室衰微已是大勢所趨再無回天之力。

    如果詳細來說劉備未得天下,原因主要有三點:

    1.三國時代,天下間驚豔才絕之輩數不勝數,就好像曹操帳下郭嘉、荀彧等穎川名士,孫權手下週瑜、魯肅等江東英豪,無一不是經天緯地之才。所以說,臥龍鳳雛也已不是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決定性因素。相比之下,擁有了臥龍鳳雛的劉備集團才勉強跟上曹操孫權的腳步,當然這也只是說謀士這一層面。

    2.自桃園三結義之後,劉備雖有關羽張飛之萬人敵,其後還有趙雲、黃忠、馬超等猛將加入,但蜀中有五虎上將的同時,曹魏也有自己的五子良將勢均力敵,但到了三國後期,蜀華人才少這一弊端也得以體現,就好比民間所說的“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正是蜀國真實的寫照。而此時鳳雛已去,而諸葛亮為人所詬病的重要一點,就是事必躬親,後備人才培養乏力,不像曹魏代代有才人出,甚至不如東吳人才濟濟。

    3.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三國時期中國北方強而南方弱的實際情況,不會因為臥龍鳳雛在西蜀就改變。中國古代從來都是北方吞併南方,這是由於北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等各個方面都強於南方,中國的重心開始南移都是在魏晉以後,而西南則更是欠發達。什麼“天府之國”只是說四川平原的土地比較肥沃,但是其他方面瞠乎其後。

    每個人心中都有每個人的三國

    你的三國,你就是自己的英雄

  • 2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一部《三國演義》塑造了很多英雄人物,其中,司馬徽是比諸葛亮還要神秘莫測。司馬徽,字德操,號“水鏡先生”,東漢末年襄陽名士,素以知人、育人、薦人著稱。司馬徽說過最有名最經典的兩句話。

    第一句話: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第二句話: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前一句話是“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是司馬徽為兩位愛徒所打的宣傳語。“臥龍”指的是諸葛亮,“鳳雛”指的是龐統。諸葛亮和龐統是司馬徽最得意的兩大弟子,兩人都獨具才華,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孫子兵法,各種戰術,奇門遁。“伏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這句話雖然有誇大其詞的嫌疑,但也從另一側面說明了他們兩們都世間的奇才。若明主得之很有可能安天下。

    但只是有可能。並不一定會安天下,因為除了“人為”的主觀因素,還有“天命”的客觀因素所在。

    這就引發了後一句“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的無限遐想。

    司馬徽的“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廣告詞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吸引了求賢若渴的劉備去找諸葛亮,並最終三顧茅廬把諸葛亮請下山。而這時,司馬徽對諸葛亮卻發出這樣的感嘆:“雖得其主,不得其時”。前半句好理解,劉備是個成大事的人,孔明找對人了,可後半句不得其時又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司馬徽對天下局勢洞若觀火,他非常清楚地知道漢室已行將就木,不可復興,天下動盪,群雄紛爭,亂成一鍋粥。

    諸葛亮儘管才華橫溢,志向高遠,心存漢室,常自比管仲樂毅,要的是出將入相,志向高遠,但天下局勢已非,出道稍晚的劉備已不具備“天時”,“天時”早被曹操等人牢牢握在手裡。

    要知道,雄才大略的曹操那時北方基本穩定,手下兵多將廣,謀士也多,已成“霸王”之勢。

    在這種局面下,只怕諸葛亮一人獨木難支,難以逆天改命,難以左右歷史大走向這個“時”運。

    後來,司馬徽一語成讖,劉備儘管得到了伏龍鳳雛這兩位超級謀士,但依舊敗北。

    只是讀者還會有疑問,司馬徽前一句說諸葛亮和龐統這兩個人只要得到一個就能“安天下”,既然諸葛亮出山時已“不得時”,那麼,赤壁之戰後,曹操大敗,天時已失,而劉備又得到了鳳雛龐統。伏龍、鳳雛兩人都歸於劉備麾下,為什麼還不能得天下呢?

