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殼素(幾丁聚糖)甲殼素是甲殼質(CHITIN)和幾丁聚糖(CHITOSAN)的俗稱。幾丁聚糖是自然界中唯一帶正電荷的可食性動物纖維。醫學科學界將其譽為繼糖、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無機鹽)之後人體必須的第六生命要素。甲殼素是存在於蟹殼等甲殼動物外殼的可食性動物纖維素,由於獨特的分子結構和理化性質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降解性,使它在醫藥、食品、化妝品、農業、環保以及酶的固化載體等方面具有廣泛的用途。
甲殼素的由來
人們對甲殼素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自1811年,法國學者HenliBrocronnat.首次從蘑菇中分離提取到甲殼素,到1859年法國Rouget發現甲殼素能溶於有機酸,從此世界對甲殼素有了初步的認識。自本世紀60年代起有關甲殼素的研究變得十分活躍。1982年日本將甲克素列入1982-1992十年開發計劃。1984年日本撥款50億美元委託13所大學用於交流開發甲殼素,1986年美國華盛頓大學科學家首先發現甲殼素是具有生理活性物質。這一發現為今後發展,開發甲殼素奠定了理論基礎,特別並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有人說:"從沒有一種物質象甲殼素一樣被如此廣泛的研究和應用。"也有人說:"二十一世紀多糖的研究最有希望的是甲殼素。"那麼甲殼素是什麼東西,他對人類和社會真的那麼大的作用嗎?
甲殼素的概念
甲殼素是一種多糖類生物高分子,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於低等生物菌類,藻類的細胞,節支動物蝦、蟹、昆蟲的外殼,軟體動物(如魷魚、烏賊)的內殼和軟骨,高等植物的細胞壁等,甲殼素每年生命合成資源可達2000億噸,是地球上僅次於植物纖維的第二大生物資源,是人類取之不竭的生物資源。甲殼素是一種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屬於氨基多糖,學名為[(1.4)-2-乙醯氨基-2-脫氧-β-D-葡萄糖],分子式為(C8H13NO5)n,單體之間以β(1-4)糖苷鍵連線,分子量一般在106左右,理論含氮量6.9%。甲殼素有α,β,γ三種晶型,其中α-甲殼素存在最豐富,也最穩定。由於大分子之間極強的氫鍵作用,導致其一般不溶於水,化學性質非常穩定,因而應用有限,通常稱其為幾丁質。自然界中甲殼素大多是與各不溶於水的無機鹽及蛋白質緊密結合在一起。人們為了獲取甲殼素,往往將甲殼動物的外殼透過酸鹼處理,脫去鈣鹽和蛋白質,得到上述幾丁質後,再用強鹼在加熱條件下脫去分子中的乙醯基就可以轉化為可溶性的殼聚糖,通常稱為甲殼素。因為甲殼素的化學結構與植物中廣泛存在的纖維素結構非常相似,故又稱為動物纖維素。
甲殼素具有如下功能:
一、降血糖:
甲殼素的化學結構與植物纖維非常相似,都是六碳糖的聚合體,因而有動物纖維之稱。甲殼素是帶正電荷的陽離子基團,具有較強的吸附性和膨潤性,在腸道內保持一定的容積,減少食物間的混合,延緩或減少食物中的糖類吸收,降低並延緩血糖峰值。甲殼素可調節內分泌系統的功能,使葡萄糖指數下降,抑制血糖升高。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分泌不足,導致糖代謝障礙,糖類不能被機體充分吸收利用,同時體內脂肪分解過度,產生的有機酸和酮體過高,從而使患者體夜呈酸性。研究證明,若PH值下降0.1則胰島素敏感度下降30%。甲殼素含量胺基(-NH2)具有鹼性,可把PH值調到弱鹼性,使人體處於鹼性體質提高胰島素利用率,降低血糖,有利於糖尿病的防止。
二、降血脂:
