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磨史作鏡

    唐朝疆域比宋朝大的多,尤其是比南宋大的太多。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曾避難逃到四川,唐玄宗是因為安史之亂,唐僖宗是因為黃巢起義,這些威脅都是來自東邊,東邊有威脅,當然往西逃,而且都城長安過了秦嶺就入川了,秦嶺是一個很好的屏障。因此成為唐朝皇帝危機時刻的避風港。

    再看南宋,到宋理宗的時候,蒙古大軍已經滅亡了西夏和金國,與南宋接壤,並兵分三路進攻南宋,中路取道襄陽,西路經過關中直指四川,並且他們還先從南邊滅了大理國,形成了對南宋四川的南北夾擊之勢。

    再看南宋都城臨安,在最東邊,也承受著東路蒙古軍隊的威脅,實際上,蒙古大軍已經從北面、西面兩個方向包圍了南宋,而東面又是大海,所以南宋君臣只能在蒙古大軍追擊下一路南逃,直到到了崖山到了天涯海角,再也無路可逃了,崖山之戰後,南宋滅亡!

    四川實在沒有條件成為南宋的避風港。

  • 2 # 歷史縱橫帝

    謝謝邀請,關於巴蜀對於封建王朝意義,之前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予以分析。今天針對問題中的唐宋時代,川蜀的地位做一簡單闡述。川蜀大地,西鄰青藏高原,南接雲貴大婁山,北有岷山和大巴山阻擋,東有巫山橫欄;東出只有透過長江才能過巫峽順江直下,突破桎梏。四周盡是天然屏障,易守難攻。盆地內沃野千里,魚米之鄉,出產豐饒,又因為民風彪悍,又是天然的戰士,抗戰時期,巴蜀子弟出川作戰,血染沙場。所以很容易作為割據勢力或者起家之地。秦漢兩朝均是借用巴蜀作為後勤基地,透過漢中,以渭水關中做根基,出函谷關,以高屋建瓴之勢,橫掃六合一統天下。唐朝時期,四川地區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是當時著名的農業、手工業中心,當時有“揚一益二”的說法,揚指揚州,益指益州,也就是四川地區。唐川蜀大地,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迅速,農業生產工具又有新的進步。曲轅犁和新的灌溉工具水車和筒車的出現,對於農業和糧食的豐收起到的積極的作用。唐中後期由於人口南移加上土地開墾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糧食產量大幅增加。

    川蜀在唐時期歸屬劍南道,從地緣位置可以看出,西有吐蕃政權,有皮邏閣建立的南詔政權,所以四川地區地處“西抗吐蕃,南撫獠蠻”的前沿,為了加強對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政權的軍事防禦和進攻,在此設立了大量的軍鎮。因此川蜀大地所屬的劍南道無論是經濟還是戰力在唐朝各個行政區都屬前列。正是由於四川地區社會穩定,唐朝中期開始受戰亂的影響,先後有唐玄宗和唐僖宗兩位皇帝曾經入川避難,獲得了喘息之機。由此可見,川蜀在唐朝屬於避風港。