    原因很簡單,司馬徽其實在“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卻瞞了劉備下半句,蜀漢因此而亡。

    這半句話就是: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其實諸葛亮和龐統的才能世人有目共睹。諸葛亮還沒有出時,就對劉備分析天下形勢,提出了三分天下的論斷,為蜀國的建立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戰略作用。後來,他協助劉備聯合東吳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特別是在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他掌握軍政大權六出祁山,諸葛亮是蜀漢從始至終的肱股之臣。

    而鳳雛龐統一點也不遜色,他也是計謀百出的不世之才。劉備在沒有建立蜀國之前,龐統憑藉他的計謀多次為劉備排憂解難,讓劉備化險為夷。為劉備打下川蜀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龐統的缺點是過於自負,最終落得個在落鳳坡前被敵軍射殺的悲慘下場,為此劉備痛哭流涕。

    好在劉備後來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又獲得了法正和劉巴兩位至關重要的絕世謀臣。

    法正字孝直,他原來是劉璋的部下,劉璋被劉備圍困於成都的時候,法正棄暗投明——投降了劉備,後來也正是在法正的幫助下,劉備才建立了蜀漢政權。後來,在漢中爭奪戰中,法正出奇謀斬殺了曹操的大將夏侯淵。法正的才華和謀略都是超群的,也深得劉備的信任,視為心腹。

    劉巴字子初,他著稱於世的不是謀略,而是管理才能。劉巴獨具慧眼,也是從劉璋麾下投奔劉備的。劉巴在經濟管理上很有一手,劉備在剛剛入蜀時,財政極其的困難,劉巴透過自己超強的經濟管理能力,很快就解決了蜀漢集團的財政問題。除此之外,劉巴在律法層面也頗有建樹,他和諸葛亮一起共同制定了蜀漢的著名法律《蜀科》,可以說劉巴為穩定蜀國的內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然而,只可惜法正和劉巴都屬於英年早逝之人。他們死後,劉備為之傷感地痛哭良久。

    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法正和劉巴兩人都早亡,劉備果然難興漢室。因為後來劉備執意要報關羽之仇,而舉全國之兵攻打東吳。最終在夷陵之戰中被陸遜打敗,蜀國從此一蹶不振。

    而在這個征伐過程中,諸葛亮因勸阻劉備不住,而發現這樣的感嘆:如果法正沒有早亡,他一定能夠勸住劉備不出兵征伐東吳的。如果是這樣的話,三國的局勢也會因此而徹底改變。

    總之,正是因為龐統、法正和劉巴死得太早,導致蜀漢後期諸葛亮獨木難支,最後蜀國也在飄搖中歸於滅亡。

    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司馬徽的“預言”也太精準了吧。

  • 3 # 揮弓探賾

    我們都知道,劉備在黃巾起義之前還默默無聞,後劉備率領手下跟隨校尉鄒靖討伐黃巾軍時有功,這才混了個安喜縣尉的官職,結果還因為飛鞭打督郵跑路了。

    落魄的劉備被曹操追著打,在路經水鏡莊園時,拜見了司馬徽先生,問及天下大事。司馬徽說,諸葛亮如周朝的姜子牙、似漢朝的張良,便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和龐統,就有了三顧茅廬的故事。司馬徽,東漢末年名士,人稱水鏡先生,自稱山野閒人,不堪世用。他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三國史上,他的計謀手段並沒有展示在世人面前,但他有三位大名鼎鼎的學生,徐庶在魏、諸葛亮在蜀、龐統在吳的陣營。

    魯迅先生曾經這樣批評《三國演義》,顯劉備之長,厚近似偽;壯諸葛亮之多,智近似妖。諸葛亮甚至把自己比作春秋的戰國時期的管仲、樂毅,可結果呢?恢復漢室,只是劉備保證自身安全的一個旗號而已。有人稱,如果說春秋戰國是鬼谷子下的一盤棋的話,那麼司馬徽就是三國時期的鬼谷子,他與司馬懿共同下了三國的這盤棋。

