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安妮獎基本反映了目前歐美商業動畫領域的全新趨勢:二維美術風格的復興、題材更多元、流媒體讓頂尖作者有更好的表現舞臺、動畫和互動領域的進一步融合。
要了解一個獎項,必須先了解一個獎項的歷史和投票邏輯,例如之前我寫過奧斯卡動畫的評選標準和機制為什麼這麼坑,導致評出的片子一年比一年爭議大,本質是他們採用全領域6000個評委下的“偏好投票制”,專業性非常差,個人喜好佔上游。(沒辦法,華人更認奧斯卡,這也是為什麼相對法國昂西動畫節是更權威的,不過昂西也有自己的問題在,這裡就不說了。)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的評選標準是什麼?
插入下,安妮獎誕生於1972年,那一年與華特迪士尼齊名的美國動畫巨擘馬克思·弗萊舍剛去世(創立了弗萊舍動畫工作室,建立貝蒂-波普),觸動了當時的動畫人,大家覺得所有電影人都有獎項,唯獨動畫人沒有獎項給他們,所以與ASIFA-Hollywood一起準備創辦一個獎勵動畫創作者的獎項。隨後在討論名字的時候犯了難,後來有人提議,既然是給動畫(Animation)的,那就叫Annie Award(音同又可愛)。最後在1992年,安妮獎又擴充套件成了也有針對影片本身的獎項。
安妮獎的評選條件是你必須是ASIFA-Hollwood的成員,協會採用會員註冊制,投獎必須是ASIFA-Hollwood的Professional級的成員,然後投票權會有考核。(會費大概150美元/年)
所以安妮獎是一種類似於行業工會類獎項,有資格投票評選的都是行業內資深從業人員。所以能比較好代表好萊塢主流工業從業人員的態度和想法。(So,你可以看到安妮獎是代表LA好萊塢和工業動畫領域的意見)
ASIFA-Hollywood - Create Account
https://members.asifa-hollywood.org/members/signup
本次獎項你會發現,之前傳統制霸商業動畫領域的迪士尼和Dreamwork已經退到“製作類獎項”(包含特效類),但是在所有“創作類”的部分,迪士尼和Dreamwork已經不被行業內的人認為是引領行業創意和美學了。
這也是一個必然,不談Dreamwork自從JK甩賣給了康卡斯特(NBC、環球影業母公司)後,幾乎已經淪為一個有IP資產的製作公司。當然迪士尼在IP絕對驅動的龐然巨獸情況下,尤其今年迪士尼發生人事鉅變(PIXAR元老全部退出PIXAR的創作和管理,珍·李取代拉賽特成為迪士尼首席創意官)。基本已經宣告迪士尼已經是一個圍繞IP和資產增值為第一優先順序,而不是創作為核心驅動的公司了。
《克勞斯:聖誕節的秘密》做的探索是2D反向呈現3D效果。
《愛、死亡和機器人》不用說了,百花齊放。
《我失去了身體》我在昂西沒看成,不過應該是非常真人電影式的沉重題材探索(和去年《FUNAN》能拿昂西大獎一樣,這些我都覺得是電影的探索,而不僅僅是動畫電影)
其他劇集類基本是被Netflix包攬。
《Disney Mickey Mouse》這個放了很多年了,2D式的迪士尼動畫的全新視覺語言的呈現,傳統復古但是又潮流先鋒。
此外還出現了跨國、互動等內容,讓動畫內容更以沙盒形式呈現。
馬丁·斯科塞斯之前說漫威不是電影的本源也是因為好萊塢不再以創意、創作驅動,變成了IP驅動(原話是:Marvel movies are not cinema。注意斯科塞斯的用詞,說漫威是“Moive”不是“Cinema)
如何看待導演馬丁·斯科塞斯( Martin Scorsese)稱,漫威電影不算是“電影”?