食物中的脂肪進入人體內後,在膽汁酸的作用下乳化,形成微小脂滴。脂肪酶將微小脂滴轉化為甘油脂類被腸粘膜吸收。甲殼素帶正電荷與帶負電荷的膽汁酸結合排除體外,影響脂肪的乳化。不被乳化的脂肪無法被吸收,從而降低血清中甘油三脂含量。人們從食物中攝入的膽固醇,在膽汁酸和酶的作用下變化成膽固醇酯被腸道吸收。甲殼素與膽汁酸結合排出體外,失去膽汁酸,僅有酶無法將膽固醇變成容易被小腸吸收的膽固醇酯,從而阻礙膽固醇的吸收。膽汁酸是消化液中的重要成分,在膽囊中有一定儲量。膽汁酸通常在完成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之後,由小腸再吸收回到肝臟,叫做膽汁酸?quot;腸肝迴圈"。如果膽汁酸的儲量不足,肝臟必須將膽固醇轉化為膽汁酸。甲殼素與膽汁酸結合並排出體外,膽汁酸排出增加,減少了膽囊中膽汁酸量,致使肝臟從血液中吸收更多的膽固醇轉化為膽汁酸,以補充其不足,使血液中膽固醇下降。
三、降血壓:
甲殼素是帶正電荷的陽離子基因,可與食鹽中的氯離子結合,隨糞便排出體外,減少氯離子的吸收。或單分子甲殼素與氯離子結合,降低血糖中的氯離子濃度,使血管緊張素轉化酶(ACE)活性降低,致使血管緊張素11形成減少,使內緩激肽增加,血管擴張作用增強,血壓下降。
四、強化人體免疫、活化淋巴細胞
甲殼素具有強化人體免疫力,增強細胞免疫、活化淋巴細胞(如NK細胞,LAK細胞,該細胞能抑制和殺死癌細胞,該細胞在偏鹼性環境中活性最強)之功效,甲殼素可使體液PH值偏鹼性,從而創造了淋巴細胞攻擊癌細胞的最佳環境,提高殺傷癌細胞的功能。甲殼素能增強體液免疫功能,活化巨噬細胞,增強其吞噬能力。
五、抑制非正常細胞生長、擴散和轉移:
無癌變的正常細胞表面電荷處於動態平衡,而癌變的非正常細胞表面帶有更多的陰電荷,形成細胞表面電荷失平衡,使細胞之間粘附力下降,組織遭破壞。甲殼素是帶正電荷的聚陽離子,能吸附到癌變的細胞表面,並使電荷中和,從而抑制癌細胞的生長。甲殼素具有和血管內皮細胞表面粘附分子附著的特性,可封鎖腫瘤細胞對血管內皮細胞的粘附和移動,並抑制癌組織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的生成,防止癌組織向周圍的侵潤,從而起到抑制和防止腫瘤擴充套件和轉移的作用。
六、提高抗腫瘤藥物的療效:
低分子量的甲殼素和5-氟脲嘧啶抗腫瘤藥物,可提高其治療腫瘤的療效。羥甲基幾丁聚糖與三肽(精氨酸-甘氨酸-天門冬氨酸)的縮合物能抑制癌細胞。幾丁聚糖的水解產物葡萄糖肽可以合成氯脲毒素,該藥物作為抗腫瘤藥物已在臨床應用。日本等國家已研製出抑制癌細胞的幾丁聚糖靜脈注射藥品。
七、排除放射治療和抗癌藥物細胞毒物質:
放射治療時服用甲殼素,其陽離子多糖與自由基具有極強的親和力,可結合成複合物或吸附後排出體外,可有效的保護正常組織不收損害。另外,甲殼素可有效消除使用抗癌藥物帶來的有害物質,減緩對臟器的損傷,對臟器起到保護作用,並可減輕化療出現的不良反應。
甲殼素(幾丁聚糖)甲殼素是甲殼質(CHITIN)和幾丁聚糖(CHITOSAN)的俗稱。幾丁聚糖是自然界中唯一帶正電荷的可食性動物纖維。醫學科學界將其譽為繼糖、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無機鹽)之後人體必須的第六生命要素。甲殼素是存在於蟹殼等甲殼動物外殼的可食性動物纖維素,由於獨特的分子結構和理化性質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降解性,使它在醫藥、食品、化妝品、農業、環保以及酶的固化載體等方面具有廣泛的用途。
甲殼素的由來
人們對甲殼素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自1811年,法國學者HenliBrocronnat.首次從蘑菇中分離提取到甲殼素,到1859年法國Rouget發現甲殼素能溶於有機酸,從此世界對甲殼素有了初步的認識。自本世紀60年代起有關甲殼素的研究變得十分活躍。1982年日本將甲克素列入1982-1992十年開發計劃。1984年日本撥款50億美元委託13所大學用於交流開發甲殼素,1986年美國華盛頓大學科學家首先發現甲殼素是具有生理活性物質。這一發現為今後發展,開發甲殼素奠定了理論基礎,特別並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有人說:"從沒有一種物質象甲殼素一樣被如此廣泛的研究和應用。"也有人說:"二十一世紀多糖的研究最有希望的是甲殼素。"那麼甲殼素是什麼東西,他對人類和社會真的那麼大的作用嗎?