    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其實就是司馬徽為了司馬家族在三方勢力中得利、最終取得天下而忽悠劉備的一個最大的謊言。劉備後來得到了諸葛亮和龐統兩人,卻依然敗北,說好的天下呢哪兒去了?天命難違啊,蜀漢滅亡,一半是劉備自己在作死。

  • 4 # 關東男人

    只是得到了還不行,關鍵要用好,會使用,使他們的才智得到充分發揮。玄德公不聽話啊,不能當機立斷,假仁假義,不像劉邦老大。當初如果聽話,趁機佔領劉琮的荊州,哪裡還用借荊州(以致和東吳扯皮糾紛),關羽也不一定會死,也就不會有兵敗夷陵,火燒連營七百里。

    如果聽龐士元的(奪取益州上中下三策),採取上策,就可以兵不血刃佔領益州,龐統也就不會被張任射死在落鳳坡。

    如果聽孔明的勸阻(不要伐吳),哪會損兵折將,遺恨白帝城!

    高祖劉邦說過,我奪權天下,靠的是三個人:蕭何、張良、韓信。劉備得到了諸葛亮、龐統,卻不會使用,焉能一統天下

  • 5 # 共賞五千年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其實這不是完整的一句話!後面一句為——

    “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危夷!”

    子初指的是劉巴,荊州人士,博學多才,為人高傲!諸葛亮曾經自謙到:“運籌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可能大家對其不太熟悉,我就重點介紹一下!

    其可說是三國時期少有的“神秘明白人”:

    獨具一格,行事難策

    曹超攻打荊州,荊州人士對曹超深惡之,和劉備同仇敵愾,那劉備便順理成章地接收了大批荊州人才,然一向被冠以高瞻遠矚、深明大義的劉巴卻反其道而行之,而且捨近求遠,去投靠了和“自己有仇”的“虎狼之士”曹超——令人不勝唏噓!

    高張遠矚,窺探天機

    赤壁之戰後,諸葛亮曾寫信邀劉巴一起共聚“大義!”

    劉巴回信道:“我劉巴為何冒著危險跑那麼遠去找曹超,還不是想應天順民,讓天下重歸一統,少受生靈塗炭之苦嗎!

    可世人太執著於道義,要麼考慮私利,這不是我的智謀所能規勸的。實在沒辦法的話,我就歸隱山林,浪跡天涯,不管荊州的事了!”

    ”諸葛亮勸說道:“劉備宅心仁厚,目標遠大,已佔了大部荊州土地,眾人歸心,此乃天意人願,明擺著的事了,你還想到何處去呢?”

    然劉巴仍然聽不進去,一意孤行!回不去卻投了劉璋,到最後劉備打劉璋時其才“順應天意!”

    可見劉巴絕非一個善於鑽空子左右逢源的人,其是一個“道行很深”可以“窺探天機”的人,專業水準和“職業素養”都高深莫測!且從不感情用事,但命運卻“捉弄”了他,他歸劉備後從經濟和計謀上幫助了劉備很多,然天不假年……

    孝直即法正,大家對其應比較熟悉,其是劉備

    實實在在的“軍師”,然其比劉巴去世的還早!其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法正善於奇謀,被陳壽稱讚為可比曹操帳下的程昱和郭嘉!

    諸葛亮曾說過: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法正的才能便不必多說,再說龐統,其也是才華橫溢之人,然其也是英年早逝——得而復失!

    就像剛把店面開大,人員配備等全借湊碼齊,然骨幹卻皆“不辭而別”,一切皆是過眼雲煙,虛有其表,用司馬徽的一句話概括——

    劉備“得其人”不得其時也……

  • 6 # 釣魚倌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是蜀漢窘境的真實寫照。

    三國中,曹魏集團因挾漢室天子而屬名正言順之正統政權,人才濟濟,兵強將廣,盡佔江南及中原富庶之地;東吳也依魚米之地而國富兵壯;唯獨蜀漢,國力孱弱,文武之才屈指可數,兵少將稀,且深居巴蜀交通閉塞之地,雖易守卻也難出攻,中原也無根據地來保障出兵中原的後勤,諸葛亮多次北伐均因後勤供給困難而失敗,這也足以證明蜀漢國力的不爭的事實。

