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本昌談歷史

    一, 明朝的解縉與清朝的紀曉嵐從才華上說,紀曉嵐不如解縉

    1·從學習上比較,解縉比紀曉嵐聰明

    先看解縉

    解縉小時候聰穎絕倫,有"神童"之稱。在襁褓中他開始認字;五歲時教他詩文能耳聽不忘;七歲時能寫文章;十歲能一天背誦千言文章且終身不忘;十二歲讀盡《四書》、《五經》,並能融會貫通 。18歲鄉試第一,19歲考中進士。

    再看紀曉嵐

    紀曉嵐四歲開始啟蒙讀書,十一歲隨父入京,二十一歲中秀才,三十一歲考中進士。

    總之,解縉的聰明程度勝紀曉嵐一籌。

    2·從文學成就上比較,解縉比紀曉嵐有才華

    先看解縉

    解縉才氣橫溢,尤工五言詩,現存詩五百餘首。他的古體歌行氣勢奔放,想象豐富,逼似李白,而律詩絕句,亦近唐人。詩詞著作有:《赴廣西別甥彭雲路》、《遊七星巖偶成》、《廬山歌》、《藤縣即事》、《竇家寨》、《桑》等。解縉之文章雅勁奇古,極具個性特色,政論文直抒胸臆,氣勢充沛,人物傳記敘事簡潔,描摹生動。著作有:《白雲稿》、《東山集》、《太平奏疏》、《丁丑封事》、《文毅集》、《春雨雜述》、《天潢玉牒》,後人輯有《解文毅公集》。

    後看紀曉嵐

    他傳世著作有筆記小說《閱微草堂筆記》和《紀文達公遺集》。《紀文達公遺集》 ,是紀曉嵐的一部詩文總集,包括詩、文各十六卷,為人作的墓誌銘、碑文、祭文、序跋、書後等。

    總之,從文學體裁和對後世的影響看解縉比紀曉嵐略高一籌。

    二, 解縉 和紀曉嵐一生的主要貢獻

    解縉 和紀曉嵐一生的主要貢獻是:解縉主持編纂了《永樂大典》和紀曉嵐主持編纂了《四庫全書》。

    《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比較

    《永樂大典》共22,937卷,分11095冊。是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的曠世大典。它是中國最大的一部類書,被學術界稱為"輯佚古書的淵藪",《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其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四庫全書》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的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共有3500多冊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

    《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都是中國歷史上無以倫比的偉大鉅著,其重要性不相上下。

    從以上比較,解縉和紀曉嵐相比,總的來說,解縉高於紀曉嵐。

  • 2 # 聞魯生

    解縉槓上紀曉嵐,輸贏勝負又如何?提問者從中獲得甚美感、甚快感?不妨公開說說,是閒得無聊至極?還是心裡陰暗透頂?

    解、紀二位都曾經歷禁錮思想、鉗制言論之“文字獄”災難,都曾伺奉聖上,竭盡取悅爭寵之能事。一言以蔽之,都是史上被標榜“功德圓滿”之知識分子。

  • 3 # 小小嬴政

    解縉和紀曉嵐是兩個不同朝代的才子,但這兩個人在歷史上,又有諸多相似之處。如果從民間流傳看,紀曉嵐的名氣更大,尤其是電視劇的廣泛傳播,讓紀曉嵐這個歷史人物成為很多人的偶像。而解縉這個人,在民間流傳的廣度不如紀曉嵐。很多人知道解縉這個歷史人物,還是依靠單口相聲中的故事來了解。

    但在歷史上,解縉的名聲遠高於紀曉嵐,因為《永樂大典》的價值遠高於《四庫全書》,這幾乎成為公論。那麼,我們對比一下《永樂大典》的主編纂官解縉和《四庫全書》編纂官紀曉嵐,來判斷一下究竟誰的才華和影響力更高。

    這兩個人的相同點實在太多了,都是少年天才、青年才俊,都是一代文豪,都是身居高位,都曾經主持編纂當時中國最大的百科全書。拋開這些相同點,我們來看一下他們的不同點。

    解縉和紀曉嵐,都是當時天下第一的才子,而這兩個人的才華卻呈現出兩種不同的風格,或者說走向了兩個不同的道路。

    解縉的才華,更符合儒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因此,解縉雖然擁有極高的文學天賦和極高的才華,但他的興趣,更多的放在為國效力的方面,他希望並且渴望透過自己的才華,讓這個國家變得更好。

    在歷史紀錄中,解縉也的確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史料記載,解縉最高的官職是內閣首輔,瞭解明史的都知道,內閣首輔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職位,相當於宰相一般的地位。雖然解縉生活的年代,內閣首輔的權力,遠不如明朝中期那般炙手可熱。但他的地位不容置疑。

    但因為解縉的理想,當解縉身在廟堂之上,開始不遺餘力的發揮著自己的才華,不斷地獻計獻策,想要為了這個國家更好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可惜的是,解縉的學問和治國的本領並不成正比。在史料記載中,解縉的功績依然停留在編撰永樂大典上,至於治國大策,或者是實際的工作業績,卻少之又少。

    我們可以透過史料記載看到解縉的剛正不阿的一面,也可以看到他治國的理想和抱負。但我們從另一個側面也可以看到,解縉的才華,對於做學問非常有用,但對於治國安邦,卻沒有太多用處。最終,解縉的悲劇歸根到底在於他還是太天真了,以一個文藝青年的思維方式去玩政治,註定是悲劇收場。

    和解縉相比,紀曉嵐的人生,充滿悲喜,卻能安穩著陸,可以看成是人生的贏家。

    解縉活了四十七歲,死於非命,而紀曉嵐活了八十二歲,壽終正寢。有地位,有名聲,衣食無憂,妻妾眾多,即使現在看來,都是高壽的年齡,然後壽終正寢。比起解縉,紀曉嵐運氣好的不是一點。

    運氣好並不代表仕途好,其實和解縉一樣,紀曉嵐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也有治國安邦的偉大理想,但現實打破了他的夢想。

    其實,在對待像紀曉嵐或者解縉這樣有才華,卻並不太適合玩政治的人才,永樂皇帝和乾隆皇帝是一樣的,所作所為也是驚人的相似,都是不讓這些才子掌握核心,但給與他們高官厚祿,讓他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紀曉嵐比解縉高明之處在於,解縉的政治嗅覺十分差,書呆子氣很濃,而紀曉嵐的政治嗅覺要比解縉更加敏銳,他明白自己在皇帝眼中的地位,所以他也明白如何發揮才華,並且明哲保身。

    所以,文獻中記載的紀曉嵐是一個很另類的存在:詼諧,幽默,生性灑脫,愛好女色,不貪戀權貴,大量清朝筆記小說和野史都記錄了紀曉嵐好色的事情。而這種事情,對於一個禮教森嚴的清朝社會,可以有,但不能讓人知道。而紀曉嵐偏偏要讓人知道,尤其要讓皇帝知道。

    紀曉嵐的聰明之處就在於此,而解縉的悲劇之處也在於此。如果論才華,兩個人不相伯仲,但論起本事,紀曉嵐遠高於解縉。因為紀曉嵐看的更清楚,看的更透徹,看的更深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描寫春天美好景色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