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資料顯示,在過去不到10年的時間,中國青海已經發生了3次鼠疫疫情。肺鼠疫為何會頻頻在青海發生?面對鼠疫疫情,我們應該做好哪些預防?一旦發生肺鼠疫,又該如何科學防控? 鼠疫俗稱“黑死病” 據中國疾控中心鼠疫防治專家夏連續介紹,鼠疫是一種很古老的疫病,也是中國甲類一號傳染病。病死率在30%—100%。臨床主要表現為高熱、淋巴結腫痛、出血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如不及時治療具有極高的病死率,民間俗稱“黑死病”。 根據傳播途徑的不同,鼠疫可分為腺鼠疫、肺鼠疫、敗血症和輕型鼠疫等型別,可互相交叉發作。其中,腺鼠疫最為常見,而最兇險的則是肺鼠疫,由於肺鼠疫毒力最強,除了透過跳蚤,還能透過飛沫在人之間傳播,所以肺鼠疫病死率最高。夏連續強調說,“肺鼠疫潛伏期很短,感染24小時內就會發病,患者會噴射出大量粉紅色泡沫痰。” “肺鼠疫透過空氣傳播,傳播速度很快。潛伏期為數小時到3天。各型鼠疫早期的全身中毒症狀大致相似,有急起的高熱、衰竭、出血傾向、意識模糊、頭痛及四肢劇痛、區域性淋巴結腫大等表現。” 避免接觸鼠疫宿主 “一旦發現病人應馬上向當地衛生防疫機構報告,病人應嚴格隔離治療,周圍的居民在一段時刻內不要隨便外出,由醫生觀察是否傳染上了鼠疫。病人的住地、分泌排洩物應嚴格消毒,屍體應包嚴後焚化。平時應積極滅鼠、滅蚤,以防止鼠疫流行。鼠疫大多透過鼠疫宿主傳播給人類,因此要儘量避免接觸鼠疫宿主。” 夏連續再三提醒。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流行病學專家賀雄教授在接受採訪時指出,“肺鼠疫多由腺鼠疫血行播散引起,少數為原發性吸入性肺鼠疫。” 賀雄指出,肺鼠疫患者咳痰為膿血痰、胸痛、咯血,呼吸困難、發紺。肺部體徵少,可有少量溼囉音及胸膜摩擦音。體徵與病情嚴重程度不一致為本病之特徵,如搶救不及時,可出現意識障礙,多死於休克及呼吸衰竭。 中國現有11塊疫源地 中國歷史上鼠疫流行區包括21個省區的638個縣(旗、市),主要分佈在東北、華北、西北、青藏高原、東南沿海和滇南等地區。中國鼠疫發病高峰期為1860年至1949年間,其中1890年至1909年達到最高峰。 20世紀50年代後,鼠疫在中國得到了很好控制,鼠疫人間病例的發生均出現在鼠疫自然疫源地以及有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地區,呈散發或較小範圍內的暴發,發病率急劇下降,但發生人間鼠疫的危險依然存在;到了20世紀80年代,鼠疫疫情又重新活躍,90年代疫情明顯上升,1981—2000年青海、新疆、西藏、甘肅、四川、廣西、貴州、雲南和內蒙古9省(區)發生人間鼠疫699例。 從歷史來看,鼠疫防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目前,中國有11塊鼠疫疫源地,多數分佈在西北、西南,尤其是青海、西藏、新疆等邊疆地區。 夏連續指出,青藏地區較容易發生鼠疫疫情,而且毒性很強,這和當地特定的環境有關:一是作為歷史上多發的疫源地,野外一直存在鼠疫桿菌,二是當地農牧民有剝食喜馬拉雅旱獺、喜馬拉雅田鼠的習慣,而這兩種動物都是鼠疫主要宿主。專家提醒,到青藏高原自助行時,應做好防跳蚤措施,尤其不要吃旱獺等高原“野味”。 鼠疫流行可能性不大 針對此次青海鼠疫疫情,賀雄指出,大家不必過分恐慌:由於鼠疫是一種古老的傳染病,中國的鼠疫防治專業人員對防控鼠疫有很好的經驗;抗生素治療有效;並且許多省市不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發生本地病例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只要密切關注輸入性病例,及時發現和隔離病人,在中國發生人間鼠疫流行的可能性不大。 “但應該引起注意的是,近幾年,世界範圍內動物鼠疫疫情出現了回升趨勢,有些地方對鼠疫防治工作重視不夠,醫務人員鼠疫防治意識不強,防治知識宣傳不到位。同時,由於中國許多省市多年未出現鼠疫病例,且鼠疫病例臨床表現不典型,醫務人員在接診到鼠疫病例時,有可能不能及時發現,而導致後續疫情的擴大。所以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鼠疫防治工作,加強人員培訓和防治知識的宣傳。” 賀雄強調指出。 診治及時多能治癒 賀雄提醒公眾,首先應認識到鼠疫是可有效防治的疾病,大多病例屬腺鼠疫及輕型鼠疫,只要診治及時,多能治癒。其次樹立戰勝鼠疫的信心,發生鼠疫時冷靜應對,消除恐懼心理,做好各類醫療物資準備。第三要提高鼠疫防護意識,把防治鼠疫當作全社會的責任和義務,發動群眾、群策群力,就能夠把鼠疫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廣東省疾控中心流行病研究所所長何劍峰認為,鼠疫雖然兇險,但它是一種可用特效藥治癒的疾病,而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則是戰勝鼠疫的重要措施。 賀雄強調,鼠疫的治療原則是早期、聯合、足量應用敏感的抗菌藥物。常用的藥物有鏈黴素、四環素、氯黴素、慶大黴素、第3代頭孢菌素、氧氟沙星等。在抗菌的同時應對症治療,抗心衰,抗休克,減輕中毒症狀。淋巴結未化膿者切勿切開,避免擴散。和患者接觸過的人,可服用四環素0.5g,4/日或鏈黴素0.5g,2/日肌注,連續6天,進行預防。(
有資料顯示,在過去不到10年的時間,中國青海已經發生了3次鼠疫疫情。肺鼠疫為何會頻頻在青海發生?面對鼠疫疫情,我們應該做好哪些預防?一旦發生肺鼠疫,又該如何科學防控? 鼠疫俗稱“黑死病” 據中國疾控中心鼠疫防治專家夏連續介紹,鼠疫是一種很古老的疫病,也是中國甲類一號傳染病。病死率在30%—100%。臨床主要表現為高熱、淋巴結腫痛、出血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如不及時治療具有極高的病死率,民間俗稱“黑死病”。 根據傳播途徑的不同,鼠疫可分為腺鼠疫、肺鼠疫、敗血症和輕型鼠疫等型別,可互相交叉發作。其中,腺鼠疫最為常見,而最兇險的則是肺鼠疫,由於肺鼠疫毒力最強,除了透過跳蚤,還能透過飛沫在人之間傳播,所以肺鼠疫病死率最高。夏連續強調說,“肺鼠疫潛伏期很短,感染24小時內就會發病,患者會噴射出大量粉紅色泡沫痰。” “肺鼠疫透過空氣傳播,傳播速度很快。潛伏期為數小時到3天。各型鼠疫早期的全身中毒症狀大致相似,有急起的高熱、衰竭、出血傾向、意識模糊、頭痛及四肢劇痛、區域性淋巴結腫大等表現。” 避免接觸鼠疫宿主 “一旦發現病人應馬上向當地衛生防疫機構報告,病人應嚴格隔離治療,周圍的居民在一段時刻內不要隨便外出,由醫生觀察是否傳染上了鼠疫。病人的住地、分泌排洩物應嚴格消毒,屍體應包嚴後焚化。平時應積極滅鼠、滅蚤,以防止鼠疫流行。鼠疫大多透過鼠疫宿主傳播給人類,因此要儘量避免接觸鼠疫宿主。” 夏連續再三提醒。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流行病學專家賀雄教授在接受採訪時指出,“肺鼠疫多由腺鼠疫血行播散引起,少數為原發性吸入性肺鼠疫。” 賀雄指出,肺鼠疫患者咳痰為膿血痰、胸痛、咯血,呼吸困難、發紺。肺部體徵少,可有少量溼囉音及胸膜摩擦音。