    三國是人才爆發的時代,三個軍閥集團中唯有蜀漢的文武人才最稀缺,經不起消耗。“蜀中無大將 、廖化作先鋒”就是蜀漢後期嚴重缺乏人才的真實寫照。錢少、糧缺、人稀,貫穿了蜀漢困窘的前前後後。

    蜀漢既沒有曹魏控制漢室天子而發展自己實力的“天時”,又沒有孫吳佔據富庶根據地而兵強馬壯的“地利”,還因為自身人才稀少而造成“人和”方面的劣勢,怎麼去一統三國。

    國家的興亡不是幾個謀士動動心思或者幾個武將打打殺殺就能決定的,靠的是綜合國力!

  • 7 # 白亦詩部落

    “臥龍鳳雛,得其一者,可安天下!”這不是古語云的,是諸葛亮之師南陽高士龐德公為推銷自己的弟子和侄子所打的一句廣告語!執行者是比自己小十幾歲的“水鏡先生”司馬微。

    而且這還只是前句,後面還有一句,“子初孝直,若失一人,興漢難矣!”才是重點。

    臥龍者諸葛孔明,是龐德公的弟子,鳳雛者,龐統龐士元,是龐德公的本家。

    子初,是劉巴,原屬劉璋手下,多次勸阻劉璋不要引狼入室,劉璋不聽,劉備取代劉璋後,對劉巴極為重用,內政基本委託其打理。劉巴不負眾望,為蜀漢制定法律,解決財政難題。可惜等劉備稱帝不久就身故了。

    孝直,是法正的字,張松的好朋友,和李嚴、孟達都交好。是劉備手下的重要謀士,其智不亞於諸葛亮。劉備入蜀後,法正屢獻奇計,深受劉備的器重,漢中大戰,正是法正獻計讓黃忠講曹操的大將夏侯淵斬首,諸葛亮也極為佩服,《三國志》陳壽評價法正可比曹操帳下的程昱和郭嘉。但遺憾的是法正同樣天妒英才,45歲就病死了。法正的去世讓劉備傷心欲絕,連哭數日,追諡為翼侯。劉備是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一家,人才也遠遠不如魏國和東吳,如果劉巴和法正、龐統都能夠長壽,說不定三國的結局還會有戲劇性的轉變。

    呵呵,歷史不能假如,只能一笑而已!

  • 8 # 歷史笑春風

    一個原因,是水鏡先生對他們兩個人的看重,認為他們的能力超群。因此,用這句話打動劉備,好讓他們君臣相遇相知。

    或者原因是,當時的荊州士人圈子中的傳言,用以互相吹捧抬高對方,這樣可以抬高自己的身價。

    不過,從當時的情況看,諸葛亮是臥龍不假,龐統是鳳雛不一定。兩個人的待遇截然不同,地位也不盡相同。劉備與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隆中對》定下天下三分。諸葛亮出仕後,掌管劉備的所有政務,奠定了文官之首的地位。

    而龐統呢?其人先仕孫權,是周瑜的主簿,在江陵借給劉備後才加入劉備集團。而劉備對他並不重視,讓他當個小小的縣令。隨後又因為他不理政事而免職。只是在諸葛亮和魯肅的舉薦下,才任用了他。在發現龐統的長處後,劉備任用龐統為謀主。

    從兩者的差異這一點來看,劉備並沒有受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的影響。可見,當時難有這句話。這句話應該是後人編造的,當時並沒有流傳。

    既然這句話在歷史上不存在,當然在現實中就沒有什麼意義了。我們在看看,兩個人對劉備的作用,就知道這句話的問題所在。在《三國志先主傳》中記載:

    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麋竺、簡雍為賓友。

    這個時候,龐統已死。但是,在《三國志》中,龐統和法正同傳,這就表明了龐統在劉備陣營的地位。龐統就是作為劉備的謀主存在的。這也是劉備出兵打仗,帶龐統不帶諸葛亮的原因。