但是最有意思的是,內容行業的作品都是由人所創造的,恰恰人又是最不可控的。但是所有驅動行業的作品在一起開始都是由天才一柱擎天“暴力推動的”(無論中國還是美國、日本)。
那到底這兩者的矛盾會如何?其實安妮獎和這次的奧斯卡提名名單,迪士尼《冰雪奇緣2》直接被關在門外連入圍都沒就是個徵兆:變成純IP產品的作品是沒有靈魂的。
Netflix和Sony給了這群頂級創作人最好的機會(去年《蜘蛛俠:平行宇宙》是橫掃各大獎項)
當然這和Netflix的機制有關係,Netflix是全球尋找最頭部作品和創作者,給的條件Netflix Original會是你製作預算115%左右(就是給你賺15%利潤),但是隻拿走線上獨家播出權,不是拿走你版權。版權還是屬於作者,同時解決你全球發行的問題。不外乎這麼多創作者選擇和他們合作。(當然Netflix能這麼幹,是因為他們真的是全球選最頭部的專案,你作為創作者必須是最頂級的,風險用全球使用者、推送演算法和長尾效應去COVER,國內平臺是要你全家桶套餐權利。)
這種創作是和PIXAR/迪士尼3D黃金年代又是一種不同的創作方式,PIXAR當時團隊採用的是團隊智庫的方式,但是這種集體智慧形式的打法,前提是所有成員都是超凡的天才,然後老中青三代緊密結合。以及當時喬布斯在建PIXAR的工作室選址和設計建築時候,特意設計成回字型結構,大量構建員工能面對面撞見的場景,激發創意,這是真·矽谷網際網路思維在內容創意領域的好結合範例。
一個好的行業生態,老中青三代共同構建的:
老年一代——提供資源、人脈
中年一代——提供執行力
青年一代——提供創造力與新審美
(之前在我回答《囧媽》被院線抵制,沒有提到的核心就是我們國家行業生態是混亂的。老中青三代不是一個正向迴圈關係,而是斷層甚至有時候是對立的。)
如何看待《囧媽》網路首播被電影行業集體抵制?
我去了4年法國昂西國際動畫節,看到的是國際動畫行業在題材、美學、媒介方面不斷的融合、創新和飛越,和國內拉開的越來越大的差距。看到安妮獎更是驗證了這個趨勢,我輩不應該沉浸在神話題材和十年前的美學和題材的泥沼中,真心希望新一代能更實驗、先鋒、跨媒介融合,更具備探索精神,而不要重複國外十幾年前二三手資訊的復刻,甚至連復刻都沒學好。但是可惜現如今中國的生態和唯流量演算法,從農業時代一下子進入到了後工業時代,缺乏工業的鍛鍊,人才會面臨更大的斷層(主要是會更封閉於某一型別的內容,但是對創作者來說,多樣性的成長是必須的)還是羨慕國外的百花齊放啊
本屆安妮獎基本反映了目前歐美商業動畫領域的全新趨勢:二維美術風格的復興、題材更多元、流媒體讓頂尖作者有更好的表現舞臺、動畫和互動領域的進一步融合。
要了解一個獎項,必須先了解一個獎項的歷史和投票邏輯,例如之前我寫過奧斯卡動畫的評選標準和機制為什麼這麼坑,導致評出的片子一年比一年爭議大,本質是他們採用全領域6000個評委下的“偏好投票制”,專業性非常差,個人喜好佔上游。(沒辦法,華人更認奧斯卡,這也是為什麼相對法國昂西動畫節是更權威的,不過昂西也有自己的問題在,這裡就不說了。)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的評選標準是什麼?
插入下,安妮獎誕生於1972年,那一年與華特迪士尼齊名的美國動畫巨擘馬克思·弗萊舍剛去世(創立了弗萊舍動畫工作室,建立貝蒂-波普),觸動了當時的動畫人,大家覺得所有電影人都有獎項,唯獨動畫人沒有獎項給他們,所以與ASIFA-Hollywood一起準備創辦一個獎勵動畫創作者的獎項。隨後在討論名字的時候犯了難,後來有人提議,既然是給動畫(Animation)的,那就叫Annie Award(音同又可愛)。最後在1992年,安妮獎又擴充套件成了也有針對影片本身的獎項。
安妮獎的評選條件是你必須是ASIFA-Hollwood的成員,協會採用會員註冊制,投獎必須是ASIFA-Hollwood的Professional級的成員,然後投票權會有考核。(會費大概150美元/年)
所以安妮獎是一種類似於行業工會類獎項,有資格投票評選的都是行業內資深從業人員。所以能比較好代表好萊塢主流工業從業人員的態度和想法。(So,你可以看到安妮獎是代表LA好萊塢和工業動畫領域的意見)
ASIFA-Hollywood - Create Account