體徵與病情嚴重程度不一致為本病之特徵,如搶救不及時,可出現意識障礙,多死於休克及呼吸衰竭。 中國現有11塊疫源地 中國歷史上鼠疫流行區包括21個省區的638個縣(旗、市),主要分佈在東北、華北、西北、青藏高原、東南沿海和滇南等地區。中國鼠疫發病高峰期為1860年至1949年間,其中1890年至1909年達到最高峰。 20世紀50年代後,鼠疫在中國得到了很好控制,鼠疫人間病例的發生均出現在鼠疫自然疫源地以及有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地區,呈散發或較小範圍內的暴發,發病率急劇下降,但發生人間鼠疫的危險依然存在;到了20世紀80年代,鼠疫疫情又重新活躍,90年代疫情明顯上升,1981—2000年青海、新疆、西藏、甘肅、四川、廣西、貴州、雲南和內蒙古9省(區)發生人間鼠疫699例。 從歷史來看,鼠疫防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目前,中國有11塊鼠疫疫源地,多數分佈在西北、西南,尤其是青海、西藏、新疆等邊疆地區。 夏連續指出,青藏地區較容易發生鼠疫疫情,而且毒性很強,這和當地特定的環境有關:一是作為歷史上多發的疫源地,野外一直存在鼠疫桿菌,二是當地農牧民有剝食喜馬拉雅旱獺、喜馬拉雅田鼠的習慣,而這兩種動物都是鼠疫主要宿主。專家提醒,到青藏高原自助行時,應做好防跳蚤措施,尤其不要吃旱獺等高原“野味”。 鼠疫流行可能性不大 針對此次青海鼠疫疫情,賀雄指出,大家不必過分恐慌:由於鼠疫是一種古老的傳染病,中國的鼠疫防治專業人員對防控鼠疫有很好的經驗;抗生素治療有效;並且許多省市不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發生本地病例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只要密切關注輸入性病例,及時發現和隔離病人,在中國發生人間鼠疫流行的可能性不大。 “但應該引起注意的是,近幾年,世界範圍內動物鼠疫疫情出現了回升趨勢,有些地方對鼠疫防治工作重視不夠,醫務人員鼠疫防治意識不強,防治知識宣傳不到位。同時,由於中國許多省市多年未出現鼠疫病例,且鼠疫病例臨床表現不典型,醫務人員在接診到鼠疫病例時,有可能不能及時發現,而導致後續疫情的擴大。所以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鼠疫防治工作,加強人員培訓和防治知識的宣傳。” 賀雄強調指出。 診治及時多能治癒 賀雄提醒公眾,首先應認識到鼠疫是可有效防治的疾病,大多病例屬腺鼠疫及輕型鼠疫,只要診治及時,多能治癒。其次樹立戰勝鼠疫的信心,發生鼠疫時冷靜應對,消除恐懼心理,做好各類醫療物資準備。第三要提高鼠疫防護意識,把防治鼠疫當作全社會的責任和義務,發動群眾、群策群力,就能夠把鼠疫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廣東省疾控中心流行病研究所所長何劍峰認為,鼠疫雖然兇險,但它是一種可用特效藥治癒的疾病,而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則是戰勝鼠疫的重要措施。 賀雄強調,鼠疫的治療原則是早期、聯合、足量應用敏感的抗菌藥物。常用的藥物有鏈黴素、四環素、氯黴素、慶大黴素、第3代頭孢菌素、氧氟沙星等。在抗菌的同時應對症治療,抗心衰,抗休克,減輕中毒症狀。淋巴結未化膿者切勿切開,避免擴散。和患者接觸過的人,可服用四環素0.5g,4/日或鏈黴素0.5g,2/日肌注,連續6天,進行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