    因此說,諸葛亮和龐統在劉備陣營的作用是互補的,而不是平行的。兩個人的官職雖然都軍師中郎將,可是各有側重。諸葛亮主管政務,是劉備的蕭何,而龐統主管謀略,是劉備的張良,劉備要奪天下,兩人缺一不可。

    後來龐統死後,法正替補了他的位置。而法正早死,他死後,劉備不聽眾人勸阻,一意孤行的發動了夷陵之戰,遭受了慘敗。這就是因為缺失謀主的缺陷造成的。

    最後,我再說明一點。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並沒有錯。我們對這句話產生異議,主要是對這句話的理解出現了偏差。這句話說的是安天下,而不是得天下。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句話是沒有錯誤的。

    劉備半世轉戰,被稱為孤窮劉備,連一塊落腳的地方都沒有。在遇到諸葛亮和龐統後,才佔荊州,取西川,有了三分天下。雖然連遭挫敗,可是有龐統取西川為根本在前,諸葛亮輔佐劉禪治蜀在後,總算是有一塊安定的落腳點。

    這個安天下,龐統和諸葛亮是做到了。即便龐統死了,諸葛亮一人也做到安劉禪天下的職責。從這一點來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是正確的。

    而劉備雖然在晚年連遭挫敗,但是,他終究得到了三分天下,從這一點來說,他也不算是失敗者了。

  • 9 # 一半秋色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是一句廣告語,就像“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那啥”一樣,區別是前者推銷的是人才,後者推銷的是保健品。

    千萬別信廣告,要看療效。

    但從療效來看,“臥龍鳳雛”似乎誇大了,劉備得了臥龍,又得了鳳雛,但卻沒有“安”了天下,在西南一隅苟延殘喘了幾十年,還是被滅了。

    司馬徽為何打這個廣告呢?

    原因很簡單,司馬徽是龐德公的好朋友,龐統是龐德公的侄子,後來過繼給他當了兒子,而諸葛亮是龐德公的學生。

    看到這,大家明白了嗎?龐德公好比一個博士生導師,諸葛亮論文答辯之後,要出來找工作了,作為老師,當然竭盡所能地為學生打廣告了。

    但龐德公乃得道高人,神龍見首不見尾,不肯自降身份親自吆喝,於是找來了好友司馬徽幫忙,給了他一大筆銀兩,聘請了專業團隊,量身設計了這款廣告語—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廣告打出去之後,效果十分明顯,很快吸引了劉皇叔前來,諸葛亮順利地找到了工作。

    比起諸葛亮,龐統找工作之路更為坎坷,先是在劉表手下幹了功曹,荊州被曹操吞併之後,龐統投靠了周瑜,周瑜死了之後,又投靠了劉備。

    這時候,劉備同時得到了臥龍和鳳雛。可最終,劉備為何沒有得到天下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句廣告語還有後半句,即“子初孝直,若失一人,興漢難矣”,子初是劉巴,孝直是法正,這兩個都是頂級人才。

    劉巴在劉備稱帝之後就死了,法正活了45歲就死了,所以劉備興漢無望。

  • 10 # 賢者ws

    這個問題在三國裡是由水晶先生司馬徽說給劉備的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我想水晶先生更明白一個道理,越是有才的人,兩個人在一塊兒,自然而然要產生一種壓制心和嫉妒心,只是有的人掩藏得深藏不露,沉不住氣的那一方就要敗下去。諸葛亮對劉備的忠心天日可鑑,他更是盡心竭力,他曾六出祁山,也是因為遇到了對手司馬懿,司馬懿沒有諸葛亮的智謀高,但是他每一步都非常謹慎,怕中諸葛亮的計,所以諸葛亮才被他累死在五丈原。那麼他的接班人姜維也是個忠心耿耿,盡心竭力的人,他也曾九伐中原,也沒能實現宏圖大業,為什麼呢?因為不管人多能幹,有多大的智慧,他的事業也是命中註定的,每一個朝代的,興旺與衰敗,也是有定數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關黑死病的資料,急,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