https://members.asifa-hollywood.org/members/signup
本次獎項你會發現,之前傳統制霸商業動畫領域的迪士尼和Dreamwork已經退到“製作類獎項”(包含特效類),但是在所有“創作類”的部分,迪士尼和Dreamwork已經不被行業內的人認為是引領行業創意和美學了。
這也是一個必然,不談Dreamwork自從JK甩賣給了康卡斯特(NBC、環球影業母公司)後,幾乎已經淪為一個有IP資產的製作公司。當然迪士尼在IP絕對驅動的龐然巨獸情況下,尤其今年迪士尼發生人事鉅變(PIXAR元老全部退出PIXAR的創作和管理,珍·李取代拉賽特成為迪士尼首席創意官)。基本已經宣告迪士尼已經是一個圍繞IP和資產增值為第一優先順序,而不是創作為核心驅動的公司了。
《克勞斯:聖誕節的秘密》做的探索是2D反向呈現3D效果。
《愛、死亡和機器人》不用說了,百花齊放。
《我失去了身體》我在昂西沒看成,不過應該是非常真人電影式的沉重題材探索(和去年《FUNAN》能拿昂西大獎一樣,這些我都覺得是電影的探索,而不僅僅是動畫電影)
其他劇集類基本是被Netflix包攬。
《Disney Mickey Mouse》這個放了很多年了,2D式的迪士尼動畫的全新視覺語言的呈現,傳統復古但是又潮流先鋒。
此外還出現了跨國、互動等內容,讓動畫內容更以沙盒形式呈現。
馬丁·斯科塞斯之前說漫威不是電影的本源也是因為好萊塢不再以創意、創作驅動,變成了IP驅動(原話是:Marvel movies are not cinema。注意斯科塞斯的用詞,說漫威是“Moive”不是“Cinema)
如何看待導演馬丁·斯科塞斯( Martin Scorsese)稱,漫威電影不算是“電影”?
但是最有意思的是,內容行業的作品都是由人所創造的,恰恰人又是最不可控的。但是所有驅動行業的作品在一起開始都是由天才一柱擎天“暴力推動的”(無論中國還是美國、日本)。
那到底這兩者的矛盾會如何?其實安妮獎和這次的奧斯卡提名名單,迪士尼《冰雪奇緣2》直接被關在門外連入圍都沒就是個徵兆:變成純IP產品的作品是沒有靈魂的。
Netflix和Sony給了這群頂級創作人最好的機會(去年《蜘蛛俠:平行宇宙》是橫掃各大獎項)
當然這和Netflix的機制有關係,Netflix是全球尋找最頭部作品和創作者,給的條件Netflix Original會是你製作預算115%左右(就是給你賺15%利潤),但是隻拿走線上獨家播出權,不是拿走你版權。版權還是屬於作者,同時解決你全球發行的問題。不外乎這麼多創作者選擇和他們合作。(當然Netflix能這麼幹,是因為他們真的是全球選最頭部的專案,你作為創作者必須是最頂級的,風險用全球使用者、推送演算法和長尾效應去COVER,國內平臺是要你全家桶套餐權利。)
這種創作是和PIXAR/迪士尼3D黃金年代又是一種不同的創作方式,PIXAR當時團隊採用的是團隊智庫的方式,但是這種集體智慧形式的打法,前提是所有成員都是超凡的天才,然後老中青三代緊密結合。以及當時喬布斯在建PIXAR的工作室選址和設計建築時候,特意設計成回字型結構,大量構建員工能面對面撞見的場景,激發創意,這是真·矽谷網際網路思維在內容創意領域的好結合範例。
一個好的行業生態,老中青三代共同構建的:
老年一代——提供資源、人脈
中年一代——提供執行力
青年一代——提供創造力與新審美
(之前在我回答《囧媽》被院線抵制,沒有提到的核心就是我們國家行業生態是混亂的。老中青三代不是一個正向迴圈關係,而是斷層甚至有時候是對立的。)
如何看待《囧媽》網路首播被電影行業集體抵制?
我去了4年法國昂西國際動畫節,看到的是國際動畫行業在題材、美學、媒介方面不斷的融合、創新和飛越,和國內拉開的越來越大的差距。看到安妮獎更是驗證了這個趨勢,我輩不應該沉浸在神話題材和十年前的美學和題材的泥沼中,真心希望新一代能更實驗、先鋒、跨媒介融合,更具備探索精神,而不要重複國外十幾年前二三手資訊的復刻,甚至連復刻都沒學好。但是可惜現如今中國的生態和唯流量演算法,從農業時代一下子進入到了後工業時代,缺乏工業的鍛鍊,人才會面臨更大的斷層(主要是會更封閉於某一型別的內容,但是對創作者來說,多樣性的成長是必須的)還是羨慕國外的百花齊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