    唐朝滅亡後,中國迎來了歷史上的五代十國時期,川蜀地區先後出現了前蜀後蜀政權。宋軍攻入四川,滅亡當時的後蜀政權,將後蜀的末代皇帝孟昶及其妻花蕊夫人俘虜至開封。宋太祖趙匡胤的“玉斧劃界”之說,即宋太祖在地圖上標識宋的國境以金沙江為界,金沙江以西不再進軍,稱“朕的江山到此為止”。此時,西部的吐蕃已經不是一個統一的政權,侵略性大大下降,南部由南詔演變過來的大理國又是一個佛系的國家,基本對大宋夠不成什麼威脅,宋的主要威脅來之北方的金遼和西北的西夏政權。所以川蜀在宋朝時期軍事地位大大下降。經濟方面,宋朝初年,經過兩任蜀國統治,土地集中尤其嚴重,豪強地主往往役使著幾百上千家佃戶,世代相承,視同奴隸。佃戶除向豪戶納租外,還負擔官府的賦稅和伕役。宋朝消滅後蜀,除向蜀地人民徵收兩稅等外,還在成都設定壟斷收購民間物產的機構-博買務,低價徵調各州農民織作一些精美的絲織品,禁止商人販賣和農民出售,使川峽人民的生路幾致斷絕。宋時期中國茶葉生產有了飛躍的發展,在國家經濟、政治生活中日益佔據重要地位,為了攫取暴利,一段時期內宋中央政府對茶葉壟斷經營,包括四川地區,直到蔡京時期改為茶引,政府才不再直接經營。如此,才引發了到淳化四年的王小波李順起義。公元993年二月,佃戶們在王小波領導下,在永康軍青城縣發動了武裝反抗鬥爭。此次起義的口號是均貧富,得到廣大川蜀人民的積極響應。淳化五年正月,起義軍攻克成都府,李順建國號“大蜀”,年號“應運”,佔領了劍關以南、巫峽以西的廣大地區。直到至道二年才被鎮壓下去。此後,宋朝取消了成都的博買務,川峽地區的封建生產關係得到了一些調整。總的來說宋朝尤其是北宋對四川盤剝的太厲害了,人民不堪忍受,所以才成為所謂的火藥桶。到南宋末期,蒙元攻宋,川蜀人民奮起反抗,有名的事件,蒙哥汗在四川的釣魚城被軍民射死,造成蒙古內訌分裂。由此可見,究竟是避風港還是火藥桶,在於引導和政策。一家之言,不喜勿噴,哈哈。

  • 3 # 史海悠遊閭春暉

    謝謝悟空邀請! 誠如題目所言,在唐代由於巴蜀地區地勢險要、物產豐饒,更兼與李唐王朝的統治中心關中地區有道路連線,故此自唐朝中葉安史之亂起,每當其首都長安有被敵攻擊的危險時,唐朝皇室及朝廷中樞官員,總是選擇入川避難,雖然一路艱辛,但因有利於憑險阻擊敵人追擊,故屢屢化險為夷,為最終調動各地勤王大軍、恢復局面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到了北宋初年,雖然川西曾爆發過王小波、李順農民起義,但在朝廷調遣禁軍入川后,就很快得以平定。從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宋軍在與金國軍隊的交戰中屢吃敗仗,尤其是張浚集中關中諸路宋軍,在優勢兵力下,卻在富平會戰中慘遭失敗,此役後,宋軍基本失去對關中地區的控制,形勢非常嚴峻。然其後,宋軍在吳玠、吳璘等率領下,利用川北與關中相鄰地區的險要地勢,先後取得和尚原、饒風關、仙人關等數次戰役的勝利,就此挫敗了金國好幾次企圖突進川蜀的企圖,對最終宋金兩國西部戰線的長期穩定,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題目中所謂“川蜀成了火藥庫”的說法,應該指的是南宋末期的抵抗蒙元的戰爭。川蜀地區的防禦作戰,從蒙宋戰爭開始,直到南宋朝廷滅亡,始終在慘烈的進行,其之所以沒能如抗金作戰那樣禦敵於國門之外,原因就在於在開戰初期,川西地區的南宋官員及軍隊,都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在闊端率河西蒙古軍及汪顯世、劉黑馬等漢軍的猛烈襲擊下,全線崩潰,當初被吳家軍視之為根據的一些要隘紛紛失守,川西大門洞開,蒙古軍順利攻佔了以成都為中心的整個川西平原。

    因此,之後南宋軍民在川蜀的抗戰,就失去了地利上的優勢,蒙元軍隊既可以由川西沿長江東進,也可以由川北沿嘉陵江南下,南宋軍顧此失彼、疲於應對,在付出巨大代價後,最終在餘玠的主導下,南宋軍民以創造性的山城堡壘戰法,遲滯、擊退了蒙軍的攻擊,取得了包括釣魚城在內的一系列防禦戰的勝利。。。。可以說,儘管蒙古軍在當時縱橫世界,但在川蜀軍民的奮勇抵抗下,蒙元大軍在那裡是舉步維艱的,直到南宋首都臨安失守的時候,川東諸城仍還在南宋軍民手裡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清除牙鏽不痛?