甲殼素的概念
甲殼素是一種多糖類生物高分子,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於低等生物菌類,藻類的細胞,節支動物蝦、蟹、昆蟲的外殼,軟體動物(如魷魚、烏賊)的內殼和軟骨,高等植物的細胞壁等,甲殼素每年生命合成資源可達2000億噸,是地球上僅次於植物纖維的第二大生物資源,是人類取之不竭的生物資源。甲殼素是一種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屬於氨基多糖,學名為[(1.4)-2-乙醯氨基-2-脫氧-β-D-葡萄糖],分子式為(C8H13NO5)n,單體之間以β(1-4)糖苷鍵連線,分子量一般在106左右,理論含氮量6.9%。甲殼素有α,β,γ三種晶型,其中α-甲殼素存在最豐富,也最穩定。由於大分子之間極強的氫鍵作用,導致其一般不溶於水,化學性質非常穩定,因而應用有限,通常稱其為幾丁質。自然界中甲殼素大多是與各不溶於水的無機鹽及蛋白質緊密結合在一起。人們為了獲取甲殼素,往往將甲殼動物的外殼透過酸鹼處理,脫去鈣鹽和蛋白質,得到上述幾丁質後,再用強鹼在加熱條件下脫去分子中的乙醯基就可以轉化為可溶性的殼聚糖,通常稱為甲殼素。因為甲殼素的化學結構與植物中廣泛存在的纖維素結構非常相似,故又稱為動物纖維素。
甲殼素具有如下功能:
一、降血糖:
甲殼素的化學結構與植物纖維非常相似,都是六碳糖的聚合體,因而有動物纖維之稱。甲殼素是帶正電荷的陽離子基團,具有較強的吸附性和膨潤性,在腸道內保持一定的容積,減少食物間的混合,延緩或減少食物中的糖類吸收,降低並延緩血糖峰值。甲殼素可調節內分泌系統的功能,使葡萄糖指數下降,抑制血糖升高。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分泌不足,導致糖代謝障礙,糖類不能被機體充分吸收利用,同時體內脂肪分解過度,產生的有機酸和酮體過高,從而使患者體夜呈酸性。研究證明,若PH值下降0.1則胰島素敏感度下降30%。甲殼素含量胺基(-NH2)具有鹼性,可把PH值調到弱鹼性,使人體處於鹼性體質提高胰島素利用率,降低血糖,有利於糖尿病的防止。
二、降血脂:
食物中的脂肪進入人體內後,在膽汁酸的作用下乳化,形成微小脂滴。脂肪酶將微小脂滴轉化為甘油脂類被腸粘膜吸收。甲殼素帶正電荷與帶負電荷的膽汁酸結合排除體外,影響脂肪的乳化。不被乳化的脂肪無法被吸收,從而降低血清中甘油三脂含量。人們從食物中攝入的膽固醇,在膽汁酸和酶的作用下變化成膽固醇酯被腸道吸收。甲殼素與膽汁酸結合排出體外,失去膽汁酸,僅有酶無法將膽固醇變成容易被小腸吸收的膽固醇酯,從而阻礙膽固醇的吸收。膽汁酸是消化液中的重要成分,在膽囊中有一定儲量。膽汁酸通常在完成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之後,由小腸再吸收回到肝臟,叫做膽汁酸?quot;腸肝迴圈"。如果膽汁酸的儲量不足,肝臟必須將膽固醇轉化為膽汁酸。甲殼素與膽汁酸結合並排出體外,膽汁酸排出增加,減少了膽囊中膽汁酸量,致使肝臟從血液中吸收更多的膽固醇轉化為膽汁酸,以補充其不足,使血液中膽固醇下降。
三、降血壓:
甲殼素是帶正電荷的陽離子基因,可與食鹽中的氯離子結合,隨糞便排出體外,減少氯離子的吸收。或單分子甲殼素與氯離子結合,降低血糖中的氯離子濃度,使血管緊張素轉化酶(ACE)活性降低,致使血管緊張素11形成減少,使內緩激肽增加,血管擴張作用增強,血壓下降。
四、強化人體免疫、活化淋巴細胞
甲殼素具有強化人體免疫力,增強細胞免疫、活化淋巴細胞(如NK細胞,LAK細胞,該細胞能抑制和殺死癌細胞,該細胞在偏鹼性環境中活性最強)之功效,甲殼素可使體液PH值偏鹼性,從而創造了淋巴細胞攻擊癌細胞的最佳環境,提高殺傷癌細胞的功能。甲殼素能增強體液免疫功能,活化巨噬細胞,增強其吞噬能力。
五、抑制非正常細胞生長、擴散和轉移:
無癌變的正常細胞表面電荷處於動態平衡,而癌變的非正常細胞表面帶有更多的陰電荷,形成細胞表面電荷失平衡,使細胞之間粘附力下降,組織遭破壞。甲殼素是帶正電荷的聚陽離子,能吸附到癌變的細胞表面,並使電荷中和,從而抑制癌細胞的生長。甲殼素具有和血管內皮細胞表面粘附分子附著的特性,可封鎖腫瘤細胞對血管內皮細胞的粘附和移動,並抑制癌組織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的生成,防止癌組織向周圍的侵潤,從而起到抑制和防止腫瘤擴充套件和轉移的作用。
六、提高抗腫瘤藥物的療效:
低分子量的甲殼素和5-氟脲嘧啶抗腫瘤藥物,可提高其治療腫瘤的療效。羥甲基幾丁聚糖與三肽(精氨酸-甘氨酸-天門冬氨酸)的縮合物能抑制癌細胞。幾丁聚糖的水解產物葡萄糖肽可以合成氯脲毒素,該藥物作為抗腫瘤藥物已在臨床應用。日本等國家已研製出抑制癌細胞的幾丁聚糖靜脈注射藥品。
七、排除放射治療和抗癌藥物細胞毒物質:
放射治療時服用甲殼素,其陽離子多糖與自由基具有極強的親和力,可結合成複合物或吸附後排出體外,可有效的保護正常組織不收損害。另外,甲殼素可有效消除使用抗癌藥物帶來的有害物質,減緩對臟器的損傷,對臟器起到保護作用,並可減輕化療出現的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